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科就废了吗(是时候摈弃文科无用论)
学文科就废了吗(是时候摈弃文科无用论)当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腐败不堪的清政府的大门,科学与技术的新面貌豁然展开,国人始觉得眼前一亮,震惊不已,于是开始重视科学,开始革新技术。但是突然发生的变故又容易导致事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中国历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历来十分注重教育,因为客观因素的存在,成功的,怀才不遇的都不在少数。只不过古代重视的是“经史”,是儒家治国理政的经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都读的“纯文科”,关键是这个文科还严格限定了范围。到了清朝,更是把条条框框限死了,用上了八股文。在客观上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天性和自由,变成了没有太多思想,只知道死读书呆读书,这和我们现在的“文科”概念还是有区别的。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回”字的四种写法是尤为深刻的现实写照。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当时黄景仁二十岁,已经六赴乡试,却都没能成功,只好选择放弃。他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有诗名,但始终未能更进一步,长期游幕,依人为生
公元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阳湖(今江苏常州)人黄景仁再次乡试不中,深感自己怀才不遇,在愤懑交加之中写下了《杂感》一诗。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当时黄景仁二十岁,已经六赴乡试,却都没能成功,只好选择放弃。他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有诗名,但始终未能更进一步,长期游幕,依人为生,穷困潦倒,心中始终有一股对自己怀才不遇、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气,所以总是喜欢在自己的诗中抒写自己的愁苦。35岁时,终于拜授县丞,但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可谓是悲苦一生。
黄景仁的个人遭遇是可悲的,但是后人据此就拿诗人“高考”没过关后发发牢骚的几句话定论“读书无用”,却又实在是过于浅薄。
中国历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历来十分注重教育,因为客观因素的存在,成功的,怀才不遇的都不在少数。只不过古代重视的是“经史”,是儒家治国理政的经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都读的“纯文科”,关键是这个文科还严格限定了范围。到了清朝,更是把条条框框限死了,用上了八股文。在客观上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天性和自由,变成了没有太多思想,只知道死读书呆读书,这和我们现在的“文科”概念还是有区别的。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回”字的四种写法是尤为深刻的现实写照。
当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腐败不堪的清政府的大门,科学与技术的新面貌豁然展开,国人始觉得眼前一亮,震惊不已,于是开始重视科学,开始革新技术。但是突然发生的变故又容易导致事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广为流传的是:19世纪末,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向西方派遣了留学生,中国留学生去了只学造船、造炮、造火车这些技术类项目,而日本留学生却在此之外同时也学习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甚至西方文学。当时德国的铁血首相俾斯麦就曾预言道:“日本渐强,中国渐弱。”
没有人会否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始终要有技术的革新和创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
后来的发展果然如俾斯麦所预料。固守成规、害怕思想上发生变革的清政府只一厢情愿地学习技术,最终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明治维新后进行了思想变革和技术进步两手抓的日本。战争的结局固然有客观上的因素,但是,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军事指挥能力以及政治上的成熟同样也是引导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
痛定思痛,清政府的腐朽让一大批知识分子觉醒,开始探索思想上的改革。从“戊戌变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次次的思潮最终形成了“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思想的变革如星星之火燎原。依靠着“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思想变革的携头并进,中国在数次的苦难沉浮中终于露出了水面,呼吸到了生存的清新空气。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解放思想,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如今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的发展令世人瞩目。现今,我们在新能源、信息、人工智能、宇航等诸多科技领域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科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壮大,也让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们越来越多,收益越来越高,发展前景广阔。然而,在经济大潮快速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似乎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或者说回到了一个老问题。学理科的成了香饽饽,学文科的逐渐越来越少。
兜兜转转,我们突然发现,这个世界走哪都是理科的。文科的就业面相对狭小,生存空间逐渐萎缩。到头来,大家还是拼命地扎进理科的阵营,试图学一些实用的东西出来,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赚大钱。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快速发展,首当其冲的是解放生产力,这一点无可厚非,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对“理科”的偏向。当时有一句口号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文科”逐渐势单。
在这样的局面下,还有不少文科生毕业后往理科方向走,码农似乎是很多人的选择。前段时间,我认识的两个朋友,算是师弟吧,一个学中文的、一个学历史的在闲聊中突然和我说起现在在学习计算机,准备做个码农。我很不解,研究生都读完了,应该说未来就业的路就差了最后踏上去的那一脚,这个时候怎么决定去学习计算机呢?他们很无奈,因为文科就业卷得厉害,不是说没有好工作,而是竞争太激烈,连一些学理科的自觉文字功底、文学素养不错的都跑来拼一拼。他们顿时觉得专业门槛降低了。而且相对来说,码农起始工资比较高,既然学理科的能跑来抢文科饭碗,那为啥学文的不能去抢理科的阵地呢。多个技能,换个赛道,总比卷死在一个地方强。
想想也有道理,这两年确实是有不少的文理互转的现象。相对来说,理科就业面确实更广一些。但是“弃文转码”的现象倒也让一些码农愤愤不平,难道如今计算机的门槛也这么低了吗?
任何事情并非绝对,理科中确实也有偏门,文科中也有法学、新闻传媒这样的香饽饽。自从高考文理分科以来,学理还是学文就成了每一位高中学子心中忐忑不安的选择。不管文科、理科,其实都很卷。
当年我们那些文科生,其实个个都自以为了不得,有思想、有见地,比理科生要有深度,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为五斗米折腰。然而现实就是那么的残酷,一大批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的同学早已实现财务自由,而学哲学、中文的那些同学还在辛苦地码字、做学问。各自的成就也还是有了,但在经济的压力、世人的评价之下,差距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理科生也同样看不起文科生,总是会说:文科没门槛,理科如果想换成文科,拿本书多看看就行,但是文科生想学好数理化的公式并精确分析计算却是难之有难。
这话有道理吗?有一定道理,但却不尽然。学文的人确实有一部分可能不精于计算和公式,但是学理的人来学文就是拿书背一背那么简单的吗?如果只是多背背书那么简单就好了,你以为还是古代的“经史”八股文啊?
学文的人需要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像前文说过的,为什么有理科生转过来学习写文案,还不是因为现在是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学新闻、中文的,要有非常强的遣词造句能力才能把文案写好,好的文案才会有更多人观看,这才能带来流量。文字功底不错、遣词造句能力强,擅于在文字上腾挪转移的人现在也是香饽饽。一篇好的文案,能带来非凡的流量。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流量为王的年代,打造人设、讲好故事是成功的重要一环。
其次,“科学的尽头是哲学”这句话想必大家也都听到过,虽然有点半开玩笑,但是不无道理。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都是伟大的哲学家。“相对论”、“量子力学”这些物理学的经典理论,如果没有一颗思辨的大脑,谁能打开天窗来描绘宏观宇宙。至于论证理论的真实性,那就交给那帮理科生吧。总之,“物理学的哲学家们”需要先提出理论上的可能性,毕竟具体的论证这个事需要长时间的慢慢来,结果可遇而不可求也不是不可能。
对于文科中的“法学”这一门类,时代也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国家明确提出,要始终坚持“依法治国”,这就需要培养大量的优秀法学人才,而且势必还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支队伍。
往大的方面讲,在国际上,一个国家说话要有分量,要从自身实力出发,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首当其冲,这个是我们常说的硬实力。只有拳头硬,才能出拳狠,别人才会懂得尊重。改革开放40年,我国工业产值增加了53倍,从一穷二白的工业弱国,变成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拥有了全球最完善、规模最庞大的工业产业链,GDP稳居世界第二。国家强大依靠硬实力,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好勇斗狠并非最好的策略,我们还要拼软实力。
那么软实力是什么?
一切非物化的要素所构成的实力称为软实力。包括但不限于文化、教育、法律环境、制度建设、国家的执政能力、管理能力、国民的心态、国民的形象、民族精神和来自文化传统持久的一种对国民的影响感、凝聚力等方面。软实力的输出非常重要,甚至于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无形当中也成就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虽然如今的大环境还是“重理轻文”,但是好消息是在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的部署。里面的“新”,强调了”话语主导“和”价值重塑”。
现今的世界主流媒体都控制在欧美国家,他们掌握了话语权,也形成了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以及黑白颠倒罔顾事实的强盗嘴脸。所以在话语主导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国家对于冲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话语体系的围城,重塑中华文明中心地位的决心。
“新文科应助力文科转向中国话语体系主导之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也产生了与之相匹配的重大经济理论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量级学者群。新文科要讲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奇迹背后的原理、道理、学理、哲理、法理和事理,为世界知识界、思想界、学术界贡献学术新知,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根据公开报导,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虽然在过去的发展中,中美两个社会都相对偏向理科,但美国现在的发展显示出一个趋势,在其就业市场新创造的岗位上,文科生的优势越来越大。
从2012年到2016年,美国新增了101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将近90%的新工作岗位中的大部分都和“文科”有关系。比如说“市场研究员”这个门类,新增了55万个就业岗位,四年时间增加了30%,比码农都热门得多。类似的还有咨询、教育、娱乐业等等,都不属于纯技术的工作岗位。
这其实归根结底也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工AI的广泛运用,算法的日渐成熟,工作自然会向人文领域拓展。有句俗话,“吃饱了撑的”,但是话糙理不糙。
而像前文提到过的,中国这几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大量文科生的就业岗位。自媒体文案、电商直播、游戏策划、影视剧情编导等等,这些岗位对优秀文科人才的渴望也是如饥似渴。“知识付费”是这个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特色,有学识并能熟练进行文字表达的知识分子,开始利用这一趋势在经济上快速攀升。而互联网上一大批思想上有高度的大V,敢于表达,敢于理性分析,敢于批判,也同样赋予了这个时代新的特色。这也让文科生的前景开始逐渐更为明朗。
还是如前文所说,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掌握话语权,说话有分量,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必须要具备,除了经济的输出,还必须要有文化的输出。军事、科技和经济可以进行封锁,但是思想、文化要封锁起来就很难了,这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谁能真正阻止其渗透呢。
中华文化本身博大精深,传承五千年,对整个东亚地区都形成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然而现在相比近邻而言,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还相对较小,说起东亚文化,很多人提到的是日本韩国,真有点本末倒置的黑色幽默。这一方面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还是源于我们此前对自身文化输出不够重视。
因此,才会有《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出炉。国家将要大力培养优秀的文科生,重塑国际形象,让中国品牌驰名海内外,让中国的文化传扬世界。
所以,困难总是暂时的,也是时候坚定地摒弃“文科无用论”了。
文理对立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它们始终是一个整体,文中有理,理中有文。思想的东西自然有它的高度,赚钱的事情也自然有其快意恩仇。我们所要思考的只是我们所选择的专业和将来走的路。
作为孩子爸,我有时候和朋友们闲聊时,总是会交流对自己孩子将来选择专业的看法,我始终坚持的是:一要以时代客观发展的方向为前提,二要以孩子的能力和兴趣为前提。当然,孩子不够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在塑造,没有对现实世界的残酷有清晰的认知,单纯凭理想也是喂不饱肚子的。这个时候,也需要作为家长的我们给他们进行理性而客观的分析,但是在充分沟通之下最终的决定权仍应归还于孩子。因为我就体会过身边朋友当年在父母的高压下选择一个自己并不热爱且被迫从事的职业,从而一直痛苦纠结,最终躺平,得过且过,一个有志青年变成了一个中年油腻男,满腹才华归于平淡。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一部分人却选择躺在了车轮下。可悲可叹。
黄景仁在当年失意后的悲愤之中写下“百无一用是书生”,只不过是因为他要走的路太过于狭窄,不管愿不愿意,喜不喜欢,他没有任何其他可选择的。而如今,孩子们可选择的路非常宽广,甚至都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
如何选择?“文”还是“理“”?我觉得,这不应该成为一个伤透脑筋的方向选择问题。我们真正应该面对的应该是未来学习的专业和所从事的职业,而无需刻意去强调到底它是姓“文”还是姓“理”。
高考改革“文理不分科”恰逢其时。
至于有人提出所谓“东南亚国家调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的观点,我想说,放屁!
好好读书!
(图片均来自网络,若侵删)
#长沙头条##我要上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