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几本书让你明白什么(全世界能读懂这本书的人可能不超过100个)
看完这几本书让你明白什么(全世界能读懂这本书的人可能不超过100个)布鲁诺·舒尔茨与卡夫卡一样,使自己的写作在几乎没有限度的自由里生存,在不断扩张的想象里建构起自己的房屋、街道、河流和人物,让自己的叙述永远大于现实。余华则在对他的作品深入解读后说:他,可以说是最深奥的犹太天才作家,也可以说是最被忽略的短篇小说大师。布鲁诺·舒尔茨有人说他的作品是挑战人类智慧与想象力的天书,一座奇迹与噩梦的博物馆,全世界能读懂他的人可能不超过100个。
书籍千千万,有哪些你读不懂但是名声显赫的作家呢?
米拉·昆德拉可能得算一位,普鲁斯特或许榜上有名,乔伊斯也很让人头疼……
但今天,小C要给大家介绍的可不是以上几位。
而是一位仅靠着《肉桂色的铺子》与《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两部短篇小说集,就被称为与卡夫卡并肩的作家——布鲁诺·舒尔茨
他,可以说是最深奥的犹太天才作家,也可以说是最被忽略的短篇小说大师。
布鲁诺·舒尔茨
有人说他的作品是挑战人类智慧与想象力的天书,一座奇迹与噩梦的博物馆,全世界能读懂他的人可能不超过100个。
余华则在对他的作品深入解读后说:
布鲁诺·舒尔茨与卡夫卡一样,使自己的写作在几乎没有限度的自由里生存,在不断扩张的想象里建构起自己的房屋、街道、河流和人物,让自己的叙述永远大于现实。
他们笔下的景色经常超越视线所及 达到他们内心的长度;而人物的命运像记忆一样悠久,生和死都无法测量。他们的作品就像他们失去了空间的民族,只能在时间的长河里随波逐流。于是我们读到了丰厚的历史,可是找不到明确的地点。
布鲁诺·舒尔茨的画作
当你读完布鲁诺·舒尔茨的作品,最直观的感受是,居然有人可以这样突破语言的极限,恐怕再也不会有人像他那样去写作。
他的文字绚烂奇崛、盛大隐秘,使用大量奇诡的超现实主义手法,用瑰丽的语言、令人不安的隐喻和不断延伸的意象堆叠出恢弘的景观,让人震撼。
晦涩也好,奇观也罢,对于喜爱文学的人来说,布鲁诺·舒尔茨不应是一个错过的对象。
- 不会画画的建筑师不是好作家
布鲁诺·舒尔茨的一生并不传奇,他出生于波兰的一座小城。
父亲是个藏书家,经营一家衣料铺。这个铺子后来为舒尔茨的作品中成为储藏幻想的仓库,存放神话的密室。
他学过三年建筑,自学绘画,最终成了一名中学美术教师。
文学,只是他30岁左右想要调剂枯燥生活的一种方式。
布鲁诺·舒尔茨的自画像
舒尔茨生来个子小,体弱多病不说,还很害羞,常被同学们换作“侏儒”。
常年生活在孤独里的舒尔茨,离群索居,总是被痛苦与幻觉占据。
或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的作品里总表现出一种极度紧张的情绪,以及幻想画家基里柯和马克斯·恩斯特才具有的那种阴郁的想象力。
就是这样小小的身躯里,却有着魔术师般的想象。
能够凭着自己的创作,模糊着现实与梦境的边界,让人不知置身于何处。
布鲁诺·舒尔茨的画作
美国短篇小说大师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评价舒尔茨说:
不容易把他归入哪个流派。他可以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者,象征主义者,表现主义者,现代主义者……他有时候写得像卡夫卡,有时候像普鲁斯特,而且时常成功地达到他们没有达到过的深度。
他可能成为一位不错的画家,他曾经在维尔纽斯、华沙等地办过画展,还自费印过一本名为《偶像之书》的画册。
他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因为他将卡夫卡的《审判》翻译成了波兰文。
他可能成为一名杰出的作家,毕竟他是J.M.库切、切斯瓦夫·米沃什、约翰·厄普代克、苏珊·桑塔格等人眼里的写作天才。
布鲁诺·舒尔茨出生入死之地
而命运总是那么充满未知,1942年11月19日,这位天才竟然死于一场二战纳粹党卫军对一群无辜犹太人的扫射之中。
- 是并肩卡夫卡,还是超越卡夫卡?
《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是舒尔茨两本短篇小说集之一,出版于1937年,由十三个短篇组成。
书里大量奇诡的想象,实在让人不得不相信他把阴郁生活里的色彩全部贡献给了文字。
以《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改编的电影《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在舒尔茨的众多隐喻与意象里,父亲所占有的分量很大。
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的终篇《父亲的最后一次逃走》里,舒尔茨就运用了比《变形记》还有更大胆的方式,来了一次非凡的想象。
在该篇里,舒尔茨提到父亲已经“死过好几次,但还是有所保留”,虽然命丧黄泉,但身影仍在生活的周遭盘旋。
他写:
父亲的形象身影弥漫于他生活过的房间里,并开支散叶,形成在某些方面同他极为神似的怪异树瘤。许多部位的墙纸开始模仿他惯常的神经抽搐,它那阿拉伯纹饰吸收了父亲笑容的可怜阴郁,左右对称如三叶虫的石化印记。
父亲无处不在,但家里人已经对他的任何形象都无动于衷。
于是当父亲变成一只螃蟹,被母亲在楼梯上逮住之时,出于家庭责任感,他们对父亲进行短暂的“饲养”。
就在大家都父亲的形态厌恶和羞耻之时,母亲把父亲扔进了锅里。
舒尔茨在此写道:
命运,当它决定以其不可理喻的奇思妙想来影响我们,总有成千上百条诡计可用。
结果,本来应该丧命的父亲,却在碟子里复活了,尽管有一条蟹腿掉落,但父亲依然坚持逃亡,直到没有人知道他的踪迹。
在这样极具Cult意味的描写里,不难看出舒尔茨对父亲形象所投注的情感。
父亲,往往是苦难者的代言,穷其一生都在居无定所的流浪,没有获得旁人,甚至亲人的认可。
除此之外,“父亲”也可解读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写照。
与波兰先后被奥匈帝国、前苏联、德国所控制的命运相似,没有自主权,让生死都掌握在他人之手,也对应了犹太人无处安身的境遇。
但舒尔茨依然寄予了一丝美好的幻想,他在故事的最后写道:
尽管被煮过,而且在半道上失去一条腿,他仍凭借残存的力量把自己拖到某处,展开他无家可归的漫游之旅,我们再也没有见过他。
那失踪的螃蟹,就如同流离失所的犹太人群。当家园失去之后,只能带着残缺的身心流亡。
而他们终将去到何处?是找到庇护,还是在流亡里再一次死亡?
舒尔茨,没有给我们答案。
不知道读到这里,你是否有被舒尔茨充满张力又肆意的想象与隐喻所折服?
《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1973年,波兰导演沃伊切赫·哈斯的《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就是根据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进行改编。
一举拿下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并提名金棕榈。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超现实幻想世界里,电影也再一次还原了那位无限复活又不断逃走的父亲,把舒尔茨的瑰丽梦境全部视觉化进行了还原。
《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超现实、乡愁、死亡、梦境、迷幻、记忆、癫狂、鬼魅……
这些所有的交织,让我们走入了舒尔茨奇异的脑袋里。
《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余华曾说:
事实上,一部文学作品能够流传,经常取决于某些似乎并不重要甚至微不足道而却是不可磨灭的印象。
对阅读者来说,重要的是他们记住了什么,而不是他们读到了什么。他们记住的很可能只是几句巧妙的对话,或者一个丰富有力的场景,甚至一个精妙绝伦的比喻都能够使一部作品成为难忘。
因此,文学的历史和阅读的历史其实是同床异梦,虽然前者创造了后者,然而后者却把握了前者的命运。
而毫无疑问,布鲁诺·舒尔茨正是属于后者那样,创造出让人难以忘怀之作的伟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