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故事(巾帼女杰何香凝)
何香凝故事(巾帼女杰何香凝)投身革命廖仲恺何香凝一家“叛逆”的大脚家境富裕的何香凝自小就承载了父母希望其进入上流社会的愿望,因此裹一双当时为人称道的三寸金莲无疑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门槛之一,于是在小香凝7岁的时候,母亲开始给她缠脚。然而缠脚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不自由——她再也不能自由地奔跑玩耍了,她真正仰慕的,是女兵们的天足,希望像她们一样英勇善战。因此,每每将母亲白天缠好的裹脚布剪开,反反复复,父母也只能默许了这一双天足的存在,没有想到,正是这样一双大脚,造就了日后被誉为“天足缘”的金玉良缘。随着何香凝的长大,婚姻逐渐提上日程,但这样一双大脚要如何在人人喊怪的上海觅得佳偶?但也恰恰是在这时,在香港皇仁书院学习的归侨子弟廖仲恺正“敲锣打鼓似的宣扬要讨一个没有裹过小脚的人做媳妇”,缘分如此,二人于1897年成婚,何香凝随廖仲恺读书、吟诗、作画,其乐融融,何香凝曾有诗云“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二人甚至为住
何香凝
何香凝(1878.06.27-1972.09.01),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方面军,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弥留之际,将夫人宋庆龄托付给了他最信赖的一位朋友,希望她“善视孙夫人”,“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这位朋友则当即表态“我亲近先生二十余年,同受甘苦,万一先生病不能愈,我和全体同仁当尽力保护夫人及先生遗族……”而这位被孙中山先生放心托付身后大事的,正是曾痛斥蒋介石、汪精卫、陈炯明的国民党元老,同盟会最早的一批女性成员之一,推动了新中国的建立的为数不多的女先生何香凝。
1878年6月27日,香港茶叶商陈家家中诞生了一个粉嫩的婴儿,那时的陈家父母一定不会想到,这个襁褓中的小丫头,日后竟会在历史上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
“叛逆”的大脚
家境富裕的何香凝自小就承载了父母希望其进入上流社会的愿望,因此裹一双当时为人称道的三寸金莲无疑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门槛之一,于是在小香凝7岁的时候,母亲开始给她缠脚。然而缠脚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不自由——她再也不能自由地奔跑玩耍了,她真正仰慕的,是女兵们的天足,希望像她们一样英勇善战。因此,每每将母亲白天缠好的裹脚布剪开,反反复复,父母也只能默许了这一双天足的存在,没有想到,正是这样一双大脚,造就了日后被誉为“天足缘”的金玉良缘。
随着何香凝的长大,婚姻逐渐提上日程,但这样一双大脚要如何在人人喊怪的上海觅得佳偶?但也恰恰是在这时,在香港皇仁书院学习的归侨子弟廖仲恺正“敲锣打鼓似的宣扬要讨一个没有裹过小脚的人做媳妇”,缘分如此,二人于1897年成婚,何香凝随廖仲恺读书、吟诗、作画,其乐融融,何香凝曾有诗云“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二人甚至为住处命名“双清楼”,这也成了何香凝后来“双清楼主”“双清馆主”这些号的由来。
廖仲恺何香凝一家
投身革命
1903年,廖仲恺完成香港皇仁书院的学业后,决定赴日留学,何香凝坚决支持并决定一同赴日,他们变卖掉了家中的财物,赴日读书,也正是在这一年的春天,他们结识了孙中山,接触了革命思想,并开始为革命而工作。
“几天以后,我、仲恺和另一位留日学生黎仲实,一起按地址到小石川的一间“下宿屋”拜访孙先生。在一个面积不大、陈设简朴的小房间里,孙先生亲切接见了我们。正像一般年轻人之间的会面一样,我们没有客套,话题马上从中国政治问题上开始了。这一次孙先生谈得很多,从鸦片战争谈到太平天国,谈到戊戌政变,谈到义和团,谈到清政府腐败无能,所以一定要进行反清革命。我们听他说到推翻清廷、建立民国的道理,很是佩服,十分同情。后来,我和仲恺又再到那“下宿屋”去见了孙先生两次,对他表示我们也想参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孙先生指示我们先在日本留学生中物色有志之士,广为结交。此后,我们积极参加“革命同盟”的各项活动,在留日同学中展开广泛接触,进行联络宣传工作。”
合影
虎口救夫
辛亥革命胜利后,何香凝和廖仲恺协助孙中山致力于中华民国的统一和建设。在二次革命失败后,为了继续革命,孙中山决定另组中华革命党,何香凝与廖仲恺夫妇自然成了他最忠实的支持者。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为了“锁上中山先生的钱箱”,扣押囚禁了毫无防范的廖仲恺。经过四处奔走打听,何香凝终于见到了廖仲恺,看到饱受折磨的丈夫,她四处奔波求援,最终心力交瘁,不得不进入医院治疗。然而得知陈炯明要杀害廖仲恺的消息后,她顾不得自己的身体,从病床上爬起来想办法。
陈炯明
最终,1922年8月18日,何香凝在大雨滂沱中冲入了陈炯明在白云山主持会议的会场,厉声质问陈炯明有什么理由扣押廖仲恺,又有什么理由阻止他们支持中山先生革命。为了立时平息何香凝的愤怒,陈炯明随即下令释放了廖仲恺。1925年,廖仲恺在广州中央党部门口遭右派刺杀,后来在回忆起这次虎口救夫的经历时,何香凝曾感慨道“我只给他抢回了3年的命。”
革命先驱
在何香凝的一生中,无论是与廖仲恺作为革命伉俪的二十余年,还是之后独自走过的几十年,她的生命,总是跟“革命”二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何香凝就当选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部长,在任期间,她领导出版进步刊物,设立女工刊物,开展妇女运动,为妇女的解放而斗争。此后,她还提议并承担举办了第一次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1924年,为了促进国民会议的召开,她号召组建了广东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对将争取女权融入争取民权的时代洪流中有重要的意义。
北伐战争开始后,何香凝与宋庆龄开始组织培训妇女成立医疗队赴医院救护伤兵。1925年省港大罢工和沙基惨案发生后,何香凝立刻开始了组织抢救伤员、募集捐款、慰问伤者的工作,并向全国发出通电,声讨帝国主义。
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何香凝挺身而出保护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左派分子,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辞去国民党内一切职务”,侨居巴黎。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香凝热情支持抗日救亡运动,并将其与妇女运动结合起来成立了最早、最大的妇女抗日团体——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积极开展工作,支持抗战并宣传抗战精神,呼吁国际友人和华侨的捐款。抗战胜利后,何香凝坚决反对反对蒋介石的各项政策,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于1948年5月声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60年8月15日,何香凝在民革四届二中全会上讲话时指出:“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不仅完全成为现实,而且大大超过了。千条万条,共产党的领导第一条。我们民革同志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跟着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
全国政协一届会议民革代表合影,前排左二诗画泰斗
诗画泰斗
何香凝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从最初留学日本时的学习开始,何香凝的画作早期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后期则融入了更多中国画的灵魂。她的画作气度恢弘、立意深邃,她常借对松、梅、狮、虎及山川等的描绘,抒情明志。她的作品记录着本世纪初叶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幻风云,是中国现代史的缩影。
狮
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廖仲恺先生的革命伴侣,何香凝毕其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统一大业,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另:【廖仲恺何香凝墓】
廖仲恺何香凝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天堡城下,明孝陵以西,面临前湖,环境幽美,建筑雄伟,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陵墓布局对称,气势恢弘,为中山陵著名的附葬墓。
廖仲恺何香凝墓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而成。廖墓原在广州黄花岗,1935年6月迁葬于此。1972年,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女士在北京逝世后归葬于此。2001年7月,廖仲恺何香凝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香凝美术馆
坐落于深圳的何香凝美术馆是全国第一座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以收藏、陈列和研究何香凝先生的艺术创作及艺术文献资料为基本宗旨,同时以策划、展示、收藏、研究优秀的海外华人艺术、女性艺术、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整理和保存相关的艺术史文献资料等作为主要学术工作,馆内藏有包括《狮》、《虎》、《松柏人生图》等在内的多幅何香凝先生代表作品。
2018年6月27日至2018年10月7日,为纪念何香凝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 弘扬她的革命斗志与艺术精神,何香凝美术馆将举办“腕底烟云未等闲——纪念何香凝诞辰一百四十周年艺术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