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三个方面特征(禅是什么禅在哪里)
禅的三个方面特征(禅是什么禅在哪里)那么,作为一个希望学习禅文化的普通人,如何理解和领悟“禅”?如何将禅文化融入生活和内心?“禅关心的不是外部事物,而是人的心灵。”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避不开的元素,山水田园、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中西合璧……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往往避不开一个“禅”字。在入门国学的实践中,开始了解茶,从而到禅,在有所接触之后,发现“禅”并非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渗透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所追求的丰富内心世界,我们心心念念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都跟“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南怀瑾,佛学家、教育家:
作为中国人,读懂中国人:需不断探索传统文化和国学步入中年后,鉴于工作和生活涉及文化的关系,跟国学的交集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深入接触后感到国学博大精深,灿若星辰。有时与外国友人聊起来,发现他们对中国的孔孟之道、禅茶文化非常热爱,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颇深。反观我们自身却往往没有去探究和领悟国学。如此说来,我们应该了解自身的文化,探索中国的文化特质。
诚如西方经典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作为中国人,我们更需要“知中”:了解自己、了解中国,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中国人应该了解自身,学习和领悟有关中国人文、地理、生活、美学、艺术、社会、文化的相关元素。这一点我们也该跟年轻人学习,年轻人的创新爱国风气,中国文化的复古中国风气——“国潮”的兴起,小到一个国风文创手机壳、故宫博物馆网红冰激凌,都是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缩影。
禅,玄妙不可及吗?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避不开的元素,山水田园、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中西合璧……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往往避不开一个“禅”字。
在入门国学的实践中,开始了解茶,从而到禅,在有所接触之后,发现“禅”并非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渗透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所追求的丰富内心世界,我们心心念念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都跟“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普通人学点儿“禅”:将“禅文化”融入生活和内心南怀瑾,佛学家、教育家:
“禅关心的不是外部事物,而是人的心灵。”
那么,作为一个希望学习禅文化的普通人,如何理解和领悟“禅”?如何将禅文化融入生活和内心?
就禅文化普及读物而言,《知中·禅的入门》就是一本禅的入门类趣味读物,系统梳理了禅的历史、通过图文趣解了禅修法门,深入挖掘了禅的美学链接,并领悟生活中的禅意,既是一幅剥丝抽茧的“禅文化”树状思维导图,又是一门饶有趣味的禅文化研究入门课程,还是一本初习禅学的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
我们普通人要学习一点禅文化,其实并不玄妙而不可企及。我们需要了解三个关于“禅”的基本问题,从而逐步做到三步走:了解禅、领悟禅、修行禅,即:
了解禅——“禅是什么?”
领悟禅——“禅在哪里?”
修行禅——“如何修禅?”
一、了解禅——“禅”是什么?“禅”在禅宗层面、生活层面、内心层面有三种解读和内涵。
1、禅的本义——“禅那”,佛教禅宗的一种修持方法。要了解禅的本义,就要了解“禅”的原意和概念。无论是禅宗还是禅学,都是对禅的展开,禅是其中的根本,我们普通人学禅可以对之略知一二。
那么,就禅的本义概念而言,“禅”是什么?
禅,是“禅那”的简称,是佛教禅宗的一种修持方法。
“禅”为“三无漏学”与“六度”之一,“三无漏学”包括“持戒、禅定、智慧”,“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将“禅”理解为一种智慧,一种体验,一种由内心生发的认知世界的方式。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是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两大文明结合的产物。中国禅宗的始祖是菩提达摩。南朝时,菩提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创立了禅宗。经历了五代单传后,遇到了第六祖惠能。他目不识丁、出身微寒,却将禅宗发扬光大。自那以后,禅成为影响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最重要的文化精神。
2、禅的现代生活解读——禅,中国文化的缩影,一个变化无穷的简单法则。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修身养性的过程中,避不开一个“禅”字。很多人认为“禅”很玄妙,但是“禅”其实并不玄妙,禅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宗教、艺术、书画、诗歌、古琴、茶、园林、香文化、现代设计、生活方式等种种形式表现出来,融入我们现代生活的点点滴滴。
那么,对于“禅”的现代生活解读而言,“禅”是什么?
禅,是中国文化的缩影,是一个变化无穷的简单法则。
禅是中国文化的缩影,是中国人的文化质地、精神内涵、骨子里、血液里的东西。禅是一个变化无穷的简单法则,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3、“禅”的身心灵解析——禅,是每个普通人可以学习的获得内心安宁的简单法则。中国人的“禅意”,源于自然,渗透生活,融入血脉,直指心灵。
很多大师、名家、名人对于“禅”的理解比较深入浅出,往往是跟心灵和体验相关的。其中有很多直指人心的答案。
蘅娘,上海琴筝国乐馆馆主,知名音乐评论人:
——你觉得“禅”是什么?
——禅是禅修,是禅定。通俗地说,是获得内心安宁的方法。
那么,对于“禅”的身心灵解析而言,“禅”是什么?
禅,是每个普通人可以学习的获得内心安宁的简单法则。
禅,是跟我们的生活和心灵息息相关的体验和智慧。禅并非不可企及,禅关心人的内心,禅宗追求的是淡远心境和瞬刻永恒。每个普通人都可以通过学点禅,学会“静虑” 即精神集中、排除一切杂念以求得内心的安宁。
二、领悟禅——“禅”在哪里?1、“活着的禅”——“禅”是种必需,每个现代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赵朴初,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社会活动家:
“禅不完全是生活,但禅里面有生活,生活中有禅。古德说过:挑水担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无不是禅。生活在禅中,在禅中生活,就是在生活中了生死,了生死于生活中。这是世出世法圆融修证的境界。”
挑水担柴,行住坐卧皆可是禅。
因此,禅不仅是一个过去的,只存在在历史中的概念。禅不是一个死去的样本,而是直接指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禅在哪里?禅不在书本上,禅不在禅堂里,禅不在深山古寺里,禅就在我们每个人举心动念的当下。
禅是生活中的一种必需,我们需要发现生活中“活着的禅”,它可以是每个现代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是一幅画,一局棋,一杯茶,一曲琴。
禅不只是宗教哲学,更是一种美学和生活态度。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2、“活在禅中”——“禅”的美学,“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禅意缱绻中国人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禅”的意象。
中国人,活在禅中。
《知中·禅的入门》探讨了“禅”与琴、棋、书、画、诗、茶、香、园林、建筑、设计的美学链接,它们都是生活禅意的流露和体现。
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可以看到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参悟;
从传统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字中禅意的自在;
从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禅画意境的悟性;
从传统山水画中可以看到点墨成禅的诗意;
从禅茶一味中可以看到人在草木间的禅机;
从琴德正音中可以看到攻琴参禅的顿悟;
从香道中可以看到炉烟方袅的禅趣;
从古典园林中可以看到中式造园天地的禅心;
从现代设计中可以看到返璞归真的禅味。
- 禅与琴的美学链接:《琴禅:攻琴如参禅》
- 禅与书法的美学链接:《禅与书法:字有态度,心悟非心》
- 禅与中国画的美学链接:《禅画:一部禅画录,半壁绘画史》、《画僧牧溪:枯淡山野,随笔点墨》
- 禅与文学的美学链接:《禅与中国古典文学:言外之意,象外之象》
- 禅茶一味的美学链接:《茶禅:茶中有禅意,禅以茶悟心》
- 禅香一味的美学链接:《禅与宋代香文化:炉烟方袅,禅趣盎然》
- 禅与中式园林的美学链接:《禅与古典园林:人间有闲地,何必隐林丘》
- 禅与宗教建筑的美学链接:《禅僧开窟:莫高窟的肇始》
- 禅与现代设计的美学链接:《禅与现代设计:禅的另一种可能》
通过“禅”与琴、棋、书、画、诗、茶、香、园林、建筑、设计等不同领域的体验和智慧,让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去领悟“生活中的活着的禅”,从而参悟“活在禅中的生活”,此谓“活着的禅,活在禅中”。
3、禅与自然:曲水流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禅意之美取法自然,围水而坐,携客吟诗作画,“曲水流觞”正是古人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禅意。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吟或援翰,作出诗来。
李泽厚,哲学家、美学家:
禅宗所追求的那种淡远心境和瞬刻永恒,经常假借大自然来使人感受或领悟。花开水流,鸟飞叶落,它们本身都是无意识、无自的、无恩一虑无计划的。也就是说,是“无心"的。但就在这“无心"中,在这无目的性中,却似乎可以窥见那个使这一切所以然的“大心"、大目的性,而这就是“神"。并且只有在这“无心"、无目的性中,才可能感受到它。
普通人门外看禅,或多以为禅机奥秘,其实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处处流露,俯拾即得。
用修禅的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的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就是领悟禅心的超然境界,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禅意之美。
三、修行禅——如何修禅?1、如何坐禅——通过一种身体的放松来达到静的状态,心念不起,自性不动
古人云:“担水劈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无不是禅。”意思就是说生活中处处可以参禅。
如何明心见性?要了然自知,便需要悟。想要悟,就要静下心来。
达摩就曾面壁静坐,了悟自性,坐禅是禅宗重要的修持方法之一。
六祖惠能有言:“何名坐禅? 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就是说在坐禅过程中,禅修者需保持不受外界善恶好坏影响、平等的无差别心。
如何坐禅?
乔布斯,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发明家、企业家:
“禅学重视经验,不重视智慧。我看过很多人都在沉思冥想,但似乎没什么功效。所以,我对那些能够超越有形物质或者形而上的学说极感兴趣,也开始注意到比知觉及意识更高的层次一直觉和顿悟, 这与禅的基本理念极为相近。”
乔布斯生前经常坐禅,200多平米的办公室里几乎只有一个用来打坐的坐垫,他每天打坐,坚持了很多年,在做产品决策前会将相关的选择放在一边,通过打坐静心,让自己敏锐的直觉来决定选择。
对普通人来说,即使是每天能抽出几分钟,闭上眼睛安静地坐着,单纯地感受呼吸,什么都不要想,也是一种“禅修”。
盘腿而坐、保持脊柱挺直、双目半闭、双肩自然下垂、双手结印,然后调匀气息,方可开始坐禅。
坐禅并不是静坐,还要做到“三调”调身, 调气, 调心,仅仅枯坐是无法开悟的。 “坐禅”包括包括单盘坐、双盘坐、散盘坐,坐禅时,最适合的坐法是“七支坐法",它对应着身体七处:腿、脊、肩、头、眼、舌、手。坐禅是通过一种身体的放松来达到静的状态,以明心见性,洗涤心灵,减少心的束缚,心念不起,自性不动。
通过坐禅,可以实现“静虑”,使修习者从心绪宁静到心身愉悦,进入心明清空的境界,只要能够坚持坐禅静修,可以使每一个普通人的内心变得安定。
2、如何参禅——品读禅诗、研习禅宗公案、参悟禅门心法如何参禅?
(1)品读禅诗,是每个普通人参禅的一种简单方式那些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禅意妙悟,能够让普通人感受和领悟的禅意境界。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生好时节。
禅宗讲究“静”,无论是参话头,还是静虑修行,均追求心灵归静,从而生发智慧。在受到禅学影响的文学作品中,常常能见到这种“静”的意境,特别是那些描绘山水、表达文人淡泊心志的诗文,表现得尤为明显。“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正是自然和生活的和解和禅悟。
王维《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唐代诗人王维是禅诗的代表性人物,王维受佛学的影响很深,人称“诗佛”,他的许多诗文中都带有一种空灵悠远的气质。无论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寂静空灵的禅心,还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静谧幽美的禅趣,亦或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闲适宁静的禅隐,都是将禅理融入生活的禅意诗句。禅之“静”,正是一种内心的安宁和隐逸。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又如唐宋八大家柳宗元最为著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种天地辽阔、白雪仓满个、一人独钓的场景,是幽僻孤寂、别有禅意的。这首诗乃是一种由禅韵带来的心灵归静,生发智慧。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云锦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代大家苏轼也是通晓禅机的人,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但内心却遵从一个“淡”字。他受到禅学的影响也很深,禅学已经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因此他的作品富含禅机理趣。广为人知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云锦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充满禅理,正是一种禅意和超脱的体现。
中国的禅意诗歌,不拘泥于有形的文字,更在乎无形精神的追求,在生活平常处挖掘诗意和禅意,所谓“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2)从“吃茶去”的千年参禅开始,研习参悟禅宗公案和禅门心法此外,可以通过研读禅宗公案,参悟禅门心法和法典进行进一步的禅修。
普通人学习参禅,可以阅读和学习一些知名的禅宗公案,通过禅宗公案勘破禅机,易于参悟禅意。还可以进一步阅读关于禅的经典著作,包括诵读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为始的经典文献记录,学习禅门心法和诵经之道。
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 ”
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主应喏。
师曰:“吃茶去。
《赵州茶》“吃茶去”就是赵州禅师有名的公案,让人们参悟了上千年。有人说赵州禅师“吃茶去”的禅法,是注释“平常心是道”,禅机佛理如同日餐饮茶一般,只要你不生攀缘妄心;还有人说,赵州禅师“吃茶去”的禅法,寓意不要起分别心,三句吃茶去,针对三种不同的人,三种不同的境。
通过禅宗公案参禅,通过禅门心法与经典修禅,简单可行,普通人可据此直接体验禅修,将禅修融入现代生活和内心世界。
最后给想学一点儿“禅”的普通人说几句话:
对今天的人来说,禅不仅是一个只存于在历史中的概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味应对都市焦虑症的良药。
通过禅,我们学会面对自己内心,可以换一个视角看世界,同看似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生活和解。
禅的入门不玄妙。
普通人可以学一点儿“禅”。
禅,是每个普通人可以学习的获得内心安宁的简单法则。
活在禅中,了解禅、参悟禅、修行禅,获得生活的平静和内心的安宁。
坐禅静修,脚步慢一些,焦虑少一些,日子静一些,生活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