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域骆驼和西域骆驼的区别(开辟新大道骆驼这一西域)
塞域骆驼和西域骆驼的区别(开辟新大道骆驼这一西域)《汉书》也有记载,西域也产骆驼,“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它”。后汉梁慬大破龟兹,俘获了骆驼畜产数万头之多。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出产了一种风脚驼,“其疾如风,日行千里”。在反映匈奴等西域游牧民族早期生活的狼山岩画和嘉峪关西的黑山石刻画像中,均有体现骆驼的形象。青海都兰县诺木洪遗址(西周时期)的畜圈中也发现了骆驼的粪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已经开始大量繁殖和饲养骆驼,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军事。骆驼既是人们的生产资料,也是人们的生活资料。到了唐朝骆驼的作用更加凸显,在连接中国和中亚地区各国的通路——“丝绸之路”上,骆驼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作为经济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而载入了史册。《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远在尧舜时期之前,分布在今新疆、蒙古、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就开始将野生骆驼作为“奇畜”进行驯养。同书《王会解》所举,西周成王受四方诸侯贡品,就是今天的新疆、蒙古(包括内、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集《新世界》当中,与线索人物“小红袄”多次共同出镜的骆驼格外引人注目。建国前的北平,骆驼悠然自得地在大街上游荡,驼铃叮咚,闲庭漫步。周围的民众也习以为常,彼此相安无事,似乎司空见惯。这显然是需要经过漫长的驯养才能达到的状态。
骆驼又被称为“沙漠之舟”,是自然生活在荒漠或半荒漠地区的一种牲畜,极能忍饥耐渴。在大众的普遍认识当中,一提到骆驼,必定联想到沙漠和干旱。那么骆驼是如何输入到中原地区的呢?
西域人民是最早开始驯养骆驼的人1. 骆驼特殊的外形和特点让它们极其适应沙漠环境
骆驼生活在干旱的荒漠地区,造就了他们极其特殊的外形和特性。头小颈长,并且弯曲,就像鹅颈。双重眼睑,睫毛纤长而浓密,可以有效防止风沙吹入眼里。骆驼的鼻子上长有两个盖状肉块,鼻孔可以自由开闭,鼻腔内有许多细而弯曲的管道,正常状态下被体液湿润着,当体内缺水时,管道的表面会结出一层硬皮,它会把骆驼呼出的水分吸收起来而不致散失到体外。
骆驼吸气时,这些水分又会被送回到体内。水分像这样在体内循环往复,反复被利用。躯体高大健壮,体表覆盖厚实的褐色长毛,寒冷时可以有效保持体温,炎热时又能有效隔热,降低自身的温度。四肢细长有力,趾和跖都有厚皮保护。背部有一到两个大驼峰,内贮脂肪。胃可以反刍,喜食粗草及灌木。性情温顺,常单独活动。所有这些都是适于沙地生活的特征。因此骆驼耐力强大,忍饥耐渴。一次喝足水之后,就能数天不再喝水,而且仍然可以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活动。即便在连续没有水分摄入的情况下,骆驼也能在炎热、干旱的荒漠地区活动、生存三个星期左右的时间。
2. 骆驼对沙漠地区的人们显得越来越重要
正因为骆驼具有以上的特性,所以沙漠地区的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对它们的驯养。中国是最早开始驯化骆驼的国家之一,早期的驯化者是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逸周书·王会解》中记载,“商汤时伊尹为献令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孅犁、其龙、东胡请令以橐……为献”。橐就是指骆驼,还有橐它、骆等叫法,这些都是胡语的汉语音译。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远在尧舜时期之前,分布在今新疆、蒙古、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就开始将野生骆驼作为“奇畜”进行驯养。同书《王会解》所举,西周成王受四方诸侯贡品,就是今天的新疆、蒙古(包括内、外蒙古)和中亚一带。这说明少数民族的祖先,当时就把饲养的骆驼和骡马等一起作为礼品或贸易商品送到了殷周。这表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养驼业在殷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汉书》也有记载,西域也产骆驼,“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它”。后汉梁慬大破龟兹,俘获了骆驼畜产数万头之多。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出产了一种风脚驼,“其疾如风,日行千里”。在反映匈奴等西域游牧民族早期生活的狼山岩画和嘉峪关西的黑山石刻画像中,均有体现骆驼的形象。青海都兰县诺木洪遗址(西周时期)的畜圈中也发现了骆驼的粪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已经开始大量繁殖和饲养骆驼,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军事。骆驼既是人们的生产资料,也是人们的生活资料。到了唐朝骆驼的作用更加凸显,在连接中国和中亚地区各国的通路——“丝绸之路”上,骆驼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作为经济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而载入了史册。
骆驼是最能适应极端气候的动物之一,可以说是人类最友好的朋友。骆驼运输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在通往西域的漫长道路上,漫漫黄沙,残阳如血,极耐干渴、善于行走的“沙漠之舟”——骆驼,不仅成为最主要的运载工具,也成为古丝绸之路的不朽象征。
为什么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原地区呢?随着“丝绸之路”影响的深入,骆驼的作用也逐渐扩展,不再局限于“沙漠之舟”。骆驼最早在先秦时期已进入中原,首先在接近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燕国等地被人们尝试饲养。不过直到汉代初期仍被中原人视为稀罕珍奇之物,陆贾《新语》中将骆驼和珠宝相提并论。
传入中原后,骆驼因其自身忍饥耐渴、吃苦耐劳、性情温顺的特点,逐渐得到人们的青睐。在骑乘、货运、农耕、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与骏马等相比,骆驼虽然不善于奔跑,速度不占优势。但是非常适于骑行和乘坐。
它的四肢修长,蹄部结构特殊,善于长途跋涉,步幅较大而且轻快,耐力持久,性情温和,非常适合作为对速度要求不高的骑乘工具。《史记》和前后《汉书》等古籍有“一封驼”、“独峰驼”和“独峰驼日行千里”的记载。
2. 在我国古代,生产力水平有限,骆驼可以用来搬运东西。
在荒漠、戈壁、盐碱地、山地或者积雪很深的陆地上运送货物时,其他交通工具例如骡马、人力车等往往寸步难行,而骆驼则是这些地区最为重要的首选驮畜,发挥着其他家畜及交通工具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骆驼被广泛用于各个地区的货物运输等工作。
3. 骆驼体型健壮,力量性强,可用于耕地、抽水、拉车等农事活动。
北魏时有人利用骆驼耕挽,驼耕在新疆吐鲁番盆地也曾广泛使用。
4. 中国古代骆驼一直主要用于交通运输,从汉代时大量用于对匈奴和西域的军事活动。
由于骆驼具有坚强的耐饥渴能力,适应沙漠地区的恶劣气候条件,使得它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了古代军事交战的重要工具。
5. 另外,骆驼之所以被称为“奇畜”,还在于它是一种古老的智慧生灵,有人所不及的机敏和聪明。
历代史书记载,丝绸之路上沙海茫茫无际,夏天常有热风和沙暴,给旅人的生命和安全带来威胁,当危机来袭时,“唯老驼豫知之,即鸣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为候,亦即将毡拥蔽鼻口。其风迅驶,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骆驼嗅觉灵敏,聪明机警,对沙漠里的气候非常熟悉和敏感。不仅能提前预判天气,而且还具有远距离寻找水源的能力。在大风即将袭来时,它便会跪下,这就提醒随行的人预先做好防风沙的准备。《博物志》卷八记载:出了敦煌向西,是茫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底下虽有水源,但人却不能发现,“骆驼知水脉,遇其处,辄停不肯行,以足蹋地。人于其蹋处掘之,辄得水”。骆驼可谓“浑身是宝”,毛、皮、肉、乳、粪等均可利用。
中原地区的人们开始驯养骆驼
汉代之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通过进贡、战争和商业贸易等方式,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和西域民族的骆驼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地区。在西北地区很早就有以骆驼殉葬的习俗。骆驼对沙漠环境有特殊而强大的适应能力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途经广袤的沙漠和荒漠地区 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例如蒸汽机车等产生之前 骆驼因其独特的“江湖地位”在很长时期内成为了古代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交通运载工具。骆驼异于中原牲畜的形象以及其耐劳性格受到中原汉人的接纳和喜爱 不仅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广泛运用,在汉朝时更出现了许多以骆驼为题材的造型艺术作品。
汉桓宽《盐铁论·力耕》中记载,汉通西域之后,是以驘驴馲駞,衔尾入塞。汉武帝时期黄河流域骆驼养殖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但是汉王朝最重要的骆驼生产基地仍然分布在羌胡故地的河西。西汉大将李广利出征大宛,一次就在河西地区征发了数以万计的骆驼用于运送军事物资。南北朝时期政权格局更替,原北方游牧民族纷纷进入中原,使黄河流域的骆驼养殖业发展至高峰。
北魏时期的河西牧场,拥有骆驼将近100万峰。从北魏时期起,主持马政的太仆寺也开始兼管骆驼饲养。唐代的养驼业也非常发达。政府拥有的牧场开始大量饲养骆驼,规定了骆驼的详细管理制度——每日饲草、食盐、粟豆的饲喂定量,又规定每一百头母驼,三年内需要增殖至少70头,年死亡率不得超过7%的数据。到了宋元时期,开始出现不少医驼、相驼、养驼的书籍,例如《疗驼经》、《马牛驼经》、《橐驼医方》、《橐驼经》等等。
结语骆驼自古就是人类最友好的朋友,最初由西域游牧民族开始驯养,随着与中原内陆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不断加强,中原人也越来越认识到骆驼的可贵之处。
参考文献:
1.《逸周书·王会解》
2. 《史记·匈奴列传》
3. 《博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