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综合和创业营销哪个比较好(创业类真人秀的真与假)
创业综合和创业营销哪个比较好(创业类真人秀的真与假)所以这一类节目的谈判过程虽然不失精彩,但终究难以获得观众的信服。第二、融资的后续没有空间展示,即最终的真实结果观众是未知的。商业实验不等于真实的商业刚才说到了,创业类节目有两种形态,其实对于第一种“路演型”节目来说,尽管有不少国外模式的加持,但是从最核心的点来看,还是存在两个大问题:第一、对于有融资需求的创业公司来说,节目更像一场宣传路演,一场电视秀。
在如今的创业热潮之下,确实出现了不少创业类的真人秀节目。
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被分成了两种形态。一种是类似于《合伙中国人》、《为梦想加速》和《一块投吧》这样的“路演型”节目,另一种就是冷眼君本篇要重点说的《我是创始人》,这类偏商业实战的真人秀。
《我是创始人》是一档由腾讯众创空间、海南生态软件园与浙江卫视联手打造的一档创业真人秀,户外真人秀加演播室复盘推演,让节目整体看下来还是挺耳目一新的。
节目邀请了董明珠、王小川、王凯、任泉和张良组成“前浪队”,卢庚戌、王思明、许单单、李海川、严炎组成“后浪队”。节目旨在通过前浪与后浪的对抗,体现十年间的创业环境与创业思路的差异,究竟是“前浪队”的经验更胜一筹,还是“后浪队”的冲劲更有实力。
商业实验不等于真实的商业
刚才说到了,创业类节目有两种形态,其实对于第一种“路演型”节目来说,尽管有不少国外模式的加持,但是从最核心的点来看,还是存在两个大问题:
第一、对于有融资需求的创业公司来说,节目更像一场宣传路演,一场电视秀。
第二、融资的后续没有空间展示,即最终的真实结果观众是未知的。
所以这一类节目的谈判过程虽然不失精彩,但终究难以获得观众的信服。
我们再来看《我是创始人》,这类看起来非常真实的创业真人秀,实际上在冷眼君看来,也存在着与第一种相类似的问题,那就是商业实验其实离真实的商业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第一期节目中,大任务为回归创业初心,两队同时去到一家海底捞餐厅,前浪队与后浪队进行餐厅服务的对抗。这包括带客、递毛巾、倒茶、点菜、传菜等工种,海底捞专业的服务员在一旁全程观察两队的过程,最终对其进行打分。
第二期节目的任务是进行零食的现场售卖,这里面包括了人群分析、货品选择、进货补货、现场展台搭建,以及售卖机巧等。最终通过销售额来判断最终的胜者。
两期看下来,虽然整个过程中,各位创始人都非常认真和投入,情绪的表现也非常真实。但真实是相对的,你会发现海底捞的场景是真实的、创始人们去东郊市场进货是真实的、售卖也是真实的,但是整个任务本身是偏实验性的,因为它本身不会产生实质的商业影响,也就是说,商业实战再真实,也比不上真实的商业。
所以从前两期的观众反馈来看,冷眼君觉得节目的问题包括这几方面:
1、创业这个题材过于垂直,注定受众会细分;
2、观众对于创业以及最真实的商业没有概念;
3、商业模拟和商战实验,永远没有真实的商业来得刺激;
4、在真人秀泛滥的今天,让一群创始人来进行商战实验比拼,显得有点小清新了。
总之节目的两大核心创意元素是没有问题的,即创始人概念和前浪后浪队的设置,但是如果希望能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节目还需要有很大空间上的调整。
如何还原真实的商业?
针对前两期节目的任务,冷眼君认为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进行升级,让条件更加苛刻,让压力变得更加真实,相信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观众会更容易体会到真实的商业是什么?
第一期建议:
其实这一期在海底捞的任务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为了给两队制造任务难度,导演组的干预痕迹还是过重,很容易让观众跳戏。所以,为了增大难度和任务的真实性,冷眼君认为这一期节目其实可以这样操作。
1、任务场景依然是在海底捞,但是让两队以抽签的方式,分别选择两家不同位置的店,也就是说,两队是分开的。
2、两家店当天的所有真实运营全部交给两个队去操作,包括客流、后厨、营收、管理等各个方面,尽可能的展示出一家餐厅,真实的运营管理是怎样的。
3、两家店的营收压力真实的给到两支队伍,并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店长会分别把压力分派下去,如果未能达到这家店每天的平均营业额,这样的惩罚也就会更加真实。
4、分开拍摄肯定会缺失掉两队的关系矛盾,处理办法有两种:第一,交换场地经营;第二,新增神秘嘉宾进行刺激。
这样操作的好处就是,这会让观众看起来更像一场真实的运营任务,有海底捞真实的营业额压力摆在眼前,让这个任务真实的发生在观众所处的现实环境中去,同时,让两队所进行的每一项工作,都与这家海底捞的运营有直接关系。而不是两支队伍挤在一家店里,然后完成一些看起来相对琐碎的工作。
第二期建议:
其实这一期的建议跟上面的逻辑相似,就还是要将任务置于真实的商超卖场的环境中去。
1、任务的发布就应该是零食的生产商,委托两队去完成渠道、商超卖场的选择、定价、补货等任务,看最终是否能够完成这次售卖。
2、任务发布也可以改为商超卖场,在规定的时间是否能够完成这一次促销。
3、原先第二期节目中的老外顾客的意外设计可以保留。
4、一定不能是由创始人自己在棚内搭建售卖场,真实感会大打折扣。
总之最核心的逻辑就是还原真实的商业环境,让两队的任务与真实的场景发生关系,并且给到最真实的压力,而不是看起来很真的商业实验比拼,不然观众很难有代入感。
不管是明星真人秀还是素人真人秀,都是需要有规则引导和刺激的,如果从一开始就让参与者觉得这是一场实验,可能投入的程度就会有问题。当然,就目前而言,每次任务结束之后的演播室复盘环节也很精彩,但这依然是建立在推演层面的复盘,缺失商业的真实。
综上,冷眼君认为《我是创始人》节目的核心概念是很好的,只是能将任务与真实的商业压力之间联系得更加紧密,再加以有效的冲突干预,相信节目还是会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