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不要试图去尝试不属于你的生活(不要妄想你能设身处地)

不要试图去尝试不属于你的生活(不要妄想你能设身处地)于是,我和先生重新调整了桌子的高度和位置、椅子的高度,并垫上了靠背,铺上了坐垫。重新邀请他到书桌旁写作业时,孩子表示,这下感觉好多了。回头看一眼孩子,我对他趴床上写作业的原因,似乎有些明白了。01设身处地,本没有人能做得到孩子经常趴在床上写作业,每次看到了,我便提醒让他到书桌旁写作业去。时间长了,我想也许是他喜欢这样写作业。早几天,我要写个东西,见他又趴在床上写作业,于是我就坐到了他的桌子旁边写。没一会功夫,我就感觉很不舒服,屁股、腰、肩、胳膊哪哪都不舒服。我低头查看桌子的高度、位置,都是原来调好的,椅子也没动,怎么回事呢?

#新作者扶植计划 第二期#

小的时候,我常听妈妈说“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若要公道,打个颠倒”之类的话,印象中,她说这类话的时候有一个标准姿势,站在那里两个手摊开,左手抖一下、右手再抖一下,眼睛真诚地望着和她说话的人。

也许是妈妈的这类话我听多了,慢慢地我长大了,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常有人会夸我善解人意,渐渐地,我也觉得自己很能体谅他人,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然而,就在早些日子经历的事件中,让我对“设身处地”有了新的认识。

不要试图去尝试不属于你的生活(不要妄想你能设身处地)(1)

01设身处地,本没有人能做得到

孩子经常趴在床上写作业,每次看到了,我便提醒让他到书桌旁写作业去。时间长了,我想也许是他喜欢这样写作业。

早几天,我要写个东西,见他又趴在床上写作业,于是我就坐到了他的桌子旁边写。没一会功夫,我就感觉很不舒服,屁股、腰、肩、胳膊哪哪都不舒服。我低头查看桌子的高度、位置,都是原来调好的,椅子也没动,怎么回事呢?

回头看一眼孩子,我对他趴床上写作业的原因,似乎有些明白了。

于是,我和先生重新调整了桌子的高度和位置、椅子的高度,并垫上了靠背,铺上了坐垫。重新邀请他到书桌旁写作业时,孩子表示,这下感觉好多了。

看着他在书桌旁写作业,我好像记起来,前段时间他告诉过我坐在这里不舒服,但被我忽略了。因为我对这样的布置很满意,我感觉很适合他学习和作业。但这种自以为是的适合,自以为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的自我认识,在我亲身体验后,才知道原来并不是我所认为的“很适合”。

无独有偶,就在前几天,我们做了一个个案沙龙。在个案结束后,案主坦言:世上根本没有设身处地,不要想着有人能同感你,因为你的感觉他不可能体会得。听到他的话的同时,我在心里小小地表示了质疑。

这个案主早年被送养到了一个连连夭折了三个孩子的、有创伤的家庭。养母养父在失子之痛中,恐惧着孩子的再度失去,也被孩子慰藉着他们内心的痛苦。案主就这样活在了前三个哥哥姐姐的影子里,活在了想给予爱、又担心失去爱的母爱中。他用讨好式的乖巧,赢得了养母因恐惧失去而控制式的母爱,用张扬式的强势,赢得了养父对他能替代哥哥姐姐照顾这个家寄予的信任。

在案件过程中,案主的几度失声痛哭,对养母母爱的深深渴盼、对养父期待的竭力承担,在他复杂的情感交集中,他逐渐明白,他不知道自己是谁,活着又是为何。在面对伴侣的亲密关系,他同样给予了伴侣想爱又不敢爱、虚张声势、咄咄逼人的绑架式的情感。

对于这样遭遇的生命体,倘若我们不曾亲身经历或身临现场体验,设身处地与同感就只是一纸苍白,真是如他所言,设身处地本就不存在。

不要试图去尝试不属于你的生活(不要妄想你能设身处地)(2)

02设身处地,仅存于意识层面,我们的潜意识不认识它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都听说过冰山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灵就像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意识是外露在水面之上的,只是一少部分,潜意识是在水面之下的,是不可见的、不为人知的,也是支配意识的。我们的行为,就是在潜意识支配下发出的。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把自己放到那个情境中,去体会对方喜怒哀乐的情感以及需求。这是我们的一个行为。而行为是受潜意识支配的意识性的行为。

我们用自己的感觉去体会对方,是通过意识调动我们的内在感受,激发我们去想象、联想自己曾经的感受,进而去感受对方。而我们能够想象、联想得到的感受,绝大部分是我们听说过的、想到过的、体验过的、经历过的一些事件的积淀。

正如有句话所说,人生没有白走过的路,每一步都是通往未来的一块垫脚石。如果还用冰山来形容我们的心灵,这些垫脚石,就像一个个形状怪异的石头,填充到了我们的意识中,逐渐地内化、逐渐地积淀、逐渐地下沉,逐渐地就进入到了我们的潜意识中。在未来的某一天、某一个时刻,当我们再次遇到类似的事件或有关联的事件,潜意识会唤醒意识,或者意识会调动潜意识,让我们产生同感,能设身处地体会到当时的感受。

这样下来,设身处地,也就有了明显的限制,当我们不曾经历过或体验过的事件、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的事件,摆放在我们面前时,让我们去设身处地地同感事件关联人,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就如,让一个90后的人去与一个抗战老兵谈生命的意义,让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去与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去谈人生的感慨,让一个顺风顺水的生活优越的人去体会人生遭遇重大创伤,如汶川地震灾后重生的人的感受,在这些生命的前面,除了能感受到生命的厚重外,设身处地似乎真的是力不从心,因为潜意识没有积累,没有可以唤醒意识的机制。

不要试图去尝试不属于你的生活(不要妄想你能设身处地)(3)

03为潜意识描绘不同经历的画像,增强设身处地的能力

我们前面说过,设身处地,是一种受潜意识支配的行为,同时它也是一种能力。既然是一种能力,就能够训练它,以提升它,当我们提升了这样的能力时,就能够让我们的生命有了更多的体验,就能有了更多的感受,就能加深我们的生命厚度,让我们的生命也因体会和感受而更厚、更广。

怎么能够增强设身处地的能力呢?首先,要体验和经历不同的生活,积淀潜意识,其次让意识来主动去激发潜意识。

一、体验和经历不同的生活,积淀潜意识

有一句谚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自己开悟,其中的读书、行路、阅人、开悟,正是我们通过经历和体验,增强设身处地能力的锦囊。

(一)读书: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

最近我在读关于林徽因的介绍的书。

林徽因是一位建筑学家,也是一位诗人。她对人生有所求有所弃,她的优雅坦荡、真爱敢爱、执着追求、乐观向上、诙谐幽默的特质,对于同样是女性的我触动很大。

就在今天早上我还想起了病中的林徽因面对疾病的恶化,依然在坚持做学术研究,在与闺蜜戏言,医生要准备对她这部机器大修检了。她对追求的努力和对疾病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了纵然人生将末,却依旧坦荡与乐观的胸襟。每个人,又何尝不会去面临这样的境遇呢?想到这里,自己对生命便也多了一份坦荡。

不要试图去尝试不属于你的生活(不要妄想你能设身处地)(4)

(二)行路:去领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

当我们站在轰声如雷的瀑布旁边,看着水流从高处急速而下,摔到低处的岩石上溅出水花,然后又直挺挺地哗然回落,我们能够感受到水的强悍与直接。而这种强悍与直接,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里逆境下需要的百折不挠与迎头而上的精神。

当我们行走在牡丹园中,硕大的朵朵牡丹花绽开笑脸,望向游人,迎向蜜蜂时,在蜜蜂的嗡嗡声中,牡丹花的沁香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生活的惬意和陶醉。

当我们徜徉于树林丛中,脚下踩着松软的土地和沙沙作响的落叶,放眼一颗颗挺拔的白杨树树身,顺着树身,仰头望向树叶缝隙中的蓝天白云,脚踩大地、抻入蓝天。站在那里,感受身体中窸窸窣窣的那种张力的延展、延伸……向下一直到脚丫,穿过脚钻入大地,向上一直到头部,路过头伸向天空……

在大自然中,用眼看、用鼻闻、用耳朵听、用身体感受、用心体会,呼吸、漫步、畅想,一棵小花、一株小草、一只不起眼的昆虫、一片枯黄的落叶,以及嬉戏的三五岁小娃,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对生物的生命有了别样的感受。

不要试图去尝试不属于你的生活(不要妄想你能设身处地)(5)

(三)走到人群中去,与人们聊一聊

人具有社会性,是群居性的。我们可以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可以走到生活里的人群中去,聆听他们的故事,体验他们的情感。

可以与孩子们聊一聊,与老人们聊一聊,与商场导购们聊一聊,与老师们聊一聊,与宝妈们聊一聊,与宝爸们聊一聊,与单位同事们聊一聊,与遇到的所有的人们,只要有机会就聊一聊。

聊生活、聊工作、聊社会、聊婚姻、聊感悟、聊心理、聊健康、聊故事、聊孩子、聊老人,只要能聊得来的就都聊聊。

结交朋友,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的人生故事,积累更多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不要试图去尝试不属于你的生活(不要妄想你能设身处地)(6)

(四)自己感悟,问自己一些问题

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体验到的、经历的事件,问问自己,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比如晚饭过后,看到广场上有人跟着音乐在跳舞,可以体会一下,假如自己也在其中跳舞,是什么感受,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正在跳舞的人是什么感受。在愉悦状态下,是什么感受,在有心事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在生气愤怒的时候又是什么感受等等。

再比如就像开头说到的个案中的案主,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他,生活在养母家中,养母是经过创伤的、没有能力做到陪伴和照顾自己,而自己为了赢得妈妈的爱,自己会怎样做,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在自己感悟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是觉察是否有“先入为主”的思想。就像我对待孩子书桌的那个例子。带着先入为主的想法,会让自己陷入到既有的思维中。所以,首先要问问自己,我是否带着主观判断,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然后再根据事实,把自己放入到那个情境中去感受和体会。

读书、行路、阅人、开悟,体验人生,提升设身处地同感他人的能力。

不要试图去尝试不属于你的生活(不要妄想你能设身处地)(7)

二、让意识来主动去激发潜意识

有了潜意识的积累,当我们需要同感某人时,可以先客观地了解事件的过程,然后体会事件主人的感受,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进行验证。

比如,孩子放学后回家,进门一刹那,看到他低垂着脑袋,脸色阴沉。

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可能会在一瞬间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情绪低落时候的感受,这是一种同类事件的经历。在此刻,意识会调动潜意识,来设身处地去同感孩子。

我们首先观察孩子的神态举止。根据孩子的表现,体会孩子此刻的感受,感受他是伤心了、委屈了、还是沮丧了、挫败了。最后再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用自己的话把体会到的感受,用语言说出来告诉孩子,得到验证。比如,问问孩子,是不是伤心了?如果是,问孩子具体原因;如果不是,继续观察、同感、验证,或者直接问孩子,发生什么事了。

家长通过这样方式,设身处地的同感孩子,了解孩子情绪低落的真正原因,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在乎、关心、爱,做孩子坚实的后盾保障。

不要试图去尝试不属于你的生活(不要妄想你能设身处地)(8)

04设身处地,要么共同经历,要么体验生活

在我们的各种关系中,比如亲子关系中,伴侣关系中、与父母的关系中、同事朋友关系中,常常地是“自以为是”的设身处地,“自以为是”的认为对方是这样的需求,“自以为是”的认为是为对方好的,“自以为是”的在爱对方,对方却接收不到。这是爱的一种悲哀,我明明爱你,你却说我不爱你!

这正是因为我们的设身处地,要么是带着自己的主观想象,要么是带着自己的先入为主,要么是自己不知道怎么去体察对方。

由此看来,设身处地,并不是你想去做就能做到的,除非你与他有同样的经历,或者你做了有了类似经历的体验,而读书、行路、阅人、开悟恰是体验生活的方式,否则,设身处地,仅仅是四个字而已。

书洒原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