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闪一闪亮晶晶我是最闪烁的星(一闪一闪亮晶晶)
一闪一闪亮晶晶我是最闪烁的星(一闪一闪亮晶晶)仍然需要星星拥有光明的我们不知何时变得寥寥辉煌的灯火吞噬了那些荧荧微光
我国首部暗夜星空保护地方性法规出台
划定暗夜保护区 保护天文观测环境
严控光源种类、亮度和照射方向
曾经的满目星辰
不知何时变得寥寥
辉煌的灯火
吞噬了那些荧荧微光
拥有光明的我们
仍然需要星星
需要那遥远的仰望
带给我们的美丽遐想
星夜里藏着人类
寂静的欢喜 璀璨的浪漫
银河触手可及
满载一船星辉的美好
该回来了
把灯暗下去吧
别让月亮孤单太久
把星星还给夜空
把探索留给孩子
你的城市多久没有见过
星空和银河了?
还记得儿时的那片星空吗?为什么现在,尤其是大都市中我们再难见到星空?除了有空气的污染外,还有光污染。而13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审查批准,这也是我国出台的首部暗夜星空保护地方性法规。
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
据了解,该《条例》共22条,将于2023年1月1日起实施。《条例》主要包括立法目的和依据、区域划定、适用范围、设施管理、部门职责、法律责任、罚则等内容。《条例》将青海冷湖天文观测环境区域划分为暗夜保护核心区和暗夜保护缓冲区,并规定,冷湖天文观测环境暗夜保护核心区内禁止规划建设对当地大气环境产生影响的项目,禁止开展影响天文观测环境的活动。
根据《条例》,在青海冷湖天文观测环境暗夜保护核心区内,严格控制光源种类和亮度,所有户外固定夜间照明设施的照射方向应当低于水平线向下30度,禁止规划建设对当地天文观测环境产生影响的项目,禁止开展影响天文观测环境的活动。在冷湖天文观测环境暗夜保护缓冲区内,所有户外固定夜间照明设施的照射方向应当控制在水平线以下。
这可以简单总结为:在夜晚,户外光照的照射方向控制在水平线下,不许射向天空。
冷湖拟建设亚洲最大天文观测基地
本月9日,青海省人大常委会教科委办公室副主任赵磊曾表示,“为更好地保护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推进建设冷湖赛什腾山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基地,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有现实需要且势在必行。”他说,《条例》主要是对“光”的照射要求,并没有“一刀切”地限制保护区域内的正常生产生活活动。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但观测宇宙光有射电望远镜还不够,宇宙中更多的东西需要地面的光学望远镜去解决。优质的光学天文观测台址是极其宝贵的国家战略性稀缺资源,自2018年1月起,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团队对青海省海西州冷湖地区经过三年连续检测分析发现,该地海拔高、地域辽阔、大气透明度高、云量覆盖和温湿度偏低,光学观测条件比肩国际一流大型天文台,布局天文大科学装置的优势明显。青海冷湖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台址的发现,打破了长期制约中国光学天文观测发展的瓶颈,不仅为中国光学天文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也填补了东半球国际级优质天文台址的空白。
目前,青海冷湖台址已有27个光学望远镜正在建设当中,到2022年底会有32个望远镜建成运行,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天文观测基地。 综合中新社、央视
背景
人和生物拥有眼睛不只是来寻找光明
也需要用来适应在黑暗中的生活
暗夜星空是人类共同的资源
暗夜和星空需要保护,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当人类发明火,发明光,发明电灯、探照灯和五光十色的LED灯,把城市和乡村的夜晚都照耀得如同白昼一样之时,大多数人都会为科技带来的这种成就和生活的便利而感到自豪。
成就是成就,方便是方便,但殊不知,这也在破坏环境和生态,破坏人和生物在演化中形成的生物和生理功能,如昼夜节律。
仅从环境而言,黑夜也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是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部分,不容破坏。保护它的自然存在,就如同保护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因为人和生物拥有眼睛不只是来寻找光明,也需要用来适应在黑暗中的生活。
但人类发明的各种光照和彻夜照明已经形成了光污染,使人不能像过去,至少是工业革命以前一样适应夜晚,观察星空。
有人说,星空不仅是一种深邃广渺的自然之美,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形成的自然素养,人类几千年仰望星空的历史和文化不应在我们这一代失去。
不过,观察星空只是暗夜保护的一部分,而早在2007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等机构联合组织召开的首届世界“星光大会”上,就将暗夜保护的意义进行了全面阐述——
暗夜星空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和遗产,是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全球需重视应对日益严重的光污染,使各类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夜间环境得以维系,使人类世世代代能够观测和享受星空的魅力。
在保护环境和生态,观察星空之外,还有科学研究,也即天文学的研究,也需要暗夜的观察才能实现。这既需要天文台的天文望远镜的帮助,也可以有裸眼的观察,当然也需要与人类送上太空的各类科学卫星的观察结合起来。
关键词
暗夜保护区
1988年,天文学家大卫·克劳福德和身为医生的业余天文学家提摩西·杭特成立了非赢利的国际暗夜协会,并在后来逐步明确了暗夜如何保护,以及暗夜保护对地球、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益处。
2014年10月国际暗夜协会发布了《暗夜保护区项目指南》,指出暗夜保护区(DSR)是一处拥有特别或杰出星空和夜间自然环境的大面积公共或者私人地域(700平方千米以上),应受到专门保护,用于科学、自然、教育、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分享。
世界上已有位于北美、欧洲和非洲的10多个暗夜保护区,中国也发布了《暗夜保护地项目标准》,并建立了西藏阿里暗夜保护区。暗夜保护区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核心区,天空质量和自然黑夜应达到最低标准,二是外围区或缓冲区,支持核心区暗夜价值并获得同等效益。设立暗夜保护区的益处是,促进生态和星空旅游;促进夜间栖息地的保护、夜空及其遗产的公共分享,满足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区域的要求等。
评论
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景
大家都知道要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大气层,但其实星空也是需要保护的。而此次,从立法角度出发,形成地方性法规,切实保护暗夜星空,青海走在了前头,这既有利于推动当地的天文观测事业发展,还能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五光十色的城市固然值得拥有,璀璨明亮的星空也不可丧失。令人叹息的是,在一些地方,当人们仰望夜空时,满天星辰隐匿不见,夜观星象成了奢侈品,连儿时数星星的游戏也不可得。有研究发现,由于光污染问题,现在地球上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看不到夜空中明亮的银河。故此,治理光污染,势在必行;保护暗夜星空,迫在眉睫。
保护暗夜星空正成为一种潮流,这是人类环保意识提升的注脚。城市布局,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唯有减少光污染源,实现光暗平衡,才能更宜居。
康德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现代人也许更需用道德律令实现仰望星空的权利,让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成为常态,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景。 综合中新社、央视、《新京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