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在位时张廷玉干什么呢(祖大寿为了逃命而送给皇太极的)
皇太极在位时张廷玉干什么呢(祖大寿为了逃命而送给皇太极的)说明:皇太极设置的都察院合并了明朝的给事中官职,可监察百官、诸王公贝勒,都察院在满清朝廷的地位在六部之上。崇祯九年,皇太极效仿明朝设置了都察院并赋予它远高于明朝都察院的权限,以监督满清官员,提高朝廷的管理效率,加强自身皇权。首任都察院承政(都察院长官,类似明朝的左都御史),皇太极就委任于张存仁。祖大寿的做法不仅仅是把投降相关的行为和罪名全部推给了张存仁他们,断绝了他们返回明朝的后路。也让他们陷入了背弃毒誓的尴尬境地,如果后金杀他们泄愤,张存仁也只能自认倒霉。更让张存仁愤恨的是,他自认是祖大寿的心腹,祖大寿却招呼也不打一下就把他卖给了皇太极。如同垃圾一样被抛弃,让张存仁原本对祖大寿的忠诚全部转换为仇恨。所以当皇太极表示不会因祖大寿背叛盟誓而降罪他们时,张存仁就全身心地投入了皇太极的怀抱。并且张存仁能力很强,所以很快也被新主子所信任和赏识。
辽阳人张存仁是关宁军中位置排在第二的副将,仅次于何可纲。不过和何可纲不同,张存仁自认自己是总兵官祖大寿的心腹之人,唯祖大寿之命是从。
在大凌河被围期间(崇祯四年),基本是张存仁和祖可法代表祖大寿与皇太极就投降事宜进行谈判,最后也是张存仁代表祖大寿和皇太极约降盟誓。
说明:祖可法是祖大寿的养子。明朝的中高级将领会从自己的家丁中挑选忠诚、能力突出者收为养子(或养孙),进一步加深双方的关系、羁绊。
然而让张存仁没有想到的是,祖大寿出城之后就撇下他们独自逃回了锦州,并且否认自己同意投降后金。
祖大寿的做法不仅仅是把投降相关的行为和罪名全部推给了张存仁他们,断绝了他们返回明朝的后路。也让他们陷入了背弃毒誓的尴尬境地,如果后金杀他们泄愤,张存仁也只能自认倒霉。
更让张存仁愤恨的是,他自认是祖大寿的心腹,祖大寿却招呼也不打一下就把他卖给了皇太极。如同垃圾一样被抛弃,让张存仁原本对祖大寿的忠诚全部转换为仇恨。
所以当皇太极表示不会因祖大寿背叛盟誓而降罪他们时,张存仁就全身心地投入了皇太极的怀抱。并且张存仁能力很强,所以很快也被新主子所信任和赏识。
崇祯九年,皇太极效仿明朝设置了都察院并赋予它远高于明朝都察院的权限,以监督满清官员,提高朝廷的管理效率,加强自身皇权。首任都察院承政(都察院长官,类似明朝的左都御史),皇太极就委任于张存仁。
说明:皇太极设置的都察院合并了明朝的给事中官职,可监察百官、诸王公贝勒,都察院在满清朝廷的地位在六部之上。
虽然地位高、权力大,但是张存仁也很清楚困难更大:
今上创立此官 而以命臣。臣虽愚,岂不知随众然诺,其事甚易;发奸擿伏,其事甚难。诚见不如此,不足以尽职。
《清史稿·张存仁传》
不过张存仁没有畏手畏脚而是迎难而上,他向皇太极做出三项表态,如果违反任意一条,皇太极都可以处死他。
一.如果他苟且塞责,畏首畏尾,可杀;
二.如果他假公行私,瞻顾情面,可杀;
三.如果他贪财受贿,私家利己,可杀;
作为一个新附的汉人,张存仁并没有在满族权贵们面前表现出任何畏惧,他和祖可法一起处置了多起贪腐、渎职案件,并建言改良了很多朝堂政策。可以说满清从部族制向一个真正国家政权的转变中,张存仁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此之外,张存仁也想宣泄他心中的怒火,就是被祖大寿抛弃和出卖的愤怒。
张存仁差不多是满清阵营里对明朝最强硬派的代表了,他一直主张利用满清的军事优势主动向明朝进攻,并扩大地盘。他为如何拿下明朝死守的宁锦防线献策:
我兵屯驻广宁,逼临宁锦门户,使彼耕种自废,难以图存,锦州必撤守而回宁远,宁远必撤守而回山海。
《清太宗实录》
辽西的履历让张存仁很清楚关宁锦防线的被动之处,就是远端没有屏障朝廷也无力救援。他的目的是把驻守锦州的祖大寿逼入绝境、死地。为此他从两个方面来谋划并说服皇太极。
针对后金方面担心祖大寿据坚城死守,强行攻城损失太大。他告诉皇太极,虽然大家都认为祖大寿之前背弃了盟誓,觉得他以后无颜也不敢再降。但是他了解祖大寿的为人,知道他是个毫无定见的人,一旦情势危急,他还是会不顾一切地寻一个活命机会。
所以不用担心锦州坚城难破,围到一定时候,祖大寿必然再次投降。
在军事上,张存仁认为祖大寿经大凌河的投降,其麾下大部分将官和精锐都被他送给了后金。现在他手上的明军并不足为虑,祖大寿想守住锦州除了关内明军的援助外,还必须依仗蒙古族部的支援。
他建议皇太极以屯粮为务,亲赴锦州一线,摆出将明朝逐出关外的姿态,并布谕蒙古诸部约盟;多派间谍到各部活动、联系;抓获的蒙古部众都善待并释放等等。
这样祖大寿必然会怀疑和防范蒙古诸部,而祖大寿的防范只会加深他和蒙古人之间的隔阂,让蒙古人越发地想背离他。
这招既让祖大寿变得孤立无援,也让明朝失去了战略联盟。而明朝的关宁锦防线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有深没有纵,太过于狭长。一旦西面失去蒙古的屏护,这条防线将失去它的战略价值,反而成为白耗钱粮的包袱。
狭长的关宁锦防线依赖蒙古保障侧翼的安全
崇祯十三年,皇太极前往锦州一线的义州视察屯田。蒙古多罗特部请求归降满清,皇太极令济尔哈朗率军1500人前往迎接。祖大寿令戴明、吴三桂等合兵七千人出击,结果反被济尔哈朗反击大败。
随后皇太极令多尔衮、济尔哈朗多次率兵围攻锦州,并约盟拉拢蒙古部族,剪除祖大寿的羽翼。
崇祯十四年,被逼无奈的崇祯令蓟辽督师洪承畴率兵十三万救援,欲于满清一战定乾坤。结果明军大溃,洪承畴也被围困于松山城中。
崇祯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副将夏承德活抓洪承畴向满清献城投降。随后和张存仁预料的一样,被围在锦州城一年的祖大寿在吃完锦州城里的平民后,也没有丝毫犹豫的率部献城投降。
时隔十年,再次见到祖大寿,张存仁的眼里已经没有恭敬,全是不屑和嘲讽。
洪承畴被俘之初,并不愿意投降。几次劝降未果后,豪格决定将其斩首。张存仁认为洪承畴对于满清是个难得的人才,可以为满清进取天下提供很大的帮助。
在他和范文程的极力规劝下,保住了洪承畴的性命。而且他也看出了洪承畴并不是铁了心求死赴义,只是没有合适的台阶让他下不了投降的决心。于是张存仁为皇太极设计了一出“脱衣送暖”的戏码,拿下了这个“贰臣”。
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随即剃发易服,归顺清。皇太极大喜,说:“我今获一导者(向导),安得不乐!
《清史稿·列传二十四》
甲申巨变后(崇祯十七年),张存仁以镶蓝旗汉军副都统的身份随清军入关。招抚山西、占二十七州、一百四十一县,攻克太原。第二年又随多铎南下,攻灭南明弘光朝廷,屡立战功。
顺治二年,张存仁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身份,总督浙江、福建,成为了第一任闽浙总督。顺治六年八月,张存仁因病卸任回家休养。第二年又被朝廷起复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直隶、山东、河南,巡抚保定诸府,提督紫金诸关,兼领海防。
顺治九年,张存仁病逝,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勤,并入祀直隶、山东、河南、浙江、福建五省名宦祠。
张存仁虽然是个贰臣,但是从他的身上我们似乎又看不到太多贰臣的共性。他不贪生怕死、也不贪慕权势富贵。他的身上反倒有很多正臣的事例。
张存仁降清后不久,就和祖可法一起上疏皇太极,请求给予满族大户的奴仆们参加科举的机会,每户十个名额,如果被朝廷选中可以摆脱奴籍。虽然皇太极考虑到大户的抵触没有同意,但是张存仁的目的是很明确的,给被俘获的汉人一个自救的机会,因为在当时关外有文化的基本都是汉人。
满清刚占领北京时,张存仁以都察院参政的身份上疏多尔衮,希望他约束满族勋贵和八旗将士,不要放任部下劫掠而步了李自成的后尘。
总督闽浙时,杭州居民逃避剃发令,几乎空城。张存仁并没有挥舞屠杀强行推行,而是召集当地士绅推出招抚政策。并上疏多尔衮要求开科取士,薄赋安民。
顺治七年,朝廷要求各地督抚对地方官吏的文化水平进行考核排名,以便朝廷委派职务。张存仁却自定了一个标准,以工作实绩为准。
清廉的官吏即便文化水平不高也居于上游,贪腐的庸官即便文化水平高,他也不推荐。他的理由是,文字、文章可以造假,工作实绩却不能作伪。仅凭文才论高低,会寒了廉官干吏的心。
我武臣也,上命我校文,我第考实,文有伪,实难欺也。况诸守令多从龙之士,未尝教之,遽以文艺校短长,不寒廉能吏心乎?
《清史稿·张存仁传》
即背国叛君丧失气节,又忧国忧君一心为民。为什么我们从张存仁身上可以看到两面人生?实际不是他一个人是这样,在明清交接之际,很多人都像他一样。或者说历次的皇朝更迭中,无数的人都像他一样。
他们在旧王朝被压抑、被排挤,只能转而去新皇朝一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抱负。像明初神话般的人物姚广孝,本质上跟朱棣一样也是个叛君的“贰臣”。
有些朋友认为这并不类同,认为张存仁背离了民族大义。崇祯他刚愎独断,致皇朝崩溃,陷亿万民众于苦海,这就没有背离民族大义么?
所以对于这些“贰臣”你尽可以去鄙夷,但是不要将所有的罪责都归咎于他们。大明覆灭、神州陆沉的责任轮不到他们去背,那是朱氏皇族、朝廷、官绅集团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