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零售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传统批发零售体系的作用与价值)
国内零售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传统批发零售体系的作用与价值)2、分担品牌商的资金压力,品牌商一般都要求代理商储备一定量的库存。很多品牌商一个年度招商会或者年会,可能就可以预售回款一个季度,甚至更多。1、代替品牌商做市场推广,在获得独家授权后,代理商往往需要自己组建销售队伍,去跑市场,跟终端签订供销协议。我们重点研究的是批发和零售环节。在流通环节,品牌商可能有全国代理、省级代理、地区代理、市县代理,甚至还有更小地理范围的代理,或者行业性代理、重点客户代理等。代理商的作用有几个:
前一篇关于电商是否增加了就业一文,互动较多。评论都比较理性,年龄段41-50占45%,对电商有各种不同负面意见的超过80%。
就传统批发零售体系的作用与价值,我们尝试探讨和分析一下。
传统批发零售体系示意图
传统的生产制造、批发、零售体系,从分工到企业性质都呈现多样性,呈现的是一个分层次的、分阶段的、相互融合的复杂体系。可以掌握其中几个环节的地方,就会形成竞争优势,如:深圳的电子产品,义乌的小商品,因为配套供应链的完备,使得成本下降,开发周期缩短,竞争优势巨大。
我们重点研究的是批发和零售环节。
在流通环节,品牌商可能有全国代理、省级代理、地区代理、市县代理,甚至还有更小地理范围的代理,或者行业性代理、重点客户代理等。
代理商的作用有几个:
1、代替品牌商做市场推广,在获得独家授权后,代理商往往需要自己组建销售队伍,去跑市场,跟终端签订供销协议。
2、分担品牌商的资金压力,品牌商一般都要求代理商储备一定量的库存。很多品牌商一个年度招商会或者年会,可能就可以预售回款一个季度,甚至更多。
3、代替品牌商做好终端销售服务工作,代理商可能需要对终端营业员进行培训,制定节假日活动计划,甚至协助终端销售。如:化妆品行业的美导、督导。
4、协助品牌商做好客户服务工作。如电子类产品,往往代理商会设立售后部门,甚至维修部门。
在传统的品牌与批发企业的合作关系中,代理商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资金上,代理商相当于蓄水池。因为品牌商、制造商有自己的资金周转周期,只有大批量才可能降低采购成本,大批量制造的库存,必须有人能转移资金压力,否则下一周期的生产就会成问题。
另外这也是经营当中很常见的选择,如果企业一年卖1个亿,是希望找50个200万的代理商,还是找500个2万的零售店,还是找50万个每年买200的直接消费者?在电商出现之前,这个问题几乎不用思考。
在终端零售环节,各种业态其实是将消费者分级,如大型购物中心可能是国际品牌、国内一线品牌;一般商业街可能是各种品牌专卖;城乡结合部的百货商场、超市可能是多种品牌混合;农村的村镇集市,可能是没有品牌的或者低端品牌为主。
如果说厂家和品牌是水的源头,代理商就是水库,零售商就是小河流,他们会形成自己的分配体系和调节体系。
至于层层加价,是一种价值互换和价值体现。而这个信息差、价格差,正是电商用以竞争的主要优势。
如果仅以利益分配体系,来看电商与传统批发零售体系,我们可测算一下:
一个销售过亿的日用品,传统可能需要50个代理商,5000个零售终端店,中间环节涉及的就业人数可能有1万人,直接影响就业的是代理商的几百人。每年正常的营销费用(如海报、促销礼品、返点等),大约1000万。
一个销售过亿的日用品,电商可能需要不超过10人的运营及技术团队,每年购买流量的费用可能是1000万。
可见,对于品牌来说,线上、线下营销成本可能差不多,自身利润在初期还可能比以前更好;
对代理商来说,就是有没有必要存在的问题,影响比较大;
对于终端零售来说,只要不是品牌专卖,还可以选替代品牌,部分营业额可能受一些影响,只有营业额的下滑很大,超过盈亏平衡点,才会面临生死存亡。
最后我们聊聊电商对传统制造、批发、零售行业的影响及改变。
在购物节出来之前,是双方相对和谐的阶段。一些新奇特、平常不容易买到的东西,可能是网购的主要产品。这个阶段平台电商以个体的C2C为主,自营电商发展也一般。
在购物节出来之后,尤其是4G普及之后的移动购物,让大品牌放下身段,频频参与其中。
这个阶段的工厂、品牌、代理商还以备战某某购物节为周期做准备,反正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如果卖不掉,还可以到另外平台处理,处理不了就转移到线下的“最后三天”之类的地方处理掉。
直播电商出现之后,这个节奏就不行了。一是销量不确定性更高,二是退货率问题,这时备货就是个大问题,少了可惜,多了可怕。所以有了“柔性供应链”之说,我理解为弹性供应链,就是可以一天出2000个货,也可以一天出10万个货,只要下单收到钱,就开工,2、3天后就到消费者手中。这对于绝大多数生产型企业来说,都做不到的。但是有些巨头研究的就是怎么做到。
另外电商带来的品牌商产品价格下降,的确是早期让消费者受益。我所理解的价格下降,有几个的原因,
1、大规模生产,的确可以降低成本。
2、材料革新,带来成本下降。如:空调等,现在的空调跟20年前的空调相比,重量轻了很多。
3、渠道变革,减少中间环节,的确有降价的空间。
4、很多日用消费品,价格大幅下降。价格下降到很吸引人的地步,下降到你不好用扔了也不心疼的地步。这时,产品质量就不是重点,而是价格。9块9包邮,你还想咋样,大不了扔了呗。这是营销手段滥用之后的恶果。
结论就是
1)在质量没有明显下降的同时,产品制造成本的确是在下降中(可以理解为科技的进步);
2)因为消费者需求的倒逼,以及营销手段的滥用,优先满足了价格需求,质量也下降了。
这个第2点,就是典型的上山容易下山难。以低价格吸引人,只能不断的低价,不低价就卖不掉。还好,互联网的销量大,即使利润下滑,整体利润还能将就;再说可以博一下消费者懒得投诉、懒得退货,这里也有利润空间。商家还可以赚一笔之后跑路,换个马甲继续。
记得某多多早期出现过多次,商家以低价吸引顾客,结果实际实物不符的情况。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是一帮熟悉平台规则的商家,故意为之。商家薅羊毛,即可以对平台,也可以对消费者的。
互联网电商的营销手法,并不是多么先进,其实玩的人也许就是以前线下的玩家。这种低价的套路,以及其他套路我们以前甚至现在线下仍然可见,如商超门口广场上的有奖问答之类的活动(先是答题有奖或者免费发礼品聚人气,之后说人家根本不在乎你交的几百块钱,后面会退还给你,最后你就莫名其妙的买了个手机或者电话卡之类的其他产品)。如直播主播的砍价直播,跟电视购物上的砍价购物如出一辙(其实必须是有剧本的,需要的是一个能调动观众情绪的主持人)。如直播主播不停的送礼品(什么时间段送,送多少,多少是真的给到消费者,都是已经计划好的)。都是心理学、都是技巧而已。
只是在互联网平台上,没有地域的限制,受众范围更广,基数更大,销售规模更大,获利更容易(哪怕是利润更低一些)。
孤阴则不长,独阳则不生。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电商平台需要不断增大的GMV,使得股价高企,可能会容忍一些商户打擦边球,有的可能还支持你,只要不超过一定比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消费者短期来看,买同样东西支出少了,也是好事。长期来看,对传统流通体系的影响及改变,可能是不可逆的。
比如电商对中间环节,蓄水池作用的破坏。因为传统的中小批发代理商很多被捏死,厂家的订单也就不稳定,也不敢备很多货,工人用工也是弹性的(导致用工不稳定),零售商也备不了多少货。时间长了,这些中小制造业企业,可能会被大规模制造企业替代(大企业会用机器人替代工人,解决效率问题)。今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传统产品在互联网上投广告,招城市合伙人,为啥?因为老的批发代理体系,可能已经不行了,只能找些想创业的个人合作。
另外,中间环节蓄水池的分担资金压力、仓储作用,仍有积极的一面。
分担资金压力,有利于生产企业资金回笼,有利于企业投入研发费用,创新发展。品牌企业想发展,就必须不断出新产品,代理商才能不断打款,企业规模才能不断发展。
分担仓储作用,比如一些民生产品,有各级代理商的仓库库存、零售店的库存(他们一般会有相当于工厂几个月产量的库存),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可以起到一些应急作用。(我们国家有战略储备原油,有战略储备粮食,有战略储备猪肉。各级代理以及终端店储备的日用品,有时也可以起到类似作用。)
设想如果完全没有中间商的库存,零售商的库存,遇到救灾时,产品还需要工厂临时购买材料,临时开工生产,或者仅靠厂家的库存,效果总会差一些。
适度的通货膨胀、适度的冗余、适度的产能过剩、适度的中间环节,其实并不是坏事。
也许,最后电商平台和大制造企业,也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流通供应体系,实现C2F,完全不需要中间商,也就是消费者定制。从积极意义上讲,可能效率更高,浪费更少,基本实现按需制造、按需分配。从消极意义上讲,整个社会抗风险能力会下降。
从财富分配角度看,传统批发零售行业,毕竟有将近1亿人就业,各司其职,各赚各的。而电商会使得财富聚集到少数人手里,平台本身收取广告费和扣点,其商户赚了钱也要投入到平台上,而赚钱的商户又不到1%,生产企业也会慢慢淘汰更新,马太效应是不可避免的。
也即是说电商可能剥夺了一部分制造业、批发、零售企业的就业机会以及财富收入,将财富转移到少数人手里。这可能是现阶段需要平衡和解决的问题。
不可否认,传统中小制造企业和批发零售企业,其发展方式是相对粗放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是相对落后的,在面对电商时其实是单向透明的。也就是对电商来说,传统企业是透明的。对传统企业来说,电商是不透明的,搞不懂的,搞不过的。这种差异,并非不可扭转,但是传统企业需要互联网思维的注入,需要品牌意识的增强,需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如:元气森林,也是传统产品啊,卖的也很好啊。如:传统品牌代理商,转为品牌服务商,也不是完全没有空间。
就批发和零售行业的小微企业来讲,靠赚商品差价致富的时代,的确应该是快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