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年龄越大越能看出来心理问题吗(心理解读系列之十)

年龄越大越能看出来心理问题吗(心理解读系列之十)跨入新千年之际,我国的年轻一代心理疾病增多的原因,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接踵而至的独生子女备受宠爱有正相关,物以稀为贵!又适逢国家的整体经济条件逐步改善,也为源于亲情的溺爱提供了物质保障。第二种情况是溺爱,即无原则的呵护。照顾小孩还讲原则?对!如果不讲原则,无限制地满足他(她)的要求,就会养成无穷尽地索取的习惯;这期间的孩子又无须付出什么,日复一日只知道不劳而活,认识不到劳动对生命的意义,且不懂得体谅他人,罔顾他人的感受,对人对事都要求很高。怀揣这种生存哲学的孩子,待到进入学校、走上社会以后,总是感觉与众不同,得不到优先照顾便倍感失落,认为是环境背叛了他们,导致与人合作的难度增加。这个群体滋生心理疾病的比例偏高,且对社会而言也属于一个危险性的群体。事实上生命几乎从形成的那一天起(包括十月怀胎),就感受着来自周边环境的刺激,只不过在娘肚子里是间接地感受,出生以后则是直接地感受。同

(尽管“心理解读”系列读者寥寥,但我坚持写下去,秉持着“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处世哲学,因为我认为它拥有价值:在这纷繁的现实中懂一点脑科学原理总会有益一些!所以选择坐在冷板凳上为普及心理学知识继续尽绵薄之力。)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一句民间俗语,昔日乡村老人常用来评价一些孩子,或议论那些别具一格的成年人。在农业社会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熟人文化圈里,这一预言性结论被认为是经验之谈。那么它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竟然是:确实如此!

年龄越大越能看出来心理问题吗(心理解读系列之十)(1)

原来在人出生之后的五、六年(七岁为虚岁)当中,并非被动地接受成人的照顾,而是一直与周围环境互动着。我们所熟知的是:婴儿从六个月就开始认识人,家里一旦来了他(她)眼中的陌生人就嚎啕大哭,这在婴儿觉得是安全感受到了威胁;其实不只是“见生”,他(她)对周围熟人的态度也有了感觉,逐渐从别人的照料中感知他们是重视自己还是一般性敷衍,从而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判断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否重要,可以要求和期待什么?同时在家长行为方式的耳濡目染中,也形成了自己应对问题的初始概念,即所谓的“家风”,不曾想大人们的所作所为这么早就在一个小屁孩儿的心目中生根发芽了。

事实上生命几乎从形成的那一天起(包括十月怀胎),就感受着来自周边环境的刺激,只不过在娘肚子里是间接地感受,出生以后则是直接地感受。同时也对各种刺激作出回应,这时的回应有的源于本能(如饥饿时的啼哭),有的模仿大人,由是慢慢将世界纳入自己的“统觉”(掺和了经验的知觉)之中,最终形成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年龄越大越能看出来心理问题吗(心理解读系列之十)(2)

因此心理医生在面对精神障碍者时总要询问一番童年的经历,这不仅源于他们的祖师爷弗洛伊德的学说,更有后继心理学的研究作为依据。虽然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家庭均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但许多成人精神障碍亦源于这个关键时期,容易出问题的是这样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残疾儿,先天有残疾的孩子会限制他们与外界的接触,而过多地注意自己的缺陷,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难以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久而久之导向自卑心理。如果在家长的帮助下,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关注周围的人乃至社会,则可以克服先天不足,产生与缺陷抗争的动力,往往抗争会促使人强大,能激发出超强的智慧,从而演绎出人世间诸多的励志故事,典型的代表如中国的残联主席张海迪博士。

年龄越大越能看出来心理问题吗(心理解读系列之十)(3)

第二种情况是溺爱,即无原则的呵护。照顾小孩还讲原则?对!如果不讲原则,无限制地满足他(她)的要求,就会养成无穷尽地索取的习惯;这期间的孩子又无须付出什么,日复一日只知道不劳而活,认识不到劳动对生命的意义,且不懂得体谅他人,罔顾他人的感受,对人对事都要求很高。怀揣这种生存哲学的孩子,待到进入学校、走上社会以后,总是感觉与众不同,得不到优先照顾便倍感失落,认为是环境背叛了他们,导致与人合作的难度增加。这个群体滋生心理疾病的比例偏高,且对社会而言也属于一个危险性的群体。

跨入新千年之际,我国的年轻一代心理疾病增多的原因,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接踵而至的独生子女备受宠爱有正相关,物以稀为贵!又适逢国家的整体经济条件逐步改善,也为源于亲情的溺爱提供了物质保障。

第三种情况与第二种相反,就是忽视。太重视(溺爱)不对,可不重视更不行,养育后代的辛苦由此可见一斑!那些从懵懂时期被忽视的儿童,更容易形成一种错误的人生观:不太相信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遇事往往高估困难;很难信赖周围的人(多疑),还低估别人伸出的援手和善意。在他们的眼中世界偏于灰色调(冷漠),这样的人难以拥有宏图大志,而那些敏感者却在纷乱世事之中极易滑向消极、抑郁。

年龄越大越能看出来心理问题吗(心理解读系列之十)(4)

由此可见,幼儿生长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就会对“生命意义”得出与之相对应的注解,形成自身早期的人格,并扛着这块“王牌”迈向大千世界了。这在之前漫长的农业社会,人们一般是在由熟人组成的村庄、集镇生活一辈子的状况下,早期的人格得以沿着既定的轨迹发展下去,无须进行一些大方向的修正。老人们所谓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格言也就大多数兑现了。

然而并非每一种初始人格都是能被社会肯定而正确的,这当中自然包括一部分受不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偏狭人格,即使由于不正确而不会被社会接纳,也很难矫正,只能一代一代遗传下去,因此,社会上也就呈现了五花八门的各色人生。在当今时代有些因素可以找心理医生帮助纠正,有些也收效甚微。可以肯定的是不合规范的错误人格也会伴随整个人类历史的始终。

年龄越大越能看出来心理问题吗(心理解读系列之十)(5)

那么在工业潮流如洪水一般冲毁了龙王庙(熟人社会),人们离开土地为寻找安生立命之处(工作)而大规模迁徙的流动社会里又怎样呢?

首先,在由工业经济形成的社区里,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别人不清楚你小时候表现如何?因此便无从预测你的将来,这种情况下也就缺失了那份儿所谓的知根打底的信任基础,人与人之间只能保持一种浅层关系。“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一传统说教也与诸多旧文化一样,被新时代分解而逐渐失落了。

其次,由于妈妈们要上班去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幼儿不得不过早地接受社会化:送幼儿园,由原本为陌生人的老师照顾。环境的变化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与父母、家人的分离导致亲情的缺失,集体生活还会令一些孩子紧张(经常性地啼哭)。种种刺激使得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也趋于复杂化,而不再是原先单一家庭环境所造就,因此后来的家长们大多慨叹与儿女们难以沟通,其实质应该归咎于过早社会化的这个时代。

年龄越大越能看出来心理问题吗(心理解读系列之十)(6)

可不了解和趋于复杂化均不等于不存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幼儿的初始人格均已在五、六周岁之内定型了;这就如同身体要长高一样,同样是一条顺应自然的生命规律。但相对于之后变幻莫测的人生旅途而言,初始人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人生的诸多生存困境大多是初始人格与生活环境不协调而造成的,此种情况下,除非畏惧严重后果而进行艰难的自我矫正(其实也只是部分调整,不可能整个改变),方能摆脱困境,如农村人进城,虽然外界社会形态与自身的初始模式截然不同,需要修正一些原始认知才能适应,但绝大多数人却仍然保持了自己的本色。而像我的那个老乡晓军,携带着草原文化进入城市,最终却选择了自杀,他则属于缺乏勇气变通的少数懦弱者,直到死亡都没能走出自己的初始人格一步。

俗话说:改了性(格)、要了命,意味着初始人格的改变谈何容易!若无一定的压力,若非自我意识到长此下去即面临毁灭,是不会自我矫正的。如我自己的进城之路,假如按照初始的处世哲学:每一步符合世俗眼光的要求,不能违拗、人言可畏等等,而选择安于现状,则无疑一步步滑入失去自我的深渊,恰好给别人造成毫不留情地剥夺的机会。只有在面临如此前景暗淡的生存压力下,我才会冲破固有的世界观的藩篱,冒着极大的风险去改变。

年龄越大越能看出来心理问题吗(心理解读系列之十)(7)

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都会发生改变,不然的话就像晓军那样是无法在城市站住脚的。我自己不仅坦陈并且乐于接受这种改变,使自己更接近于城市人的处世方式。但当我在年过半百之后从微信推送文章时,一位在一个村子里长大的发小,后来由于各奔东西也不晓得我改了名,可他从别人转发的朋友圈看了文章以后,就一下子认定是我写的。这样看来我究竟改变了多少?

可能改变的仅仅是皮毛而已!我曾经下意识地克服了乡村文化中所谓“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不好意思的心态,只要别人不客气,我绝对不会留情,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一般人总是欺软怕硬,是下行的强硬,而我还不畏权贵。尽管没有王熙凤背后的煊赫靠山,却有点“舍得一身祸、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胆气。追根溯源,这自认为的改变仿佛又回到初始性格的范畴了,因为在我年幼时,父亲由于对国家限制私有经济、限制手工艺人的不满,敢于和代表政府执行政策的大队支书对抗,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如此看来似乎万变不离其宗,很大程度上还是走不出初始性格的影子。

年龄越大越能看出来心理问题吗(心理解读系列之十)(8)

既然后天的改变如此艰难,那么为一个孩子打造一份健全的初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当今家长全心全意照顾一个孩子又是一种没出息的表现,微信头条经常有倍感失落的全职妈妈抱着孩子跳楼自杀的消息,也无专家站出来论证幼儿的过早社会化所形成的复杂人格对适应社会的利弊。孩子应该是每个家庭的宝贝,但在今天其抚养过程又或多或少有点负担的味道,因为他(她)总是在大人们匆忙奔向事业的道路上打岔,提出各种各样的现实要求,甚至病一场,作为照顾不周的报复,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干脆宣布不要孩子。千百年来流传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儿育女以享受天伦之乐”等生命哲学正在退出国人的意识形态。

如此看来,与旧时代一起消失的也不完全是一些没用的陈腐观念,同时也失去了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宝贵思想,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一具有预测性的古老格言,也丧失了其存在的根基。

年龄越大越能看出来心理问题吗(心理解读系列之十)(9)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