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50年前的乐评(比神话更真实比真实更浪漫)

50年前的乐评(比神话更真实比真实更浪漫)马勒的这首鸿篇巨作尽管被贴上自然与宗教的标签,但首演时马勒去除了所有的文字解说。观演的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告诉马勒,他“看见”了善与恶的角力,反映出人为了获得内在的平静和真理而做出的斗争。指挥大师余隆与广州交响乐团的演绎似乎更接近勋伯格的描述,它比神话更真实,比真实更浪漫。马勒《第三交响曲》优秀的演绎,首要的条件无疑是指挥深刻的理解和高超的指挥技艺,而乐队也至关重要。广交在这场音乐会中每个声部都可圈可点:在第三乐章,马勒为场外小号写下“初次窥见人性的美好”的音乐,是“人”的初次露面,小号胡剑在两个段落的演奏不仅梦幻、甜美,更重要的是做到言之有物。在乐队主奏部分分量最重的长号段落,声部首席雷震在每个主奏部分都有上佳的表现,在第一乐章发展部第二主题的大段独奏中,他对节奏的把控和极其节约的滑音使用,都是对指挥家意图精准的理解;双簧管特邀首席黄铮在第二、三乐章的每个重要主题的陈述都体现出大家的风范

50年前的乐评(比神话更真实比真实更浪漫)(1)

6月8日晚上,余隆执棒广州交响乐团演绎马勒《第三交响曲》。(梁智辉/摄)

文 | 翟佳

马勒《第三交响曲》巨大的篇幅、光怪陆离的配器色彩和暧昧的自然隐喻足以令这首交响曲成为最难以驾驭的作品。它需要指挥家以包容而精细的目光审度,以深沉而理智的逻辑运筹;需要乐团具备表现一切可能的技巧。2008年7月12日,广州交响乐团由音乐总监余隆执棒首次演出“马三”;11年后,指挥家与乐团再次合作演绎这部巨作,这场演出离“对造物巨细靡遗的颂赞诗篇(马勒语)”更加接近。

指挥与乐队在第一乐章的演绎,充分体现作曲家描述的“嶙峋”二字。纵观整个乐章,它呈现出一种如“锯齿状”的不规则的轮廓,充分表现年轻的马勒身处后浪漫主义与现代思潮十字路口的内在角力。余隆总监是当代最杰出的马勒专家之一,他高度理性的逻辑,丰富的经验令整个乐章的演进流畅稳健,没有犹豫,也不曾自我沉溺于幻想,听众总是能准确并即时感受到音乐的意图。

马勒《第三交响曲》第一部分巨大的篇幅,有时会令之后的乐章显得割裂,甚至误读马勒的意愿。余隆总监在构筑这种持续一个半小时的张力过程中,跌宕有致,第二乐章他以更宽缓的节奏表现小步舞曲式的优雅,自然的闲适与内心的愁绪有种微妙的拖曳的张力;第三乐章节奏骤然紧凑,从夜色深沉至天色破晓,其动态的变化似是高清镜头下的快镜效果但细节不失分毫,是大师大手笔。

第四乐章女中音朱慧玲的演唱敏锐深沉,理解透彻:“如同被黑夜所包围,而人是在寻觅黑暗中的微光。歌曲的情绪中弥漫着马勒作品中特有的求而不得的渴望。”朱慧玲的演出和理解有同样的高度,她的歌声在描画尼采笔下的深沉的梦境时,闪烁着形影绰绰的微光;声音也总带着优雅的线条,为尼采的诗和马勒的歌平添几许风韵。朱慧玲与童声、女声合唱团的演绎固然玲珑剔透,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乐队在轻重浓淡之间切换的功力:前一乐章还是深沉蕴藉,下一乐章就变化出完全的童真和戏谑,打击乐手的表现尤其令人称赏。

关于终乐章的慢板(Langsam)中,指挥家往往会以极宽缓的节奏强调音乐的线条张力来表现崇高的情感,缓慢而沉重的脚步会令人想起马勒《第九交响曲》的终曲。然而,余隆总监和广交的演绎仅用时18分半左右,比一般的演出节约三到五分钟,但情感的密度有增无减。这或许是基于对马勒创作背景独到的理解:创作这首作品时的作曲家年仅36岁,正值盛年,他理解的“慢”和写作《大地之歌》以及《第九交响曲》时有质的区别,这并不是“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的遁世与和解。从这个角度看,这种演绎是见解独到甚至带有先锋气息的马勒。

马勒《第三交响曲》优秀的演绎,首要的条件无疑是指挥深刻的理解和高超的指挥技艺,而乐队也至关重要。广交在这场音乐会中每个声部都可圈可点:在第三乐章,马勒为场外小号写下“初次窥见人性的美好”的音乐,是“人”的初次露面,小号胡剑在两个段落的演奏不仅梦幻、甜美,更重要的是做到言之有物。在乐队主奏部分分量最重的长号段落,声部首席雷震在每个主奏部分都有上佳的表现,在第一乐章发展部第二主题的大段独奏中,他对节奏的把控和极其节约的滑音使用,都是对指挥家意图精准的理解;双簧管特邀首席黄铮在第二、三乐章的每个重要主题的陈述都体现出大家的风范,流利自然;首乐章引子的八位圆号演奏家更是在乐曲开始便奠定了这场演出不凡的基调。每一首马勒交响曲的成功演绎,都是一次集体的胜利。

马勒的这首鸿篇巨作尽管被贴上自然与宗教的标签,但首演时马勒去除了所有的文字解说。观演的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告诉马勒,他“看见”了善与恶的角力,反映出人为了获得内在的平静和真理而做出的斗争。指挥大师余隆与广州交响乐团的演绎似乎更接近勋伯格的描述,它比神话更真实,比真实更浪漫。

- THE END -

欢迎关注《音乐周报》

快手、抖音账号

近期热门文章

北京合唱节开幕,音乐周报与北京音乐家协会邀全国合唱团晋京展演

张国勇:由一次历险而想到……

《梁祝》诞生60周年,见证者终于还原作品创作历史真相

童声合唱是个慢活儿,急不得

歌唱的高音技术可以速成吗?

你所不知道的巴黎圣母院和音乐的故事

音乐教师有哪些隐性负担?| 争鸣

足不出户,跟世界排名前30音乐院校导师直接上课

订阅2019年《音乐周报》,戳这里!

民族管弦乐队座位究竟怎么排?

唱合唱,你的声音“炸”吗?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Q:想投稿?

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

50年前的乐评(比神话更真实比真实更浪漫)(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