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关于战疫一线的记者的感人事迹(大唐陕西子弟张雪婷的抗疫日记)

关于战疫一线的记者的感人事迹(大唐陕西子弟张雪婷的抗疫日记)张鑫生是西安人,高中毕业到合阳县插队,后招工到韩城发电厂,始终在生产一线工作。张雪婷的母亲师范毕业,曾任电厂所在地地方小学的校长。张雪婷从小在韩城发电厂长大。她性格开朗,品学兼优,在子校上学时曾任班长、少先队大队长,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是陕西省青少年雏鹰奖的获得者。2005年考入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护理系,2009年毕业即进入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监护室工作,这是一支一流的监护团队。2019年进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工作。十年的一线磨炼,张雪婷学到的不仅仅是技术,经验,更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的责任与担当。父辈们的正直善良、爱岗敬业、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优秀品质,在韩电子弟的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韩城发电厂建于1975年,是原西北电管局属下的一个“三线”电厂,坐落在韩城市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谷,是当时西北地区装机容量最大的火电厂。建成投产后,由著名作家周立波小说改编的电影《暴风

3月18日20:28,收到张雪婷发来的文字,打开只看了几行,眼眶竟有些湿润。

张雪婷,大唐韩城发电厂退休职工张鑫生的女儿,陕西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心脏外科ICU护士长,也是这次医院驰援武汉的领队。

关于战疫一线的记者的感人事迹(大唐陕西子弟张雪婷的抗疫日记)(1)

说真的,虽然在韩城发电厂工作了二十多年,张雪婷我确实不认识,但对张鑫生先生却印象深刻。当时厂里人多,很多师傅只能叫出姓氏,更不好问人家名字。看了照片,那个穿着工作服、精瘦麻利、骑着红色80嘉陵牌摩托车穿梭在福利区的张师傅立马映入眼帘。

韩城发电厂建于1975年,是原西北电管局属下的一个“三线”电厂,坐落在韩城市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谷,是当时西北地区装机容量最大的火电厂。建成投产后,由著名作家周立波小说改编的电影《暴风骤雨》正在全国热播,影片中有人物“韩老大”,从此,西北电力系统称该厂为 “韩老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到韩城发电厂工作,第一感觉就是职工来自全国各地,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四川、东北……天南地北的口音都有;第二,文化层次高,名牌大学生多。清华毕业、朱镕基总理的同班同学、原西北电管局副总工程师、出身著名浙江钱塘钱家的钱家骧老先生曾任厂长。第三,当时的生产人员大多毕业于西安电校,这些学生都是恢复大学招生后东府渭北各县中考的前几名,农家子弟,年轻、聪明、肯吃苦……都是“人梢子”,新厂新人,到处洋溢蓬勃向上的氛围。第四,最明显的感觉是电厂弟子们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我私下认为比北京的口音还纯正,我们称之为“标准韩普”,在各色的语言环境中格外悦耳。

几十年来,在司马故里这块四面环山的小山沟,韩城发电厂职工抗滑坡、战洪水、治漏泄、创一流……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业绩,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韩电精神,成为西北乃至全国电力系统一面旗帜、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被誉为渭北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后来,大量优秀职工先后调入陕西、西北乃至全国各地的发电企业,该厂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力行业人才的摇篮。2002年底,在电力体制改革中,更名为大唐韩城发电厂。

父辈们的正直善良、爱岗敬业、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优秀品质,在韩电子弟的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张鑫生是西安人,高中毕业到合阳县插队,后招工到韩城发电厂,始终在生产一线工作。张雪婷的母亲师范毕业,曾任电厂所在地地方小学的校长。张雪婷从小在韩城发电厂长大。她性格开朗,品学兼优,在子校上学时曾任班长、少先队大队长,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是陕西省青少年雏鹰奖的获得者。2005年考入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护理系,2009年毕业即进入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监护室工作,这是一支一流的监护团队。2019年进入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工作。十年的一线磨炼,张雪婷学到的不仅仅是技术,经验,更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的责任与担当。

1月24日,张雪婷给家人说,她已报名,准备驰援武汉。家人此刻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冷静,都很支持,说,既然你干这行,这个时候就应该去。2月19日(正月二十四),接到出发命令。他们是陕西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共计145人,张雪婷所在的医院去了35人,她是该医院的领队。领导交代:务必圆满完成任务,平安把大家带回来。

关于战疫一线的记者的感人事迹(大唐陕西子弟张雪婷的抗疫日记)(2)

关于战疫一线的记者的感人事迹(大唐陕西子弟张雪婷的抗疫日记)(3)

抵达武汉后一个星期,主要是培训时间,我和燕燕护士长组织大家反复练习穿脱防护服,学习防护知识。

然而在这一段时间,我的科室工作群中,消息不断,急诊夹层,手术,抢救,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ECMO(体外膜肺氧合)……我能想象到科里同事们忙碌的身影,或许这一个星期,他们都没怎么回过家,也没怎么睡过觉,或许他们已经筋疲力尽,这个时候的我不能和他们并肩战斗,一点忙都帮不上,无能为力,只能默默祈祷患者们的病情都稳定一些,祈祷在同事们不眠不休的努力下,这些患者都能逐渐康复出院,让我的同伴们的努力不要白费。

一个星期后,任务下来了,我们作为支援队伍要替换前几批援鄂医疗队人员休息,有30人被安排进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支援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根据光谷院区的实际情况,有18人进入到ICU,另外12人分别进入到两个普通病区。

实际上这里的工作对于我来说还算得心应手,当进入病区之后,很容易忘记身上的铠甲,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然而作为35名队员负责人,我的任务不仅仅是在一线救治患者,队员们的安全、工作胜任力、心理状态、健康状况时刻都挂在我的心上。

开始一个星期,可能因为不适应,时不时有队员出现身体不适,而在这个特殊时期,又在疫区,大家难免会紧张,会胡思乱想。我们的队员普遍年轻,对于ICU心理上陌生又恐惧。每天下班后,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手机,逐个询问她们的健康状况,给她们宽心。为了使他们尽快地适应,我逐个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梳理工作流程。

在普通病区工作的护士对医院发放的防护口罩提出了质疑,因为跟我们之前所接受的培训建议的口罩不一样,我让大家发来口罩图片,查规范,咨询我们医院的感控专家刘冰主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反复沟通,这才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我们的排班非常紧凑,上班一个来回就是8至9个小时,期间不能吃饭,喝水。回到驻地,最多休息12个小时就要再出发,每天两顿饭,没有休假。

我怕这样下去有人身体撑不住,于是和队里、和上海队沟通休假事宜,但是沟通过程中,了解到上海队和武汉三院医护们已经连续这样上班一个月了,同样没有休假。随即,我们的护士们主动提出来继续坚持,不休假……如此种种,每天除了上班,事情很多,有时候觉得累,累到焦虑,但有时候看到我们的队员那么努力那么勇敢的样子,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想到这里,只想告诉我的同事,希望在战场、在异地他乡,我是你们最可靠的伙伴,是你们最信任的大姐姐。我在努力,我们一起努力,平安凯旋回家。

关于战疫一线的记者的感人事迹(大唐陕西子弟张雪婷的抗疫日记)(4)

有人问我,病房里哪些人或事让你最为感动甚至刻骨铭心?我仔细想了想,十多年重症监护工作,从出生不足一天的早产婴儿,到缠绵病榻的百岁老人,见惯了生死,看多了弥留之际的人情冷暖,早已练就了一颗钢铁之心。

每一位患者都很不幸,不论是新冠肺炎还是心脏病,每一位康复出院的患者都值得尊敬,因为他们敬畏生命,只要有一线希望绝不放弃。在每一次与疾病斗争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而我,习惯了不要让起伏的情绪影响我的工作以及专业的判断。

然而,身在疫区,你总是能在不经意间被一些东西触碰到的。

每天和我一起上班的两个孩子姚灵玉、安峰,刚开始因为年资较低不放心,我就把他们放到自己组里,带着他们上班。每次进入隔离病房前,看着他们单薄的身躯裹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我总忍不住去想,他们不过是20出头的孩子,大学刚毕业、刚一工作就遇到这场疫情,却义无反顾地穿上战衣,上了前线。但后来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勇敢与细心,更是超乎我的想象。

酒店工作人员,从我们一入住就忙着准备饭菜、联系物资、解决各种所需,每日进行消杀。一位在武汉经商的陕西老乡,从陕西第一批医疗队入驻,就多方联系物资,给各个医疗队不止一次地捐赠。为我们理发的理发师,十次外出理发500余人,全部免费。湖北爱心企业联合报社工作人员为医疗队赠送假发,又联系到他,因为只有他知道该送给谁。

由于我们的队员分别在两个医院支援,公交司机4小时一个班,每天12个司机,24小时轮班,把队员从酒店送到医院,从上班等到下班,再把队员带回来。

武汉三院的护士兄弟姐妹们,从封城前就开始奋战,经历了物资紧张、患者爆满,医疗系统几近瘫痪……最孤独无助的时光,明明他们最辛苦,却给我们最好的保障,总对我们说着谢谢。

在驻地酒店门口排队理发时,路过的市民会忍不住拿起手机拍我们,之后竟然留着眼泪向我们鞠躬;我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上,看着这个被紧急按下暂停键的城市,突然伤感,这份寂静不该属于他。

深夜里,看到穿防护服的交警对过往的车辆一一盘查,心中感慨万千。一位武汉市民,知道医疗队快要撤离了,专程找到酒店里,问我们医疗队有多少人,说一定要筹集热干面,让我们尝尝武汉味道,不肯留下姓名也不肯和我们合影,只为了要感谢医疗队……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换了身衣服,继续做着我们的本职工作而已,却承载了那么多的祝福与赞扬。在这个英雄的城市里,不仅仅是医务人员在战斗,还有各行各业无数默默无闻的英雄和我们一起战斗。

3月16日,我所在的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监护室正式结束对新冠病人的收治,实现了关门大吉。队员们也陆续进入到休整待命状态。静下心来,我仔细地回想了一下这次支援任务。

我为什么来,还真没仔细想过,直到有一天,一个同事说:为了对得起自己这十几年的监护经验。对,我想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了,更确切地说,是对的起自己这十多年的心外科监护经验,对得起职业责任。在我心里,没有心外监护室的护士照顾不了的重病人,没有心外监护室的护士管理不了的机器,更没有心外监护室的护士吃不了的苦。

其实在进病区之前,我确实有一些担心,因为每次练习穿防护服时,我能感觉到强烈的憋闷感,我怕这个感觉会影响我的工作。然而现实是当我走进病房那一刻,会莫名其妙地忘记这些不舒服,防护服反而成了小小铠甲,在我刚开始进入一个陌生环境时,可以在这个小小的相对密闭的空间里冷静地思考,我该怎么做。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适应的,就是面对这些重症患者的无奈。在我原本的工作中,无论患者的生命体征有多么的不稳定,我们总能从病史、从手术方式、从术后情况等等分析出一些原因,进而做一些积极的处理。大多数患者,你总能看到他从非常非常糟糕的状况一点点地变好,最后痊愈出院。而我所在的三院收治的患者大多高龄,且有多种基础疾病,我们能做的只有对症对症再对症!但很多时候终究避免不了留下深深的遗憾。

虽有遗憾,但绝不会消极,必须主动应对!一位死里逃生的阿姨每天只要一有精神,就会围着床边迈步活动,她说她曾是要死了的人,现在活过来了,今后一定要好好活着。

隔壁床的阿姨从被确诊的那天起精神状态一直不错,但是已经一个月了,核酸检测一直阳性,末梢氧饱和也不高,可她害怕氧气依赖,不愿吸氧。我说,不光是鼻子要吸氧,全身器官都需要氧气来工作,一定要把氧供好才会恢复得快,阿姨一副不明觉厉的样子,立马吸上氧气,以至我有次看到她下床活动时甚至不敢把氧气管摘下来,就在床边向前走两步又向后退两步,认真的样子很可爱。

在一线,我们常常面对死亡,感到无力回天,但看到患者如此强烈的求生愿望,那么认真努力地配合治疗,作为医务人员,唯一能做的是和他们一起努力,不抛弃任何一个患者,不放弃一丝希望。

关于战疫一线的记者的感人事迹(大唐陕西子弟张雪婷的抗疫日记)(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