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还原论(拥有就是被拥有)
坤鹏论还原论(拥有就是被拥有)因为,自此我们的生活中就多了不少关于它的事情:出行时总要考虑停车位;每年都要记得交车险;总会担心会不会违章;定期要做保养……比如:当我们拥有一辆汽车后,其实我们也等于被汽车所拥有。由此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英文的信息熵低,所以其词语的特点是:精准,未来需要输入的信息量少。当然这是以相对汉语来说更为庞大的单词量以及每年新增大量新单词为代价的。“拥有就是被拥有。”这是存在主义的一句名言。
这个世界的规则是,付出才有回报;要想得,必先失——舍得。
——坤鹏论
一、存在≠拥有,拥有就是被拥有
请注意,存在主义所谈论的存在,它的英文是being,直译为“正在是”,“正在成为”。
由此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英文的信息熵低,所以其词语的特点是:精准,未来需要输入的信息量少。
当然这是以相对汉语来说更为庞大的单词量以及每年新增大量新单词为代价的。
“拥有就是被拥有。”这是存在主义的一句名言。
比如:当我们拥有一辆汽车后,其实我们也等于被汽车所拥有。
因为,自此我们的生活中就多了不少关于它的事情:出行时总要考虑停车位;每年都要记得交车险;总会担心会不会违章;定期要做保养……
由此可见,拥有的东西太多时,人的生命内涵以及注意力就分散了,最后反而被拥有物所拥有、挤占,变成了拥有物的奴隶,以致精疲力竭,丧失了人生的意义。
你所(拥)“有”的越多,你“存在”的就越少,它们是反比的关系。
至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人越有钱,越是断舍离,越是追求简单。
在这个消费主义的时代,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逆向而行的,有价值的生活是简朴生活。
在《未来在过去之中 越活越年轻的林迪效应》中坤鹏论提到了新事物狂热症,它就是如今人们过度消费,过度拥有的直接表现,如果想要戒掉它,可以尝试:
烧包的关键是有钱烧。
所以,你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其实是个穷人。
那么,穷人就要有穷人的觉悟,起码不要借带有成本的钱满足自己的狂热。
穷人总是穷,大多出在了借钱消费。
接着,我们要懂得,好,不可能永远好。
任何好东西都不可能源源不断、不停地给我们带来欢乐。
所以,我们要学会在愉悦感减弱后依然感到满足。
比如:买新车时要明白,无论你买的车多好,两个月后,你都不会像现在这样激动。
记住,关注现有的事物有多美好,而不是关注它们现在没有原先那么好……
其次,别比较,学会接受“足够好”。
再次,除非真的很不满意,否则还是买常用的那款。
不要轻易被所谓的“新款或升级版”迷惑。
永远记得——不“痒”别乱“挠”。
二、奥秘≠问题,问题有解,奥秘无解
马塞尔将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放在了存在问题上,尤其是放在了“我是谁?”这一问题上。
其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是对问题和奥秘的区分。
问题(Problem),这个词的英文是由两个希腊词组成的:“pro”的意思是“向前”,“ballein”的意思是“投掷”。
字面意思,就是“被向前投掷的东西“,可以理解为“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的相差的结果,消除这个差距的办法就是现在或将来采取行动。
也就是说,有问题,其实是意味着我们缺乏某种信息或知识,只要去探求这种信息或知识,投入“研究”,就能克服我们暂时的无知。
所以,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如果找到它,问题也就自然消失了。
马塞尔认为,问题,通常总是和一个对象或多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有关。
关于对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的信息可以收集,可以加以计算,所以,最终都能得到解决。
但是,像“我是谁?”这样与人相关的问题,都不能称为问题。
比如:青少年问题、家庭问题、老人问题等各类关于人的问题。
为什么?
首先,“我是谁”无法像问题那样可以拆分,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我”是什么,更不知道“我”应该是什么。
其次,“我”不是一个对象或一个完全客观的“它”。
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我”的确是一个对象,因为“我”的确有一个身体,但是,“我”的存在却是主体和对象(客体)的结合。
因此,就像现象学鼻祖胡塞尔所揭示的,我们的主观部分根本不可能被排除,所以“我”不能被仅仅归结为一个对象。
再次,属于人类的问题永远不会消失,因为人本身就是问题的制造者和解决者,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都是凡人,都是庸人,总是没事找事。
所以,马塞尔提出了奥秘这个词,关于“我”的生存的问题,是一个奥秘。
奥秘和问题的区别就在于,问题预设了有正确答案,可以消解;奥秘没有正确答案,我们只能和它一起生活。
比如:家里的孩子不听话,我们不应该认为他有问题,那样就会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把问题找出来,给他一个答案,问题就解决了,他就听话了。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家庭教育的结果不理想的最重要原因。
坤鹏论曾学过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陪伴,爱的另一个名字叫——倾听。
要想让孩子听话,只能和他一起生活,把他当做“奥秘”对待,认真地倾听他,而不是当作“问题”解决。
奥秘就是对某些永远不可能被翻译成“在那里”的对象的体验,这些体验总是包括主体,所以也就包含属于奥秘的事情。
马塞尔相信奥秘的因素是不可还原的,也就是无法找到,无法解决,因为人的生存是“存在和拥有”的结合。
当我们“拥有”事物或观念时,我们能用客观的术语来表达它们,比如:“我有一辆新车”,但是,“存在”总是一件主观的事情。
其实,如果我们理解我们生活在概率的世界,就会明白,如果按马塞尔对问题的定义,其实我们面临的更多是奥秘,而不是问题,太多太多的答案只是大概率的呈现,但是,并非绝对,所以,它们都应该这样描述——不必然但非常可能会……
由此,我们就该悟到,人生,最关键的就是行动,是做,是干,而不是追求正确答案。
因为我们一生中所要面对的基本都不是问题,而是只能与其一起生活、一起行动的奥秘 ,奥秘从来就没有正确答案。
三、我与你≠我与他,存在是我与我一起存在
在《存在就是和别人一起存在》坤鹏论讲到了马塞尔提出的第一反省和第二反省,它们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源点。
正是通过对第一反省的批判,他指出,我是一个我,事实上,这个我也是一个他。
存在的本质就是我与我之间的相互关系,既不是我与他的关系,也不是像单子那样分离地摆在一起。
因此,存在的一大特性就是有交际性。
存在,就是我与你一起存在。
“我与你”是一种说话的场景,是我和你面对面,我们互相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我与他”中的他,是不在眼前的,并非平等的关系。
比如:我现在说:“李四他如何如何……”由于李四不在现场,所以他没有机会为自己辩护。
相反,当我说:“你为什么迟到了?”在现场的你能够立刻做出解释。
我们和人相处,应该要用“我与你”的关系来取代“我与他”的关系。
因为我们在和别人交往时,如果把他当成“你”,就代表尊重他,相反,如果把他当成“他”,就不是如此了。
人有个习惯就是,谁不在场就说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踩着别人抬高自己的劣根性。
所以,我们总会对“他”用直接、尖锐,甚至刻薄的方式进行批评,肆无忌惮,甚至有人骂“他”,明明知道“他”是被冤枉的,也懒得替“他”辩解。
但是,如果“他”出现在眼前,我们往往会迅速变脸,即使批评也会委婉,温和,常常比较保留。
看来,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符合存在主义的要求。
因为,在“他”面前不敢说出口的话,在他背后也不应该说。
这就是马塞尔强调的真诚。
四、想要真正的成就,唯有真诚
人的生存的最深意义来自于主观对真实存在的承认。
因为我们是唯一“能够作出承诺”(尼采)的在者,这就是一个人同存在的关系和一块石头与存在的关系的不同。
马塞尔用尼采的名言来告诉人们,这意味着我们存在于一种同他人的独特关系中。
由承诺这个关键词,他认为,一个人的关系的最大特点包括真诚的因素。
真诚提供了理解我们生存本性的线索。
因为正是通过真诚,我们不断塑造我们的生活。
我们通过友谊和爱发现真诚,它使我们克服了他人的“客观性”,这样才能产生新层次的亲密关系的力量。
确实,人,如果想要真正的成就,唯有真诚。
最起码要真诚地对待自己。
不管我们在别人面前,如何表演,最终生存的必然是真实的自己。
但是,未来总是不确定的,我们也可能知道别人会做什么,如果一旦真诚换来的是背叛呢?
比如:配偶突然有一天离我们而去。
我们还应该天真地走进这些关系吗?
马塞尔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确立一种更高、更绝对的对神圣和神秘秩序的信仰。
他在基督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他的哲学的基本精神,并在39岁皈依罗马天主教。
坤鹏论认为,这也反映出了人的奥秘,比如:人性是解决不了的,人性的那些个问题早就几千年前就被详细地指出来了,但是,直到今天,改变了吗?
并没有!
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甚至在技术和金钱的加持下,更甚。
所以,马塞尔的皈依可以看作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交给上帝来解决吧!
五、人生就是一场不归的旅途
坤鹏论讲过,佛教其实是讲究存在的,就像《红楼梦》中宝玉的那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讲的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人活在世界上,就像一名过客,而不是归人。
既然只是单程的旅客,何必在意自己曾经“拥有”什么呢?
因为,一生所有的一切,最后都不能带走。
所以,我们应该在意的是,自己“是”什么,如何“存在”,如何“做自己”。
同时,正如马塞尔所强调的,一个人是无法存在的,我与我存在,我们一起存在,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别人就是你的镜子,你如何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便如何对待你。
请牢记:
这个世界的规则是,付出才有回报;要想得,必先失——舍得。
请您关注本头条号,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