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常宏王小华抚顺(抚顺王小华你还活着吗)
姜常宏王小华抚顺(抚顺王小华你还活着吗)“这也太吓人了,十年前我到抚顺出差,问卖西瓜的雷体怎么找,路人告诉我沿着河边一直走,到经十一路有几块残碑,还让我千万别认错了,得找到上面是红油漆毛体的‘王小华死了’那块,对面就是——跟他妈下斗似的。”他们并没有骗人,等太阳升起,初来乍到的游客就会发现,这里,满大街都是死亡讣告,其密度之大,属全国之最。接线员都换了五六个没有转正的外聘实习生了,每次都是含糊其辞搪塞过去,脾气不好的则会直接怼一句,“问你妈去!”就连对本地最熟悉的司机也不见得知道。“王小华!?不是早就死了吗?”
没问过父母王小华究竟是谁的人,一定不是抚顺养大的孩子。
“王小华死了吗?”
这是埋在每个抚顺年轻人心底的童年阴影,也是头一宗贯穿了两代人的街头终极谜案。
传闻抚顺当地的电台经常会接到询问王小华是谁的电话,但永远不会得到准确的说法。
接线员都换了五六个没有转正的外聘实习生了,每次都是含糊其辞搪塞过去,脾气不好的则会直接怼一句,“问你妈去!”
就连对本地最熟悉的司机也不见得知道。
“王小华!?不是早就死了吗?”
他们并没有骗人,等太阳升起,初来乍到的游客就会发现,这里,满大街都是死亡讣告,其密度之大,属全国之最。
“这也太吓人了,十年前我到抚顺出差,问卖西瓜的雷体怎么找,路人告诉我沿着河边一直走,到经十一路有几块残碑,还让我千万别认错了,得找到上面是红油漆毛体的‘王小华死了’那块,对面就是——跟他妈下斗似的。”
“不知道这股妖风啥时候起来的,印象中打我刚发育起,它就有了,和小老妹儿在浑河边牵牵手,走到一个不知名的桥墩下面,四下无人,天色昏暗,她身后突然出现的王小华让我蛋皮一紧。”
如果你在抚顺街头溜达一天,你会发现无处不在的王小华。对于途径这座城市的外地人来说,王小华,将会是他在这里认识的第一个抚顺人。
上了岁数的抚顺亲戚告诉我,以前街面上都是“王小华死了”,后来变成了“王小华亡了”,近几年又出现了“王小华X了”。
你可别小看这一个字的变化,往小了说是笔画少了省墨,往大了说可能和抚顺的经济形势有关。
严打之后的抚顺,与广东脱离了实质关联,曾经的“小东莞”称号也拱手让人,浑河的夜风撩拨着两岸的铁血壮汉,没有人真想在夜晚的街头探索未知,矿藏枯竭造成的收入低靡,压抑了所有人的荷尔蒙分泌。
只有那一袭神秘的身影,在街头昼伏夜出,像死神笔记般把王小华的噩耗带到了人间。
抚顺市内80路到89路的所有公交线路上,都有王小华的印迹,车站牌、车窗棱子、后椅背上。这些公共交通工具整日带着小华的游魂在市区游荡,每一位乘客都是见怪不怪的送行者。
我曾问过几位公交车司机,有没有发现是谁写的?
有道行的告诉我,看笔法是大巧藏拙,左手习惯,这几个字中唯一不变的就是那个“了”字,怎么看都是一个“3”,因此怀疑可能不是“王小华死了”,而是暗指王小华可能是个小三,破坏了人家家庭被报复。
但很快就有人就举出了反例,一则电线杆的笔迹并没有“了”和“3”,只是一个“歹”字,看油性笔的痕迹应是最近才写上的。
而一个本地的辅警朋友则分析,“你看这周围都是摄像头,写的人肯定是还没写完碰见什么人了,或者发现了摄像头然后仓皇而逃。”
似乎每个抚顺人都对王小华事件有着自己的见解,但支离破碎的信息更加重了探查的疑云。
在辽宁省的重名应用网站搜索,抚顺市有211名王小华,男性31名,女性180名,但他们都不是“王小华”。
在百度贴吧查询“王小华”,也只能得到些零星的记忆碎片。
如果把全部的帖子搜集起来,王小华能覆盖到抚顺任何人流密集的场所。
Ta比天眼覆盖的范围更广,无论你在哪个角落,王小华都在看着你。
“八字不硬不过关,过关就来高尔山。”
药水哥到了抚顺听到这话,也得收敛起睥睨天下的乖张,一脸懵懂,以为“王小华死了”是入关后需要拜的码头或什么不可言传的江湖暗语。
但不管怎样,这无疑都成了环卫工人们的噩梦。
有经验的长者出工会多带一桶油漆,这是粉刷匠和神笔马良的暗战,无声的战火弥漫在抚顺的大街小巷。
“太*巴烦了,你前脚擦,Ta隔段时间就给补上,位置还挺准,就在之前写的地方,挑衅!后来他*的连具体的死因都写上去了。”
但换个地点,又换了种羽化登仙的途径,只不过多了项更具体的生平。
一些当地的城市癣师表示,从没在男厕见到过这种文字,只有在女厕的门后,说完,他当我面贴了张小额放贷。
这似乎在暗示写王小华的人是个女的。
独立的隔断空间给了书写者更多的创作自由,如果受得了内味,Ta估计能写满这桦木四扇屏。
一位环卫工人说,见过的“王小华”没有十万,也得有五万了。这些年,基本每天都能清除掉几十个“王小华”。
我们很难想象王小华承受了多大的精神痛苦。
按照命理学的角度分析,“王小华”一名三才俱佳,有成功运,但的确有顽迷过刚的缺点,容易招致不和争论,受人攻击。
起初,抚顺没人会真的在意这是一场人文灾难。
这不过是一个涂鸦、一次诅咒、一场悲剧的告别、一座城市的消失。
直到王小华开始翻越了墙的载体,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时,当地人才开始感到不安。
“我儿子坐在前车筐里扭头问我‘王小华’怎么死的,我无法回答,只是告诉他有些人死了,但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但早就死了。他若有所思,向我敬了个礼。”
“这种破坏城市文明的行为太可耻了,要让我们发现了是谁写的,腿早给打折了,我们甚至晚上巡过街想揪出这个人,后来警察来了,让我们喝完赶紧滚蛋。”
事实上,王小华和路人都不是最大受害者,抚顺电视台才是这宗密案的最直接受害者。
当地电视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一期“劝告大家不要乱涂乱画”的节目。
主持人的谆谆善诱和出镜记者的言辞恳切,都在向所有市民表达一个态度:求求各位,放下画笔,好好做人。
在一期视频中,或许是真的被遍地的“王小华”冒犯多年,出镜的路人得知是现场采访后,情绪突然变得激动起来。
他当记者面背身怒斥了这种乱涂乱画的不文明行为,慷慨陈词间掏出了随身带的抹布,试图擦拭掉景区内的“狗尿苔”,当发现自己真的能够擦拭掉字迹后,开心的像个孩子。
但视频留言区里,被访者的口音却触动了抚顺人最敏感的神经,“连抚顺话都不会好好说了,张口就是沈阳口音”。
——抚顺人记不住自己城市的区号是何时变成了沈阳,也记不住自己昨天吃了什么,但总是能记住每一个“王小华”。
因为这在抚顺,王小华并不是个案。
以前通讯不发达,出事就上墙是来自矿上的习惯,周围谁家的红白喜事都能在墙上知晓,小区内的宣传栏、街边的报亭、电线杆、天桥下、站牌上都是可靠的信息墙,人名后面贴出抚恤赔偿金,通知家属前来领取,简单、直接、干脆。
人们从墙上盘算着未来,故友们也会在墙上跟着“王小华”争夺版面。
当地大多数的舆论都认为是写王小华的人有问题,但鲜有人去考虑王小华究竟给书写者造成了哪些伤害。
那些墙上的死亡信息很多,但只有“王小华”坚韧地挺到了最后。是什么样的执念让写它的人如此疯狂?致使几十年不间断的“王小华死了”遍地都是。
直到今年3月,有人提到了新线索,说是因姑嫂俩争夺房产,而书写者,是王小华的嫂子。
“这个人是个女的,这女的上面有个哥哥,哥哥没有子嗣,去世后家产给媳妇了,这女的就去要他哥哥的房子,给嫂子必成间歇性精神病了,好一阵坏一阵的,你们不知道吗?”
遗憾的是,经过一番查证,我们在抚顺的裁判文书中没能找到任何信息,甚至,在民事纠纷调解判决书中也没有发现任何记录在案的痕迹。
且不论真假,如此大规模的铺面,王小华本人也应该早已知情。更玄妙的是,越来越多的网络信源和线下资料都在强有力地暗示:这则都市传说已经渗透到了其他的城市去。
怎么治都没戏了,王小华真的死了?
疫情开始后,抚顺街头的文字曾短暂消失了一段时间,几个月后,许多人在沈阳发现了同样的文字。但有人提出了辨伪,认为字样不一样,书写顺序也完全不一致,且讣告多出现在医院周围。
有人推测作者可能去沈阳的医院治病,与此同时,抚顺本地的“王小华”已经很久没有再更新。
那些剩余的“王小华”随着逐渐剥落的墙皮坠落,墙上只残留了昨日的未完待续。如今你再去问一个抚顺的年轻人,没人有时间再去好奇此事。抓紧入关,变成了所有人的共识。
而书写王小华的神秘人物,就像这个时代的孤独诘问者,一言不发,但笔耕不缀。几十年过去了,“王小华”三个字依旧是他创造的抚顺密码,只有知道它,才能开启这座城市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