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园 林 格 局沧浪亭的入口在苏州园林中是独一无二的,既不像拙政园、留园那般需穿过长长的夹弄,又不和网师园、耦园一样藏在小巷深处。而是在入门之前,必先过沧浪水上之曲桥。人未入园先成景,一泓清水绕园过,清如水,明如镜,在此入园,先洗尽凡尘。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占地约16.5亩,是苏州现存最古的园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沧浪亭于2000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沧浪亭入口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1)

正值秋日,整个苏州城都被甜腻的桂花香包裹着,当你走到沧浪亭的石头桥上,荡人心魄的花香从水面弥漫而至,你就醉了。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始建于五代,北宋诗人苏舜钦遭贬谪后退隐于此,始名“沧浪亭”,表现出一种超然世俗名利之外、寄情自然山水的清高意趣。

古朴典雅的沧浪亭值得向往。

游 览 路 线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占地约16.5亩,是苏州现存最古的园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沧浪亭于2000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入口

沧浪亭的入口在苏州园林中是独一无二的,既不像拙政园、留园那般需穿过长长的夹弄,又不和网师园、耦园一样藏在小巷深处。而是在入门之前,必先过沧浪水上之曲桥。人未入园先成景,一泓清水绕园过,清如水,明如镜,在此入园,先洗尽凡尘。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2)

园 林 格 局

苏州园林大都用高墙和俗世相隔离,而沧浪亭采用了开放式设计,以水代墙别具一格。这样,沧浪之水并不是通常所见那样深藏于园内,而是水绕园外,将园内园外融为一体。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3)

园内以山为主,建筑环山随地形高低布置,绕以走廊,配以亭榭,围合成为园林内部空间格局。

游 园 线 路

大门 ➨面水轩➨观鱼处➨沧浪亭➨明道堂➨瑶华境界➨看山楼➨翠玲珑➨仰止亭➨五百名贤祠➨清香馆➨御碑亭➨出口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4)

主 要 景 点

当我们站在正门外的石梁桥上,向东而望,水面渐宽,水边古木参天,亭轩可见。未入园先成景。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5)

明清时期,这里一直是官绅宴饮、文人雅聚的场所,所以,沧浪亭有中国古代最早的公共园林之称。

门 厅

从石梁上步入沧浪亭大门,上书“沧浪亭”三字是文徵明手迹。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6)

现在的门厅,原为碑记亭。这里东、西两侧墙上嵌有原园主苏舜钦的《沧浪亭记》,清代僧人济航的《沧浪亭图》。以及清巡抚宋荦、梁章钜和张树声的《重修沧浪亭记》等石刻。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7)

主 山

从大门向南,一座土山横卧于此,算是开门见山。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8)

此山土多石少,东部用黄石垒砌,西南峭壁下凿小池,也是园内唯一水面,从上往下看,如临深渊,山上古树苍翠,藤萝蔓挂,宛若真山真水。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9)

面 水 轩

面水轩位于门厅东边,是四面厅,即厅四面均设落地长窗,临水而筑,紧靠复廊,是品茗观景的佳处。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10)

复 廊

复廊就是在双面空廊的中间隔一道墙,将廊分成内外两条走道,中间墙上再开上各式的漏窗。沧浪亭的复廊一面临园外水面较为宽阔的葑溪,另一面对着园内的中央主山。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11)

这样,即能感受到园内文人雅士清静优适的生活,又能透过漏窗感受到园外的市井生活和宁静水面。形成了景中有景、景外有景、互为借景的效果。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12)

这样高超的造景艺术,使之和拙政园的水廊、留园的爬山廊并称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三大名廊。

观 鱼 处

观鱼处建于复廊外的一个拐角,突出于水面的一个方亭。原名“濠上观”,俗称“钓鱼台”,取“庄子与惠子观鱼于濠梁之上”之意。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13)

亭门上是蒋吟秋先生撰写的隶书苏舜钦《沧浪亭记》,被陈毅称为苏州三宝之一。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14)

沧 浪 亭

在中央主山上,这座结构古朴粗旷的方亭便是沧浪亭了。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15)

沧浪亭原由宋代苏舜钦建于水边。后园子逐渐荒废,到了康熙三十四年(1695),学者宋荦任江苏巡抚,怀着景仰之心,找来史料,就此在沧浪亭大兴土木,恢复旧观,“沧浪亭”也从岸边移到土山上,“真山林”厚重粗犷,自然天真,沧浪亭稳稳地站在山巅。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16)

亭石柱上题有俞樾所书石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是集句联。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道出买这地方花了四万钱,简直太值了。下联出于苏舜钦的《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赞颂了沧浪亭的借景之美。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17)

明 道 堂

沧浪亭的主厅就是明道堂,原名寒光堂,后取苏舜钦《沧浪亭记》中“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而改名。其意是宠辱皆忘,心旷神怡,明了儒道,兼济天下。明道堂面阔三间,屋宇宽敞,庄严肃穆,是文人讲学之处。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18)

瑶 华 境 界

出明道堂,正南方的三间小轩是瑶华境界,其南又有竹林掩映,爽朗清净,素雅质朴。最初是韩世忠所建的梅亭,在这里喻白梅为“瑶华”,即中华传说中的仙花。清代此处为古戏台(已毁),据说林则徐也曾在此看过昆曲。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19)

看 山 楼

在瑶华境界西侧有一石洞,上书清道光帝御笔:印心石屋。印心指心心相印,是佛语。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20)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21)

石屋上方建有看山楼,原来可以远眺苏州城外西南诸峰,是清道光年间江苏巡抚陶澍所建。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22)

翠 玲 珑

从看山楼拾级而下,沿着楼边小路往西,一片竹林,一份翠绿,清风吹动竹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宁静中让人心也静了下来。林前三间小屋便是翠玲珑,取自于“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宿迁翠玲珑”的诗句,原为主人书房。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23)

沧浪亭素以修竹为盛,竹子品种繁多,现有金丝竹、湘妃竹、慈孝竹、水竹、箬竹等。竹子象征着高洁、正直、秉直、坚韧,正是古时文人的追求。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24)

五 百 名 贤 祠

道光八年(1828),江苏巡抚陶澍,在藏书家顾沅的私家园林辟疆小筑中,看到了顾沅历年收集的吴中名贤画像三百余幅,大为惊讶,决定在沧浪亭增建五百名贤祠。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25)

苏州从此有了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圣贤柱国,文臣武将,春秋大义,气象万千,吴都两千年来,春秋自季礼以下,伍子胥、白居易、范仲淹、韩世忠、文天祥、况钟、唐伯虎、文徵明、林则徐,到清代文学家洪亮吉一共五百九十四人,这是苏州的眼界。

祠中匾额上书“作之师”由当代著名书法家顾廷龙所书,取自尚书,指“五百名贤”作万民之师。

仰 止 亭

五百名贤祠的西面廊下,有一半亭,就是仰止亭,名字取自《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歌颂的就是祠内五百多名贤,亭壁中有文徵明小像石刻,亭柱对联为吴昌硕所书:“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此君。”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26)

清 香 馆

名贤祠北是“清香馆”,这是一座东西狭长、面阔五间的画廊式结构建筑。又叫“木樨亭”。馆名由南宋名将韩世忠所题,取唐李商隐“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的诗意。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27)

馆北的庭院里有桂花树、蜡梅树,桂花树已有180多年,秋天满园飘香。有对联咏桂花:“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以夸张手法,突出桂花馨香之浓郁,也表现了桂花的内在品格。

馆内陈设的榕树根广式家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造型天然奇妙。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28)

御 碑 亭

去往御碑亭的曲廊上嵌有各式漏窗,琴棋、红叶、梅荷、海棠石榴等,沧浪亭内有漏窗108式样,无一雷同,在苏州园林内独一无二。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29)

御碑亭位于园西侧,是一座半亭,也是康熙帝的诗亭,镌刻的诗联是康熙南巡时赐给江苏巡抚吴存礼的。对联曰:“膏雨足时农户喜,县花明处长官清”,体现了康熙帝重视农业、顾念百姓、鼓励吏治的思想。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30)

历 史 沿 革

沧浪亭始于五代,因苏舜钦而得名,经历了数十次的毁灭和重生。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31)

始建于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晚期,吴越王钱俶妻弟孙承佑,于宋开宝二年(969年)任中吴军节度使,曾于沧浪亭营建别墅(一说广陵王钱元璙池馆)。

北宋苏舜钦创园

北宋庆历四年(1044),著名诗人苏舜钦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被罢职。来到苏州,以四万钱购入废园。搭起了自己的“沧浪亭”,自居“沧浪翁”,作《沧浪亭记》,常与好友欧阳修等作诗唱酬。后又被复用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在任上。

名将韩世忠修园

苏舜钦去世后,园由宰相章淳拥有时,建了大阁,又在山上起堂,益加扩展。

南宋绍兴初,章氏后人将园献给抗金名将韩世忠,改名“韩园”。随后增建了较多的堂、馆和亭,还在两山之间筑一道桥,取名“飞虹”。

明元时僧人居所

南宋末年,园林一度荒废。从元至明,沧浪亭基本作为僧人的居所,先后建有妙音庵、大云庵、南禅集云寺。

成化年间又毁于火灾。明嘉靖十三年,郡守胡缵宗将庵改为韩蕲王祠,奉祀韩世忠。明嘉靖二十五年,僧人文瑛复建沧浪亭。

清道光宋荦重建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学者宋荦任江苏巡抚,怀着景仰之心,找来史料,就此在沧浪亭大兴土木,恢复旧观,移建沧浪亭于山上,在北面临河处建桥改建入口,得文徵明隶书“沧浪亭”集字。

清道光年间,梁章钜又重修沧浪亭。咸丰年间被毁于兵火,同治年间布政使应宝时、巡抚张树声再度重修,并修建了明道堂。

近代沧浪亭修缮

民国时,著名画家颜文樑在筹建苏州美专时,重修沧浪亭作为师生学习、写生和住宿之处。苏州沦陷时,日军司令部曾占用,损坏严重,抗战胜利后,美专复校,但园已废。河南大学南迁时,文学院也曾设于沧浪亭。

解放后经过修缮,于1955年春节正式对外开放,文革时文物被大量毁坏,改革开放后,苏州市不断投入人力物力加以修复,2000年沧浪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清风明月长相伴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32)

-END-

展开苏州文化之旅

让我们一起细细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