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进入雨季(杂谈雨季)
不知不觉进入雨季(杂谈雨季)大地如同搭建的一个积木建筑,如果从中拿掉一块,或者换一张不合适的积木,这个积木建筑会出现什么情况可想而知。我们是不是到了该检讨反省,该停止一切损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杜绝“劳民伤财”,刻不容缓。古往今来,演变了几千年,我国的水利工程乃至技术,一代胜过一代,甚至治水的精神并不比大禹差。那么,为何年年因水遭灾,一年比一年严重。这是因为,这些年,大搞经济开发,土地、树木资源乱挖乱建,滥砍滥伐。灾难年年有,灾民年年重建家园,好像被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揍了一顿,把眼泪一擦,直接回家,一觉一睡,到第二天早上忘得一干二净。等下次又挨揍了,又是把眼泪一擦,回家吃饭。多次重复,他不晓得问自己,为什么老挨揍。想到洪灾,想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见父辈治水屡见不鲜,下定决心,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一次,他带着队伍,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
一年中,雨水最多,最大是在六七月份,今年又不例外。南方多地持续,间歇性大雨,导致山体滑坡,老树新树连根拔,蔬菜果子,稻谷小麦等,一切农作物被毁于一旦。房屋倒塌,锅盘碗盏,铺盖行头都躺在废墟里,灾民的心,也已灌满了雨水,两只眼睛就像两条河,眼里的河水满堤了,如同开闸的洪水。
每次看到灾情不堪,心里非常痛楚,而心有余力不足。每次看到子弟兵和救灾的民众那疲惫不堪,满衣满身全是泥,只露出两只眼睛,心里五味杂陈,心疼如棒打。
想起前几年的一条消息,一对夫妻,辗转打听来到儿子救灾的现场,看到刚成年的儿子,骨头尚未坚实,肩扛沙袋,连续作战,夫妻两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父亲抢过儿子肩上的沙袋,妻子泪水哗啦满脸,继而泪脸泛笑。母亲的泪,是母爱,是因为心疼儿子。母亲的笑,是骄傲,是因为儿子为人民辛劳。
地球万物,是自然生成,地球灾害,是自然发作。作为地球上的人类,跟地球相比,就是一粒沙尘,奈何不了。但是从古至今,人类好像从未被灾害击倒。
灾难年年有,灾民年年重建家园,好像被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揍了一顿,把眼泪一擦,直接回家,一觉一睡,到第二天早上忘得一干二净。等下次又挨揍了,又是把眼泪一擦,回家吃饭。多次重复,他不晓得问自己,为什么老挨揍。
想到洪灾,想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见父辈治水屡见不鲜,下定决心,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一次,他带着队伍,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由隙缝流过。
经过查看,他发现两处重大问题。一是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一是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大禹大刀阔斧,改“堵”为“疏”,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大禹治水成功,他是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
古往今来,演变了几千年,我国的水利工程乃至技术,一代胜过一代,甚至治水的精神并不比大禹差。那么,为何年年因水遭灾,一年比一年严重。这是因为,这些年,大搞经济开发,土地、树木资源乱挖乱建,滥砍滥伐。
大地如同搭建的一个积木建筑,如果从中拿掉一块,或者换一张不合适的积木,这个积木建筑会出现什么情况可想而知。我们是不是到了该检讨反省,该停止一切损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杜绝“劳民伤财”,刻不容缓。
2020年是扶贫收宫之年,眼看着扶贫纾困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可是又遇上了罕见的大灾之年。病毒、火灾、桥梁倒塌、南方洪灾、7月12日唐山5.1级的地震、7月17日四川筠连县又有居住在山坡旁的民房倒塌、7月23日西藏又发生了6.6级地震。这些灾难,给扶贫工作的成绩功亏一篑了,带来了压力和难度。
到2022年,病毒等自然灾害依然存在或发生。然而,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也无能为力,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也抵抗不住。
而地震、洪水造成的灾情我们可以想办法躲避,远离地震频发区,远离高山下居住,可以“惹不起,躲得起”嘛。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不可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蛮干、苦干,应该巧干。
那些低洼地形,特别是高山附近的居住部落,还有容易发生局部地震的四川,完全可以迁出,安插在附近的省份或祖国各地均匀分布。这样,就避免了每次的局部地震、洪涝、泥石流灾害所带来的困难和困苦。
不要怕麻烦,我们要有大禹治水的决心和勇气,要有庖丁解牛,刮骨疗伤的精神和技巧。迁徙再繁琐,再困难,也只有一次,总比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重三迭四的被灾害所困扰要理性。这项工作做好了,是一件永恒的大事。
不要认为,那么多人口,无法安插。可是,一个村庄多几户人家,那只是家中来了几个客人,一张床上也能挤上几个人。虽然有点挤,总比每次灾害来后付出海量的代价要好。
山区、地质不优的地方,本身就是地理产生的自然、荒郊野外区域,是不适合居住生活的地方,这是违背了地理自然环境的特性,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莽撞行为。
江湖不是有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大义之道吗,缘何要与大自然硬拼死拼。与天斗,与地斗,也要视情况。屡战屡败,应该退避三舍。
四川大凉山,山民和上学的孩子,每天来回爬“天梯”,交通如此不便,觉得没必要住在那洼地山坡里。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大好平川多的是,完全可以容纳下山沟里寥寥几户人家。高山峻岭上虽然有资源,有风景,那只可作季节性旅游,季节性驱车采摘野果,不能长年居住。高山区是自然形成,就让它自然生态着。惹不起躲得起,别冒犯神灵。
四川凉山的天梯,反应的不是骄傲,只是一种精神,并不是一种除贫的手段。朝朝暮暮,日日月月翻山越岭,没必要整得那么贫困。高山峻岭之上,土地贫瘠,得不到好的发展,耕种了几千年,依然未返富。
大山深处为什么依然贫穷,一是耕地不足,肥沃水土流失。二是,很不容易有了点积蓄,却被一次次灾害的重建家园消耗殆尽。
容易受灾的大山深处的宅落都搬出,才能免受反复灾害,才能除贫向富,至少不会穷困潦倒靠国家救济。这样,村寨院落不仅能自给自足,还有富余,也将给国家减少巨大负担。
这些年中,农村就有减少耕地的现象,乱建设施和住房。比如,像贵州某县,居然建了个赛马场并体育场,结果成了烂尾,浪费资金又浪费耕地。若是把国土上浪费的耕地都合理利用,那些住在危险的大山中的部落完全可以搬来居住,过着没有危机四伏的正常生活。跟自然灾害硬拼,是愚昧,是徒劳无功,反遭罪。大自然,是神。大山,是神灵。神灵需要安静,万不可冒犯和不敬。
雨季,放在洪涝灾害里来思量,是一个难题,是一个顽敌不可触摸。但放在平常来看,雨季,是一个多情的词语,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场面,是一个浪漫的故事。在炎热的夏天里,突然下一场暴雨,干裂的土地上,突然遇水而热气猛然腾升,而你正走在路上,你会有一种如同烤白薯一样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不是受灾后的痛苦感受,而会是一种有些快感的反应,你会开心的跟别人描述:哎呦,我今天被烤成了小白薯。所以,一件事,通过演变,得到的结果不一样。不要把自然的,变成人为的,变成被动的。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