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主干世系(名门望族古丰于氏族谱)
于氏主干世系(名门望族古丰于氏族谱)(秦峰先生、高昌忠先生同笔者拜读《古丰于氏族谱●渠集支谱》)一九六二年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五位于氏族人的序言,记载“虽蒿目时艰,仍不忘薪火相传。”映出于氏族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精神。言入主题,说到家谱,又称族谱、宗谱、世谱、家乘等。旧时修谱有言“国之有史,家之有谱,国有史而知历朝强弱民生之变况,家有谱而知家族之兴衰、族人之良莠。”观《于氏族谱》,堂号原为“定国堂”,同治年间续谱方易“清风堂”。承康熙朝天下第一廉吏清瑞公遗风也。读谱犹阅史,同治八年,于氏创修谱载:“始祖良公,大明初年自晋至丰……”民国三年谱序载,光绪年间丰县“年景之丰凶无定,世道之荒乱屡逄……”。
文:丰县 季朗友
丰县这片土地,说他人杰地灵,一点不夸张。大汉朝的创始人刘邦、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他们都在这里生长,后来走出丰县光照全国。近代共和国三百烈士中,丰县出了三位。
清初著名的文人徐元文,到丰县留诗“汉室兴龙地,犹传是凤城”。徐淮间有谚语“先有徐州后轩,唯有丰县不记年”,道出丰县的历史悠久。
但是近一千年来,特别是黄河自宋代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黄河经徐州夺汴、夺泗入海,丰县成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
言入主题,说到家谱,又称族谱、宗谱、世谱、家乘等。旧时修谱有言“国之有史,家之有谱,国有史而知历朝强弱民生之变况,家有谱而知家族之兴衰、族人之良莠。”
观《于氏族谱》,堂号原为“定国堂”,同治年间续谱方易“清风堂”。承康熙朝天下第一廉吏清瑞公遗风也。
读谱犹阅史,同治八年,于氏创修谱载:“始祖良公,大明初年自晋至丰……”民国三年谱序载,光绪年间丰县“年景之丰凶无定,世道之荒乱屡逄……”。
一九六二年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五位于氏族人的序言,记载“虽蒿目时艰,仍不忘薪火相传。”映出于氏族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精神。
(秦峰先生、高昌忠先生同笔者拜读《古丰于氏族谱●渠集支谱》)
2017年初冬,受于兄世伟之邀,初到丰县西北乡渠集村。土墙黛瓦,鸡犬相闻,聆听村中百岁老人笑谈往事,淳朴之风,令人倾慕。在于氏家祠内观永思公碑记载,一庭文武双庠生。好的家教,才教育出好儿女;敦厚的家族,才能出礼仪的族人。
2021年冬至节后,闻《古丰于氏族谱》渠集支谱成册。一经问世,即得到了丰县原宣传部副部长白光华先生、丰县原史志办主任高昌忠先生、著名散文家程守忠老师、文史专家许砚君先生等诸多文史学者的关注和阅读。
2022年1月9日,与文献收藏家秦峰先生相邀,拜访《古丰于氏族谱》渠集支谱筹资主纂、编委主任:于世伟先生,承蒙于先生惠赠族谱一部。
于先生还在沿用传统的请谱方式,谱号、存谱人姓名及地址等信息一一登记清楚。目的是知道这谱的去向,更具有纪念意义。
拜读于氏族谱,一函三册,绫面宣纸线装,这也是中国古籍与家谱最传统的装帧方式。古香古色,捧读舒服。笫一眼感觉,族谱主编做事传统、细心,又不落俗套。
细细拜读,感到于氏族人在重视传统文化中又有创新!先说书赠的书法作品,景大文、赵峰两位先生是书界的鸿儒大家,多幅作品附于谱中,这里不需要我多赘语。13页共计48幅书法、绘画作品,含盖全国各地书画界名人,蔚为大观。
第一幅于氏始祖邘叔彩像,是中国美术家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泰州书画院副院长郑剑君先生专为此次修谱敬绘于氏始祖像。
第二幅于氏始祖像是丰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高举先生敬绘,此幅杨先生大胆落笔,笔墨淋漓酣畅,悉心绘画的人物表情充满不屈的精神。
第三幅于氏始祖像,是著名画家谷传军先生工笔敬绘,谷先生的作品清新俊逸,此幅祖像衔接自然连贯。用笔挺拔劲秀,线条流转自如,人物情态生动,曲尽神形。整幅画面设色工丽雅致,富有层次感。仿佛是一幅几百年传下的古画。
《古丰于氏族谱》渠集支谱的序篇文章,高达二十篇,既有全国著名的文史专家、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董国强先生,也有远在北京的著名文化学者王鼎杰先生,又有江苏师大学文学院于盛庭教授,县原文联主席白光华,县原文联主席张尊军先生,两任《丰县志》主编高昌忠先生,县文史专家许砚君先生,青年才俊王书法等等,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妙笔生花,字字珠玑。也可以说是一次于氏家族作品大赛。
谱中70个彩页是最费资的部分,这些渠集于氏相关资料、于氏宗祠及族人活动的照片,记录了近些年于氏家族的历史。塘瓷门牌号、买卖契约、烈士证书、百岁老人的照片、建于文革时期带“毛主席万岁”字样的老屋等等,既是修谱的创新,又保存了历史。
观后有人是否会说,附页是否多了?附页可以说古来有之,丰县梁寨的陈氏、首羡的崔氏,都专有一册例文。不了解谱牒文化的人士,也许会说:“我们于氏修谱,何请外人凑热闹?”中国自古就有修谱请外人写序增添门楣的传统,关键是:能否请来!
文史专家许砚君先生在拜读族谱
予三次陪同世伟先生过微山湖到微山古籍印刷厂,商谈于氏族谱印刷事宜。于先生也谈到了这次修谱的感受,五味杂陈,既有美好的展望,也有诸多的无奈。每一个家族都良莠不齐,一件好事能有一百种声音,关键看是否能做成事!
南宋文天祥在为《王氏家谱跋》一文中说“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先人勋业著于当时,道德鸣于斯世,乃能留其谱与像皆永也”。
2022年1月10日于读云书屋时居城南三官庙村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季朗友,地方文史学者,专题收藏百年教科书,多次与地方博物馆合作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