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追星入迷(孩子追星且淡定)
孩子追星入迷(孩子追星且淡定)首先,父母需要明白小学生有精神补偿和自我确认的需要。根据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的学习和模仿是孩子获取社会知识与经验的一种方式,但有些孩子对偶像盲目崇拜和疯狂行为,显然已经偏离了榜样教育,需要父母给予积极的引导。曾有一段“小学生世纪骂战”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视频中,因为支持的明星团队不同,两派的小学生纷纷自拍视频,对另一方的明星和粉丝进行辱骂。虽然说小学生也需要榜样的教育,理性追星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但如果追星的行为丧失底线,辱没文明,这就需要警惕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全国6省648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当代中小学生赋予偶像更多的是娱乐追求,少有精神内涵。有超过50%的中小学生认为偶像只是“喜欢的形象”,只有30%的中小学生将偶像视为学习并努力成为的对象。中小学生偶像崇拜的主要对象也多是影视明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小学生一方面将明星偶像置于较高的位置,另一方
小编说
父母反对孩子追星,主要是怕孩子游于嬉而荒了业,同时也担忧“追星”给孩子的价值观形成带来不良影响。但到头来父母会发现,这种事儿是越反对越爱。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对孩子的阻挠越多时,孩子对偶像的迷恋反倒越强烈、越执拗。
追星到底应不应该禁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孩子追星这件事儿,欢迎各位老师、家长在留言区留言讨论。
孩子盲目追星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曾有一段“小学生世纪骂战”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视频中,因为支持的明星团队不同,两派的小学生纷纷自拍视频,对另一方的明星和粉丝进行辱骂。
虽然说小学生也需要榜样的教育,理性追星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但如果追星的行为丧失底线,辱没文明,这就需要警惕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全国6省648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当代中小学生赋予偶像更多的是娱乐追求,少有精神内涵。有超过50%的中小学生认为偶像只是“喜欢的形象”,只有30%的中小学生将偶像视为学习并努力成为的对象。中小学生偶像崇拜的主要对象也多是影视明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小学生一方面将明星偶像置于较高的位置,另一方面又没有赋予较深的意义。另外,还有10%的中小学生对偶像的崇拜达到迷恋程度,有些孩子表示对于偶像参加的活动“花多少钱都要去”。
根据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的学习和模仿是孩子获取社会知识与经验的一种方式,但有些孩子对偶像盲目崇拜和疯狂行为,显然已经偏离了榜样教育,需要父母给予积极的引导。
首先,父母需要明白小学生有精神补偿和自我确认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大约6至11岁的小学生处于学会勤奋,克服自卑的阶段。这个时期,他们需要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肯定和赞扬,否则就容易把自己渴望得到的关注投射到受人仰慕的明星身上。很多父母可能会发现,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平时表现较差的孩子更容易把那些演艺明星奉为自己的偶像。这就需要父母平时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和肯定,减少孩子心理上的缺失。
其次,父母要提升孩子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小学生拥有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不足,看问题很容易只看表面而不考虑背后的实质,特别容易被明星华丽的外表所吸引,盲目崇拜。有人曾经对山东6所小学624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当对别人批评自己的偶像时,有91%的小学生会非常气愤,而不去思考偶像的行为是否正确。所以,父母在引导孩子理智追星时,就要提醒孩子看问题的两面性,不能盲目“造神”。
最后,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媒介素养。
目前网络的发达,使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特别是很多时候明星为了热炒话题,或引发关注,会制造一些新闻事件,比如明星之间暧昧复杂的情感关系,这些事情真真假假很难分清。但这种负能量的事情反而更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传播,明星的粉丝们也容易夹杂其中,在网上发布不理智的言语。所以,父母引导孩子具有辨别真伪的能力和远离争执的理性态度就很重要,这样孩子才不会盲目跟风,成为“网络暴力”的施暴者或受伤害者。
“追星”是孩子正常的成长过程
老师说:我更担心,我的学生没有偶像
杭州市某中学老师曾给班里的学生做过一项追星调查,孩子们的偶像来自各行各业,有电影明星,有体育明星,有作家,网络红人,甚至还有人直接填了自己的大名。
“比起担心学生追星,我更担心他们没有偶像。”这位老师说,如今明星的种类那么多,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偶像其实也可以看成是在完善自我的一个过程,“我认为任何明星都有值得学生们借鉴的品质,所以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而在追星“度”的把握上,老师认为,其实现在许多学生比我们预期的要成熟、自控得多,而且一些学生不会只有一个偶像,甚至是频频变化的,“我认为追求明星,其实是学生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偶像,如果学生们变得很冷漠,那才是最可怕的。”
专家说,榜样和偶像对于孩子极富吸引力
如果能帮助孩子发现偶像的某些好习惯,可能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专家认为,许多偶像身上具有榜样因素,善于发现和引导的父母与教师完全可能把偶像变为榜样。
当然的确也有很多青少年过度追星,但是发生这种情况也并不奇怪,在成长的路上,青少年会有一些试错,会有一些对底线的试探,这些试探除了可以带给孩子人生中难得的“high”的幸福体验,同时也教会孩子:短暂的疯狂能给自己带来些什么。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会慢慢地加以调整。
经历过,孩子就会沉静下来,做一些和现实生活相匹配的事情。但是这个自我调整成长的过程要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家长如果试图加强管理,使孩子回到过去的样子,看起来是做了正确的事情,实际上可能会帮倒忙。孩子的新行为,新选择都是对生活的试探,成长的良机,却被直接剥夺。如果家长不断地挫败孩子的欲望和决定,孩子最后就会放弃对社会的探索,产生对生活的退缩。
家长如何做出正确引导
首先,理解和接纳孩子的选择
孩子追星相当于已经做了自我捍卫,所以,家长不论是打算以否定的还是以假装认同的方式去跟孩子谈论他的偶像的时候,都一定会激发孩子对抗的情绪。他会觉得自己是被否定、被伤害的。
这时家长就应该做到理解和接纳,让孩子认为你确实是明白他为什么喜欢这个偶像,而且你确实能够接受他喜欢这个偶像,同时,再去在这个偶像身上发掘更多积极的东西,来逐步呈现给孩子。
其次,帮助孩子拓宽眼界
引导孩子去发现了解能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榜样。除了娱乐明星之外,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去发现那些科学家、企业家、文体明星等名人的故事,让孩子寻找更有意义的榜样。
第三,不做对比,不给予功利性的评价
这个时候我们如果一味地去给予孩子这样的功利性评价的话,其实显示出来的是家长和作为社会成年人的一种焦虑,这对孩子其实是不公平的。
许多家长不担心孩子追星,只是担心孩子不能把握好这个“度”,有时甚至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发生了争执。
其实不论孩子最后的选择是什么,家长都要跟孩子按约定办事,在几次分歧选择中,孩子也慢慢学会了适度追星。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