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我生活在一座很小城市济宁(天堂向左济宁向右)

我生活在一座很小城市济宁(天堂向左济宁向右)这也许就是北方城市一个微小的缩影。但是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我们就像这个巨大机器里边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虽然你不想转动,总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推动你,鞭策你。她们并没有在办公室呆很长时间,只是让我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了关于《安全生产》的表格,并在大厅拿起了一个灭火器有模有样的检查了一番。当然临走时还让我加入了一个群,备注好单位、姓名、电话以备联系。她们态度很好,也许并不“专业”,她们也许并不想在这个已经初夏但小雨还是冰凉的周末里“加班”工作。

拿起办公桌上的烟盒,我整了整衣服,转身走出了房间。下了两天的小雨已经逐渐停歇,抬头望向天空,远处已经放亮。其实我已经习惯了电子烟的味道,但是卷烟好像已经融入到了我的灵魂,一段时间内不点上一根,总觉得缺点什么。

远处有几位打伞的行人,刚从我办公室离开。

在渐行渐远模糊的身影中我也能看出她们在周末加班的无奈。

我有点心烦,扔掉手中刚点燃的香烟,转身回到了屋内。

她们并没有在办公室呆很长时间,只是让我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了关于《安全生产》的表格,并在大厅拿起了一个灭火器有模有样的检查了一番。

当然临走时还让我加入了一个群,备注好单位、姓名、电话以备联系。

她们态度很好,也许并不“专业”,她们也许并不想在这个已经初夏但小雨还是冰凉的周末里“加班”工作。

但是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我们就像这个巨大机器里边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虽然你不想转动,总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推动你,鞭策你。

这也许就是北方城市一个微小的缩影。

我生活在一座很小城市济宁(天堂向左济宁向右)(1)

济宁

天堂向左,济宁向右。

中枢之地 因河而兴

江南熟,天下足。一条古老的运河,始于春秋,兴盛于元、明清。

这也造就了济宁,原本的一个荒凉小城。

每次经过竹竿巷、东大寺,看着这已无“古”韵味的小街和依然静静流淌的老运河,总有那么一丝丝惆怅。

我生活在一座很小城市济宁(天堂向左济宁向右)(2)

竹竿巷夜景

公元1293年,元朝忽必烈掌权。一日从上京(草原)返回大都(北京),经过什刹海附近万宁桥,忽必烈发现桥下新开通的河道里船只穿梭而过、绵延数里,显得异常忙碌和兴盛。

我生活在一座很小城市济宁(天堂向左济宁向右)(3)

东大寺

忽老板龙颜大悦,对主导疏通河道的郭守敬点名表扬,并将此河道取名“通惠河”,通往积水潭、什刹海,以此为大运河的终点。

山东境内的“会通河”和北京段“通惠河”的修建,加上“闸坝”的使用,让济宁这座荒凉小城初见规模。

我生活在一座很小城市济宁(天堂向左济宁向右)(4)

古运河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411年,大运河在被废弃几十年后,永乐年间国都又迁回北京。兜兜转转,大运河利用又一次被提上了日程。

这一次,济宁人白英为济宁立下了汗马功劳。“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诸泉、修水柜”建设汶上南旺分水枢纽,成为了京杭大运河上最高的地方,成为了运河的“水脊”。

“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分水奇观,至此形成。

这条承载着家国命运、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的古老运河,让济宁这个荒凉的小县城一跃成为了全国重要的商埠中心。

我生活在一座很小城市济宁(天堂向左济宁向右)(5)

古运河盛景

大运河的兴起,元明清三朝在济宁设立的治运司运的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衍生出了“济宁七十二衙门”。沿河两岸,数万商人在济宁定居,南方纺织品、瓷器、竹木、茶叶,北方的棉花、皮毛、大豆、干鲜果品在济宁交融汇聚。带动了造船业、皮毛加工业、酱菜制造业、竹器加工业等等在济宁的兴盛。

我生活在一座很小城市济宁(天堂向左济宁向右)(6)

南阳古镇

长久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济宁人在商业上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这样写道:“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俗话说,盛极必衰,由于清政府腐朽,清末年间,八国联军用枪炮的轰鸣叩开了这个古老国家的大门,一时国家动荡、纷争四起,已经无力维持运河的畅通。

1902年,清廷诏令裁撤设在济宁的管理北部运河和黄河事务的东河衙门。对于因河而兴的济宁来说,是那么的突然,又是历史的必然。

借风起飞 因煤而盛

1948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济宁获得解放,划归山东。

1966年兖州矿区会战指挥部成立,煤炭成为了济宁发展的巨大助推剂,后来成为全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

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济宁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企业家。

1975年,邱亚夫成为了济宁毛纺织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两年后荣升车间主任,一步步掌舵了如意毛纺集团这个纺织行业的“巨无霸”。

1982年,一个卖过豆腐、当过装卸工的29岁小伙子李红信,拿着3万元创办了一个小的造纸作坊,成为了现如今的太阳纸业集团。

1985年,牛宜顺接管了负债十几万的安装公司并任总经理,1989年成立兖州华西胶带,并在十年以后买断银河橡胶,成为了它的新主人。

成立于60年代的兖矿集团成为了济宁兴盛的主要原因,可以说,济宁躺着赚钱的日子过得极其舒服。

1998年兖矿集团利润占全行业的58%,1999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0%,兖矿集团无论是利润还是声誉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彼时煤炭行业无人能及。

济宁经济在运河之后又来到了一个新的高光时刻,从1978年GDP16亿元到1990年跨过百亿,2004年突破千亿,甚至2005年一度超过“苏北小霸王”徐州。

这一时期,济宁一时风光无量,邹城能源、兖州交通枢纽和物流、曲阜古都的旅游,这样的“金三角”搭配,让济宁看起来前途无量。

但风光外表的背后,却有一些无法对外人言说的尴尬。

组团十年 迷茫“掉队”

“金三角”搭配式的组团城市,看似美好,甚至传出曲阜并入济宁,济宁东迁曲阜之说。当时苗头显露,济宁向东发展趋势显现,济宁为数不多的大学之一济宁学院也东迁曲阜。

我生活在一座很小城市济宁(天堂向左济宁向右)(7)

运河之都

在这一场纷纷扰扰中最终“无疾而终”,济宁掉头向南,举一市之力,发展起了北湖。

无论对错,这也许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济宁彼时经济发展成绩不差,但是相比于山东第一梯队的青岛、济南、烟台等地却是有心无力。甚至无论在经济还是名气上,下属县市曲阜、兖州、邹城都要比济宁更加的“响亮”。

当煤炭资源开始枯竭时,曾经占到济宁财政收入80%的煤炭经济,似乎是不灵光了,济宁也开始陷入GDP增速的惯性下滑通道,不仅兄弟城市徐州已经把济宁远远的甩在身后,甚至一直仰望济宁的临沂也有声有色,在GDP上力压济宁一头。

在最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快、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高、干部的思想解放不够等问题一直被屡屡提及。在整个山东都在进行“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对外开放、营商环境优化如何能支撑济宁经济的发展,似乎正是济宁的短板。

因势利导 迅速定位

“组群城市”加上“一天三顿饭,顿顿靠煤炭”的思路,让济宁“迷茫”了十年,也错过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但是不得不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济宁在煤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造纸纺织等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加上儒家文化、运河文化、侠义文化等济宁深厚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这是济宁的“铁饭碗”甚至是“金饭碗”。

我生活在一座很小城市济宁(天堂向左济宁向右)(8)

曲阜万仞宫墙

进入21世纪,各种经济圈层出不穷,也在不断变化,曾经在淮海经济圈中占主导地位的济宁,也被徐州“霸占”,山东省划分的三大经济圈,鲁南经济圈中,济宁也所站不稳,有临沂和菏泽虎视眈眈,拥抱“省会经济圈”,也没有被纳入“一圈同城、共建共享”的范围。

虽然济宁身处多个经济圈,但是定位模糊,身份“尴尬”,如何找好定位,根据自身特色打造宜居、宜学、宜业、宜商、宜游的城市发展主方向,是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电子烟也好,卷烟也罢,终有熄灭的那一刻。

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运河精神,根深蒂固。

在文化和现实中寻找融合,摆脱北方城市固有的思想,减少对微观经济的行政干预,优化营商环境。

运河的兴旺,让儒与商在这里碰撞融合,结出了繁荣和文明。

如今,拥有勤劳和智慧的800多万济宁人民,如何才能再次浇灌出明日之花呢?

我生活在一座很小城市济宁(天堂向左济宁向右)(9)

无论左右,幸福是岸!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