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茫茫人海遇禅僧(为爱清泉禅境胜)

茫茫人海遇禅僧(为爱清泉禅境胜)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清泉寺以其灵秀清幽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姿的人文景观和居中独厚的地理位置、承东启西的交通优势,引得诗界先贤留连忘返,赋诗填词;招来一代枭雄在此建都立制,指点江山,使之声闻遐迩,誉播四方。如今,昔日的清泉寺、天完国都已不复存在,但当我们盘桓于竖立在闻一多纪念馆后围墙内的写有“清泉寺”三个大字的白色大理石碑前,眼前仿佛浮现出昔日文人墨客舒怀展襟的情景,耳畔依稀回响农民起义领袖“摧富益贫”的呐喊;徜徉于陆羽茶泉旁,仍可领悟“茶圣”陆羽品茗论茶的孤诣苦心;伫立于右军墨沼侧,还能追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泼墨挥毫,笔走龙蛇的潇洒英姿;遥望凤栖山顶的落日,马上会生发出“满目青山夕照明”的感慨。偏处浠水县城一角的小小清泉寺为何能成为元末南方农民起义军的指挥中心?为何能使历代名贤硕儒为之挥翰摛藻,吟咏歌唱?我想,也许魏了翁《雨中寻清泉寺》中的“为爱清泉禅境胜”一句能作

文/邱九如 图/肖霄

茫茫人海遇禅僧(为爱清泉禅境胜)(1)

清泉寺曾是浠水境内一座历史悠久、香火鼎盛的庙宇。虽然其规制没有名寺大刹恢宏,建造时间也许比天然寺、昭化寺稍晚。但其在浠水佛教史、文化史,特别是农民反抗封建统治者斗争史上的地位,不仅境内其他庙宇无法替代,就是县外许多名刹也鲜有其匹。

据浠水县志记载,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佛教禅宗三祖僧灿驻锡泰春山,建天然禅寺传戒授徒。唐咸亨四年(673),禅宗五世弘忍在玉台山附近建昭化寺传道布经。唐贞元六年(790),建清泉寺于县城东北凤栖山下。据此推算,清泉寺建造时间分别比天然寺、昭化寺晚204年和117年。但另据县志记载,佛教在我县的传播始于南朝萧梁天监六年(567),清泉寺的前身就是一座萧梁古刹。由此可见,清泉寺的修建时间应比天然寺、昭化寺还早,是我县境内一座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

茫茫人海遇禅僧(为爱清泉禅境胜)(2)

在清泉寺建寺34年之后的唐长庆四年(824)八月,著名诗人刘禹锡“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途径浠水游清泉寺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作:“珠圃邀欢兴未赊,赓诗品茗坐莲花。上人我亦忘机者,欹枕相将到日斜。”刘禹锡命运多舛,多次被贬,备受打击,但仍然抗厉不屈,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开朗豁达的人生态度。此诗就以精洗凝炼的语言,舒缓平和的笔法,通过对清泉寺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祥和温馨的寺庙氛围的描述,以及与僧人烧水烹茶、作诗唱和情景的叙写,表现出闲适自得的心境,在清泉寺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茫茫人海遇禅僧(为爱清泉禅境胜)(3)

其实,最给清泉寺增色添彩的,莫过于北宋文坛巨匠苏东坡留下的《浣溪沙·游清泉寺》。苏东坡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托人在黄州城区东南约10公里处的沙湖(今白潭湖)买了些田。他去看田时得了臂肿病,便到麻桥名医庞安常(名安时)处求医,庞安常妙手仁心,仅一针就治好了他的病。于是,苏东坡便同他一起游览了清泉寺。为此,苏东坡还写了一篇传诵千古的小品文《游沙湖》。文中,作者运用风趣的语言,记述了与聋人庞安常的结识和出游情形,《浣溪沙·游清泉寺》就出自这篇小品文。词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诗人运用素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画面,并借景抒怀,表达了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

茫茫人海遇禅僧(为爱清泉禅境胜)(4)

宋咸平二年(999),黄州太守王禹偁游览浠水名胜景观后,题有《浠川八景》和《陆羽茶泉》两首诗,其中浠川八景中的陆羽茶泉、右军墨沼均位于清泉寺。宋庆元元年(1195),工部尚书魏了翁游清泉寺,写有《雨中寻清泉寺》。明天启五年(1625),兵部尚书熊文灿迁居浠水,居住浠水期间曾游清泉寺,写有《祝清泉寺守心上人》诗。民国南京临时众议院议长汤化龙于1918年春回浠水,游清泉寺后题词8首,流露出遁入空门之意,借以排遣仕途受挫的消极情绪。

清泉诗不仅吸引历代文人雅士为之低吟浅唱,而且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元至正十一年(1351)九月,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率众攻占浠水县城,立国都于清泉寺,年号“治平”,国号“天完”(意即压倒大元)。从此,徐寿辉在这里指挥各路大军纵横驰骋于南方诸省,给封建王朝以沉重打击。直至至正十三年(1353),元朝统治者调集大批军队围剿红巾军鄂东根据地,国都被攻破,徐寿辉才被迫撤走黄梅,后移天完国都至汉阳。

偏处浠水县城一角的小小清泉寺为何能成为元末南方农民起义军的指挥中心?为何能使历代名贤硕儒为之挥翰摛藻,吟咏歌唱?我想,也许魏了翁《雨中寻清泉寺》中的“为爱清泉禅境胜”一句能作为最好的注脚吧。清泉寺坐落在一个藏风聚气,妙境天成的地方。它附近的凤栖山上,修竹凝翠,劲松染苍,景色十分秀丽。寺后岗脊自东向南伸展,构成一个半圆形状,对其呈环抱合围之势。寺前的浠水河清涟碧澈,波光潋滟,宛若一条洁白的玉带,由上而下轻盈舒展,将青山寺影倒映其中。水光山色,浑然一体;梵音缭绕,鸣泉荡谷,使清泉寺无处不蕴含诗情画意,无时不充满禅风逸韵。这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融荟萃、相互辉映的游览胜地,怎不令文人雅士心驰神往,纷至沓来?又怎不让一位胸怀大志、叱咤风云的农民起义领袖垂青呢?

茫茫人海遇禅僧(为爱清泉禅境胜)(5)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清泉寺以其灵秀清幽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姿的人文景观和居中独厚的地理位置、承东启西的交通优势,引得诗界先贤留连忘返,赋诗填词;招来一代枭雄在此建都立制,指点江山,使之声闻遐迩,誉播四方。如今,昔日的清泉寺、天完国都已不复存在,但当我们盘桓于竖立在闻一多纪念馆后围墙内的写有“清泉寺”三个大字的白色大理石碑前,眼前仿佛浮现出昔日文人墨客舒怀展襟的情景,耳畔依稀回响农民起义领袖“摧富益贫”的呐喊;徜徉于陆羽茶泉旁,仍可领悟“茶圣”陆羽品茗论茶的孤诣苦心;伫立于右军墨沼侧,还能追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泼墨挥毫,笔走龙蛇的潇洒英姿;遥望凤栖山顶的落日,马上会生发出“满目青山夕照明”的感慨。

茫茫人海遇禅僧(为爱清泉禅境胜)(6)

往事如烟杳然去,谱写新曲待后人 值得欣喜的是,清泉寺已易地重建,且初具规模。当我参谒重建的清泉寺时,看到四祖禅寺净慧法师撰写的楹联:“千年古刹,易地重修,犹忆清泉浮碧玉;一代新猷,金身焕彩,欣观老衲振宗风”,不禁浮想联翩。我们相信,只要高僧大德坚守一方净土,檀越信众保持一份虔诚,清泉寺就会重现昔日辉煌,浠水旅游图上就会增加一个新的亮丽景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