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和造瘘管能同一时间拔出吗(隔离服下他就那么半跪半卧着)
导尿管和造瘘管能同一时间拔出吗(隔离服下他就那么半跪半卧着)对此,父母和妻子都全力支持。为了减少他的后顾之忧,此前,妻子领着3岁孩子搬到娘家居住。“其实,面对疫情来袭,我早已有思想和行动准备!”他告诉记者,他今年35岁,年富力强,几天前得知院方要选拔年轻医生支持“前线”——去做核酸检测,他首先报了名。准备上班却被隔离2021年元旦,一波疫情来得突然:1月2日一早,家住明廉街道引水社区的沈阳242医院泌尿外科常亮医生正准备上班,却遭遇了突发情况。“我刚要走出小区大门去上班,发现塔湾地区被划为重点管控区域,人员禁止外出。”常亮医生回忆说,作为一名医生,自己清楚地知道,这意味着,他有一段时间不能上班了。
来源:沈阳日报-沈阳网
常亮照顾病患
1月19日8时,35岁的常亮医生准时出现在沈阳242医院泌尿外科诊室。历经了21天的隔离期,这是他首次出诊上班。临出诊前,他还获取了自己的核酸检测呈阴性的报告单。
“他是一名白衣天使,他的名字叫常亮,他就像一束光,闪闪发亮!”1月18日18时,在沈阳市明廉街道引水社区,刚刚解除隔离的居民们纷纷伸出大拇指,并向一位穿着白大褂的男医生致敬。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过去的21天里,沈阳242医院泌尿外科常亮医生演绎了医者仁心的故事。
准备上班却被隔离
2021年元旦,一波疫情来得突然:1月2日一早,家住明廉街道引水社区的沈阳242医院泌尿外科常亮医生正准备上班,却遭遇了突发情况。
“我刚要走出小区大门去上班,发现塔湾地区被划为重点管控区域,人员禁止外出。”常亮医生回忆说,作为一名医生,自己清楚地知道,这意味着,他有一段时间不能上班了。
“其实,面对疫情来袭,我早已有思想和行动准备!”他告诉记者,他今年35岁,年富力强,几天前得知院方要选拔年轻医生支持“前线”——去做核酸检测,他首先报了名。
对此,父母和妻子都全力支持。为了减少他的后顾之忧,此前,妻子领着3岁孩子搬到娘家居住。
“眼看自己就要‘上前线’去做核酸检测了,突然被封闭在自己家的小区里,太遗憾了!”
当志愿者院方支援
起初几天,常亮坐立不安,既惦记着自己的病人,又为自己无法加入医院核酸检测团队感到遗憾。
可是,几天下来,他在小区内目睹了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还有警察等在寒风中为社区居民服务时,心情豁然开朗:“身为医务工作者,我为何不能当个志愿者,为社区的居民服务呢?”
想到这,他激动不已,立即挂通引水社区王书记电话,“我是沈阳242医院泌尿外科医生常亮,我要报名当志愿者,尽我所能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我所居住的小区,老年人居多,需求医疗帮助的不在少数,”常亮告诉记者,他的请缨令社区书记异常兴奋,但伴随而来的问题出现了,小区里没有医疗物资,怎么办?
常亮迅速向沈阳242医院请示汇报,没料到,他这一想法得到了医院领导和科室领导的大力支持,医院第一时间派人将防护服等用品、一次性导尿包、无菌手套等医疗物资送到隔离区门口。
半跪半卧换管成功
几乎是无缝对接:1月10日,常亮接到社区电话,一位居住在昆山西路卧床多年的81岁老人行膀胱造口术后,造瘘管更换已到期限,但是正赶上小区被划在重点管控区域内,家属焦急万分。
常亮医生立即穿上隔离服,拿着卫材来到老人家里。可是,又一个难题出现了:由于老人躺的并非专业护理床,医生换管时只能半跪半卧,对体力和耐力都是考验,好在常亮技术过硬,以最快时间一次换管成功!
1月13日,他又接到通知,立即穿上隔离服,奔赴另一位八旬老者家中,再次成功完成了换造瘘管的任务。
更换造瘘管后,他还苦口婆心地告诉家属如何护理造瘘管,提醒家属定时为老人翻身,避免褥疮,并讲解如何减少感染等护理常识。
胆大心细克服困难
“说真心话,在那样的环境里,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不平静!”引水社区王书记告诉记者,常亮医生的胆大心细,令周围群众体会到什么是医者仁心。
王书记回忆,由于那几天特别冷,戴着隔离面罩的常亮医生克服着面罩上霜等种种困难,有时候还要在寒风中等候许久,那种滋味真不是用语言能描绘出来的,大家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大家不说,但我知道,作为一名医生,我肩膀上担子的分量!”常亮医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感慨,其实,造瘘换管工作对泌尿外科医生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一件事,但疫情期间的两例出诊,却让他感觉激动和自豪,他说:“不知怎的,感觉自己有了不一样的价值体现。我是医生,但我在今天的非常时期能以一个志愿者身份出现在患者身旁,让我对自己是一名医生的认识有了极大的升华。”
据记者了解,整个被封闭期间,常亮医生在社区沟通帮助下,先后为数名病人免费进行膀胱造瘘管更换、“留置导尿管置换”等。
记者从沈阳242医院获悉,平时在工作中,常亮经常会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疫情面前,常亮更是以医者的仁爱之心,践行着医者的誓言与使命,感动了患者和家属。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唐葵阳
摄影记者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