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院脊柱外科专家(根深叶茂结硕果)
北京三院脊柱外科专家(根深叶茂结硕果)于是,他决定根据科室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以及成员的特长兴趣,把骨科先后划分为腰椎、脊柱、颈椎、关节、创伤和颅椎6个亚专业组,加快学科的专科化建设。那时国际脊柱外科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各种先进诊疗手段层出不穷。党耕町教授认识到,有必要给这些年轻医生厘清发展思路,指明前进方向,促使他们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科室发展水平,让学科影响力达到与医学院附属医院相匹配的高度。北医三院骨科也曾走过一段艰难的岁月,特别是在文革结束后,科室人才青黄不接,只有党耕町、蔡钦林、殷华符和娄思权这几位不到50岁的“老”专家在挑大梁。自1981年起,科室每年从北医吸收一批学生加以精心培养,队伍才逐渐壮大起来。1996年北医三院骨科合影到上世纪90年代初,骨科病床已从最初的20多张增加到近90张。经过严格训练的年轻医生临床技术日趋成熟,很多主治医师已能独立完成颈椎和腰椎的复杂手术。
“我们现在人才济济,如何让年轻人找准发展方向,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所建树,是我们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老前辈党耕町教授的这番话,反映了该科在业界声名远播的实力和动力。
北医三院骨科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脊柱外科,它不仅在国内较早开展外科治疗脊柱疾病,还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挑战疑难重症,凭借腰椎、脊柱、颈椎、颅椎四大专业组超强的实力和众多名师,为我国脊柱外科整体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卓越贡献,团队成员更是群英荟萃,各展宏图。
1949年,留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杨克勤教授绕道欧洲,与钱三强等科学家一同回国建设新中国。
回国后,杨克勤教授先到中国医科大学建立了骨科学系,1958年又创建了北医三院骨科,由此开启了北医三院骨科的光辉历史。62年来,在杨克勤、张之虎、党耕町、刘忠军、李危石五代科主任的带领下,北医三院骨科已成为国内领先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北医三院骨科也曾走过一段艰难的岁月,特别是在文革结束后,科室人才青黄不接,只有党耕町、蔡钦林、殷华符和娄思权这几位不到50岁的“老”专家在挑大梁。自1981年起,科室每年从北医吸收一批学生加以精心培养,队伍才逐渐壮大起来。
1996年北医三院骨科合影
到上世纪90年代初,骨科病床已从最初的20多张增加到近90张。经过严格训练的年轻医生临床技术日趋成熟,很多主治医师已能独立完成颈椎和腰椎的复杂手术。
那时国际脊柱外科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各种先进诊疗手段层出不穷。党耕町教授认识到,有必要给这些年轻医生厘清发展思路,指明前进方向,促使他们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科室发展水平,让学科影响力达到与医学院附属医院相匹配的高度。
于是,他决定根据科室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以及成员的特长兴趣,把骨科先后划分为腰椎、脊柱、颈椎、关节、创伤和颅椎6个亚专业组,加快学科的专科化建设。
而北医三院骨科之所以将脊柱外科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是基于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在国内脊柱领域的影响力,同时又考虑到脊柱外科这个庞大的学科今后势必要走精细化发展之路。于是,他们就定下了以脊柱外科为重点去解决骨科疑难重症的发展蓝图。
而在当时,北医三院骨科除了在颈椎间盘病和腰椎间盘病方面有一些积累,其他方面并不见长。专业组划分后,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在颈胸腰椎退变性疾病、寰枢椎疾病、脊柱肿瘤、严重胸腰椎畸形等常见病和疑难重症的临床诊治和研究领域全面发展,其中颈椎病、寰枢椎脱位、脊柱肿瘤、胸腰椎严重畸形的临床诊治水平进入国际领先或先进行列。
2006年北医三院骨科合影
多年来,秉承“厚德仁术,求是拓新”科训的北医三院骨科临床实力不断增强,2019年门诊量和手术量分别达到148971人次和10864台。与此同时,他们的学术地位进一步巩固,学科规模不断扩大,梯队成员在各年龄层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很多人已在国际学术交流的舞台占据重要位置。
北医三院脊柱外科实力强、名师多,多年来,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专科教学,成体系地推广北医三院骨科的诊疗理念和特色技术,为我国脊柱外科界培养了许多学术领军人物。
北医三院骨科的这四大脊柱精英“天团”是如何造就的?他们为何能被国内外同行一致认可、被患者口口相传?让我们从其发展历史、技术水平和科研成就等方面探知一二。
腰椎疾病是脊柱外科领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早在1959年,杨克勤教授就在全国最早尝试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为了集中精力解决各类腰椎退变性疾患,1991年成立了腰椎专业组,由33岁的陈仲强担任组长,诊疗内容包括各型腰椎退变性疾病、胸椎管狭窄症和胸腰椎畸形。
他们在国内较早开展手术治疗各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同时,也积极拓展新技术,在亚洲率先开展经皮激光腰椎间盘气化技术;在国内率先系统论述了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征并建立了指导治疗决策的临床分型,还率先采用经峡部外缘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本病,获得良好效果。
同期,腰椎组在胸椎管狭窄症的诊疗策略及关键手术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步,确立了他们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他们治疗胸腰椎重度后凸畸形的多种原创的以及改良的截骨矫形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曾经,胸椎管狭窄症是脊柱外科医生面临的一大棘手问题,其手术存在难以捉摸的未知风险,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术后瘫痪,术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需持续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加之由于手术器械的限制,手术过程既如履薄冰又枯燥疲惫,所以有专家曾称之为“令人折寿的手术”。
随着他们对胸椎管狭窄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深入,手术减压技术的改进,以及超声骨刀和磨钻等先进手术工具的引入,现在他们做一台短节段胸椎管狭窄手术只需不足一小时,而且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远期随访优良率高于80%,在胸椎管狭窄症领域确立了全国龙头地位。
近年来,腰椎组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并多次获奖;已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50余篇被Medline和SCI收录。如今,现任组长李危石教授正在着力建设北医三院骨科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这将有助于催生更多研究成果。
李危石教授指出,腰椎专业组未来工作重点在于传承和发展,一方面要将以往的创新成果和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系统化研究,一方面要合理利用新技术、新术式、新工具、新设备和新的内植物,去应对老年患者的常见内科疾病和骨质疏松的挑战,解决临床上的疑难复杂问题。
腰椎专业组合影
在老一辈的带领下,北医三院脊柱外科建立了很好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平台,创科伊始即开展了脊柱疾病的治疗,并在国内较早开展脊柱疑难疾病的诊疗。
1972年,他们做了第一例腰椎骨巨细胞瘤全脊椎切除术。1973年实施了胸腰椎原发骨肿瘤的全椎切除手术。这些令人振奋的成绩曾吸引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前来拍摄纪录片。
1992年脊柱组成立,由而立之年的刘忠军担任组长。他带领团队向脊柱肿瘤、脊柱畸形和脊柱结核等脊柱疑难疾病冲刺,全面开展从上颈椎到骶椎的各种脊柱原发肿瘤和转移癌手术,解决了手术暴露、稳定重建、术中出血、术后化疗放疗等诸多难题,一些脊柱肿瘤的5年生存率与国际持平。他们首创的“涵洞塌陷法”360度环形减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2009年,刘忠军教授看到了3D打印技术在骨科领域应用的价值和前景,并对其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
2014年他们为一位枢椎肿瘤患儿植入世界首个人工定制的3D打印钛合金枢椎;2016年,先后为两位颈椎肿瘤患者植入开创了世界先河的大跨度3D打印钛合金人工椎体,成功地在完整切除肿瘤之后完成了脊柱的重建。
同年,“3D打印应用人工椎体治疗枢椎肿瘤”的论文在《Spine》杂志发表,这是国际上第一篇关于3D打印人工椎体应用的论文。2019年,“3D打印钛合金骨科植入物的临床应用与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北京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至今,脊柱组已完成上百例应用3D打印技术完成的高难度手术。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解决了之前很多令人束手无策的疑难问题,北医三院骨科走在了相关领域前列。
在深入发展高精尖技术的同时,脊柱组也在积极探索微创等新兴技术在临床的应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及脊柱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经皮CT引导下脊柱肿瘤穿刺活检、放射性粒子植入、经皮射频肿瘤消融等微创技术,均在国内外领先。
近年来,脊柱组取得多项国家级、市级和校级重点研究课题并获奖;发表论文340余篇,其中SCI论文115篇,专著21部;在脊柱肿瘤、胸椎异常韧带骨化、脊髓损伤和颈椎病发病机制方面的基础研究也在稳步推进。
脊柱组在现任组长刘晓光教授的带领下,将围绕脊柱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研究,继续引领行业的进步。
脊柱专业组合影
在北医三院骨科建科之初,杨克勤教授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颈椎病的临床研究和手术治疗,该院由此成为我国颈椎外科发源地,杨克勤教授则被尊为我国颈椎外科鼻祖。1975年,杨克勤教授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颈椎病》专著。
1992年,颈椎专业组成立。时任组长蔡钦林教授在1995年完成了国内首例颈前路带锁钛板内固定术。1998年,孙宇接过颈椎组组长的重担,继续带领团队向颈椎险峰攀登。
2000年,颈椎组着手进行颈椎病诊断与治疗的系列研究。该项目总结了北医三院40年的颈椎病研究经验,于2001年获得成果鉴定,2002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进一步奠定了北医三院在颈椎病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诊疗规范制定方面的全国排头兵地位。
在研读前辈颈椎论文的过程中,科室年轻医生受到启发开始寻找创新点。他们对党耕町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加以系统研究,相关成果于2004年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2000年前后,颈椎非融合技术在国际上刚刚兴起,他们在国内率先开展这项研究并收集完整翔实的资料。2016年,他们在《Spine》杂志发表了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十年随访研究成果。
同时,为了改进颈椎椎管扩大术不够微创、不够牢固、远期随访有较多轴性症状等问题,他们从2006年开始创新性地开展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椎板成形术。这一微创理念下的技术,使其继续保持在国内颈椎退变性疾病治疗领域的顶尖水平。
对于长久以来大家不敢触碰的颈椎畸形,他们也勇于挑战。针对先天性椎体发育不良导致的斜颈,他们就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去勇敢面对,从2009年开始在国内率先治疗儿童斜颈,并不断加以改进,进行专项研究。
2018年,颈椎组在《Spine Journal》杂志上发表了对15例斜颈患儿的5年随访研究。这是迄今为止英文文献中记载例数最多、随访时间最长的一组斜颈研究,意味着中国斜颈治疗也走在世界前列。
这些年来,北医三院骨科颈椎外科一直在大步前行,在退变性颈椎间盘病、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创伤、颈椎严重畸形、平山病、颈性眩晕等疾病的研究与治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发表论文100余篇。
作为国内最大的颈椎病治疗中心,颈椎组多年来承担着很多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也是该院颈椎外科源源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颈椎专业组合影
颅椎外科虽然涉及的范围很小,但对人体健康影响巨大,同时治疗难度高、风险大,让人望而却步。北医三院骨科的老前辈迎难而上,从1976年就开始开展上颈椎手术,积累了重要的临床经验和原始资料。
上世纪90年代,王超被寰枢椎所吸引,经常将寰椎和枢椎标本装在兜里,结合病例随时琢磨。党耕町教授慧眼识才,支持这位技术全面又执着攻坚的年轻人去“啃”这两块硬骨头,从大宗病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摸索门径。
2002年,全国第一个颅椎专业组成立,组长王超进行了很多创新性实践。数十年来,他的发明创造解决了很多临床问题,提出了具有颠覆性的北医三院新理念:
对于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不宜行后路或前路切骨减压术,而应行经口咽入路的松解复位及一期后路固定融合术。根据这种理论对寰枢关节脱位进行手术治疗,可将传统的切骨减压术变为畸形的矫形及固定融合术,彻底提升了手术的临床效果,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
他设计了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术、改良Magerl术和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术三种新术式;引进了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术、使用枢椎椎弓根螺钉和枕颈固定板的枕颈融合术两种新术式;设计并监制的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器和枕颈固定器获得三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些器械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惠及很多患者。
迄今,颅椎组已累计完成寰枢椎手术4000余台,其中包括难复性寰枢脱位的前后路手术、颅椎区复杂畸形的前后路减压复位手术、寰枢椎翻修手术、颅椎区巨大骨缺损的3D打印内固定术、后路通道下寰枢椎融合术等特色手术。颅椎组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颅椎外科中心,王超主任医师也成为世界上惟一只做上颈椎手术、且手术例数最多的医师。
近年来,颅椎组共发表中、英文论文30余篇,其中21篇发表在《Spine》等国际知名期刊,仅前路经口松解 后路复位一文的引用就达到232次。寰枢椎前、后路手术内固定系统,获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及国家发明专利。
寰枢椎疾病是非高发病种,临床较少能遇到。但北医三院颅椎疾病集中、疑难病例多,寰枢椎疑难手术和翻修手术病例等居全国之首。在这里学习几周,就能观摩到其他医院几年才能积攒到的寰枢椎病例。因而,这里成为国内外颅椎外科同行心目中参观学习的“圣地”。
目前,颅椎组正为提高寰枢椎微创融合技术、颅椎区先天畸形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而努力,未来还将进行寰枢椎人工关节的研究。
颅椎专业组合影
2019年北医三院骨科合影
北医三院脊柱外科能居于我国脊柱外科第一方阵前列,是前辈们辛勤耕耘打下的坚实基础,也是他们高瞻远瞩布局的结果,更是一代代骨科人求实创新、不懈努力的成果。
作为全国重点学科之一,北医三院骨科视疑难重症的诊治和研究为己任,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新一代骨科人传承了科室开拓创新的优秀“基因”,重视通过学术交流汲取营养、传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