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这首诗的感悟(少年不识愁滋味)
问世间情为何物这首诗的感悟(少年不识愁滋味)《念奴娇》 辛弃疾在乾道五年的一天,辛弃疾又一次登上建康的赏心亭吊古伤今,感触甚深,遂写了一首《念奴娇》送给史致道赏心亭位于南宋时建康下水门的城上,下为秦淮河,为北宋时宰相丁谓所建。“季鹰”是西晋张翰的字,他是苏州人,在京城洛阳做官,一年西风吹来时,他想起家乡中的茭白,莼菜羹和鲜美的鲈鱼,便说道:“人生贵所能舒适如意,怎能为了荣华富贵而绊在千里之外呢!”于是辞官而归。“求田问舍”指三国时,刘备批评许汜说:“你有国士之名,现在天下大乱,连帝王都流离失所,希望你忧国忘家, 拯救世人。可你却一心购置田产房屋,怪不得别人看不起你。”“树犹如此”指东晋大将桓温领兵北伐时,见到自己早年种的柳树已经长得粗达十围。他折下柳条,流泪感叹说:“树都长这么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位于长江下游的建康,南宋时是军事重镇。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史正志(字致道)被任命为建康府行宫留守,
宋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冬,辛弃疾因江阴签判任满离职。自乾道元年至三年(1165年到1167年),他在吴楚等地漫游,大约在乾道三年春,辛弃疾潜入金国秘密地了解情况,秋天回到南宋,来到了建康(今江苏南京)。不久,他登上了建康赏心亭,眺望远方,想到从北方回归南宋已经五年,而离职闲赋漫游也有三年。自己虽有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可现在却任何官职都没有,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杰作《水龙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赏心亭位于南宋时建康下水门的城上,下为秦淮河,为北宋时宰相丁谓所建。“季鹰”是西晋张翰的字,他是苏州人,在京城洛阳做官,一年西风吹来时,他想起家乡中的茭白,莼菜羹和鲜美的鲈鱼,便说道:“人生贵所能舒适如意,怎能为了荣华富贵而绊在千里之外呢!”于是辞官而归。“求田问舍”指三国时,刘备批评许汜说:“你有国士之名,现在天下大乱,连帝王都流离失所,希望你忧国忘家, 拯救世人。可你却一心购置田产房屋,怪不得别人看不起你。”“树犹如此”指东晋大将桓温领兵北伐时,见到自己早年种的柳树已经长得粗达十围。他折下柳条,流泪感叹说:“树都长这么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位于长江下游的建康,南宋时是军事重镇。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史正志(字致道)被任命为建康府行宫留守,兼沿江水军制置使,人称史帅。史曾向宋高宗上书《恢复要览》五篇,主张北伐恢复中原。同时,另一位主战派叶衡,在建康任军马田粮总领。乾道四年,辛弃疾被派到建康府任通判,他对史、叶两位坚决主战的精神十分钦佩。史正志、叶衡对辛的才能也非常欣赏,后成为好友。
在乾道五年的一天,辛弃疾又一次登上建康的赏心亭吊古伤今,感触甚深,遂写了一首《念奴娇》送给史致道
《念奴娇》 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词中“安石”指东晋宰相谢安(字安石),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八万军队大破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稳定了东晋的半壁江山。谢安由于功劳太大,受到皇帝的猜疑。一天,东晋孝武帝举行宴会,桓伊、谢安都在座,孝武帝命桓伊吹笛抚琴,桓伊乘机唱道:“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歌声非常动人,谢安听后,不禁泪下,孝武帝也很感动。
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元月,叶衡在建康任江东安抚使,他推荐辛弃疾任他属下的参议官,于是辛弃疾再次来到建康,叶衡积极收罗有才能的爱国人士,他很看重辛弃疾,辛对他也很敬佩。叶衡在建康时间很短,当年二月即被朝廷召至首都临安(即今杭州),后来曾经当过宰相,故称叶丞相。
辛弃疾这次到了建康后,又登上赏心亭,眺望之余,写了下面这首《菩萨蛮》给叶衡。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此词的最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白鹭》: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
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
大约在隆兴和仪三十多年后的宋宁宗时,韩侘胄为宰相,他当政后,为巩固自己的权位,想有所作为,大造抗金舆论,想北伐金国。这时南宋由于多年执行对敌求和苟安的政策,国势非常衰落。韩侘胄既有意伐金,就应该先整修内政,任用有才能的大臣和就将帅,严格训练军队。可韩侘胄急于求成,不积极准备,草率从事。
宋宁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他很注意搜集金人的情报,知道金兵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强大的,不可轻视。有一次,辛弃疾登上镇江北固山的凌云亭游览,面对景色如画的山河,远望北方被金兵侵占的土地,他忆起古代多少有教训意义的往事,想到朝廷内韩侘胄对北伐的那种草率从事的做法,富有阅历的辛弃疾不禁忧心忡忡,将他的不平静的思潮,全写在了下面这首《永遇乐》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题中的“京口”即镇江。词中的最后三句,用的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故事。赵国的名将廉颇因被人陷害而逃亡到魏国,秦国攻打赵国时,赵王想再起用廉颇,可又怕他太老了,于是派使者去探望。廉颇在使者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并且披甲上马,表示不老。可是使者受了廉颇仇人郭开的贿赂,回见赵王时捏造说:“廉颇虽老,可饭量还很好,但和我坐了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觉得廉颇不行了,就没有用他。词中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觉得自己虽然六十多岁了,可是还是愿意为恢复中原而出力,但又有谁来关怀和重用他呢?
辛弃疾在写出这首《永遇乐》后,自己也很满意这首作品。曾专门摆酒,请几个客人到家中,叫家里的歌女唱此词,然后问遍所有客人,请他们提出此词的缺点。客人们一般都轻描淡写地说两句,辛不满意,摇着扇子,一直注视着客人们。这时岳飞的孙子岳珂也在座,他当时年级很小,见辛弃疾多次诚心的征求意见,于是大胆的说:“我是个孩子,不敢议论,如果您一定像范文正(即北宋名相范仲淹)那样,用千金重赏求人改动《严陵祠记》一个字,那我这晚辈还有一点小小的意见。”辛弃疾催他快说,岳珂说:“这首词里面用的典故似乎太多了。”辛听后大喜,对座中的客人们说:“这正说中了我的老毛病。”于是动手修改,一天改几十遍,改了一个月还未完稿。由此可知辛弃疾对自己作品的严谨态度。
这首词写完后一年多,还有一首和作,那就是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词人姜夔在杭州见到此词,读后深为感动,他联想起辛弃疾多年来恢复中原的志向,以及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一直得不到重用,于是按辛词的原韵,提笔和作了一首《永遇乐》,这时姜夔已经50岁,生活上穷困潦倒,可对国事的关心却更为深刻,这首《永遇乐》就充分提现了姜夔的爱国之心。
《永遇乐》 姜夔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穴来去。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狠石”在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形状如同伏羊而无角。相传三国时吴主孙权曾骑在狠石上,与刘备共商联合抗拒曹操的大计。
辛弃疾在镇江时,曾经又一次登上北固亭。面对长江的滚滚波涛,他回想起三国时代孙权,曹操和刘备的英雄人物的往事,结合当时南宋偏安江南的状况,写了一首《南乡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时曹操率大军南下,想统一全国,占据荆州的刘表(字景升)的儿子刘琮,没有抵抗就投降。孙权整军与曹军作战,曹操看见东吴的舟船、器仗、军伍整肃,不禁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的儿子若豚犬耳。”词中借用曹操原话,实际上还有下一句,是暗讽南宋朝廷中那些苟且偷安,执行向金人投降政策的当权者。
对辛弃疾这样既有领兵才能,又有实际战斗经验的抗金将领,想伐金的韩侘胄不仅不重用,反而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仅一年即将其免职,让辛弃疾回到铅山老家闲居。
辛弃疾被免职不到一年,韩侘胄匆忙地派兵北伐金国,结果一败涂地。最后韩侘胄被杀,南宋被迫与金国订立更为丧权辱国的和约。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宋孝宗淳熙元年,辛弃疾35岁,他第二次到建康做官,任江东安抚使参议官(前文有说到,叶衡推荐)。在这年的中秋之夜,他为友人吕叔潜写了一首《太常引》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写这首词时,从北方投奔南宋已经12年,青年时代早已过去,头上长出了白发。可是,朝廷在以内奸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把持下,一味对金国妥协退让,作者洗雪国耻的志向无法实现。因此,在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要“砍去遮住了清光枝叶的桂树”。桂树正是以内奸秦桧为首的那些卖国求和的奸佞们。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冬天到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辛弃疾被罢官后在信州闲居。信州之东不远处有永丰县(今江西广丰),永丰西二十里有一座山峰“博山”,博山下南临溪流,风景十分优美,辛弃疾认为简直和桃花源一样,闲居在家的辛弃疾,经常来往于博山途中,写下了很多首词作,其中有两首著名的作品《丑奴儿》和《清平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词牌【丑奴儿】是【采桑子】的别名。由《丑奴儿》词题可知,此词是辛弃疾在途径博山的路途中,题在他休息处的墙壁上。在这首词中,不仅没有辛弃疾在词中喜用的典故,而且也不用华丽的词句,完全用口语写出。可是全词浑然一气,刚读完使人感到亲切而幽默,可细一回想,却又使人尝到了说不出的苦味。这表明,词中所述事物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所以写来自然流畅;另一方面,显示了作者写词的高超技艺,善于把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和感受,点化成美妙的词章。
《清平乐》是辛弃疾一个晚上行经博士时在王氏庵中借宿时,独自一人,睡在四处漏风的屋中。半夜的疾风骤雨,惊醒了他的梦境,使他再也难以入眠,于是将眼前所见,耳中所闻和心中所想,写成了这首《清平乐》。
今天先写到这,下期再续写稼轩词啦,各位读者请慢慢品读!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