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月被拐25年后终于见到了父母(被拐走24年他真的在)
5个月被拐25年后终于见到了父母(被拐走24年他真的在)如今,他终于找到儿子了!期间,郭刚堂为了寻找儿子,骑行了40多万公里,报废了10辆摩托车,跨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责编|陈沉沉最近,《失孤》原型郭刚堂,多次登上热搜。24年前,2岁儿子被人犯子拐走,音讯全无。
编者按:
拐卖,是超越谋杀的罪恶。支持买卖同罪!
但网络上对于郭新振的愤怒,却值得我们反思。
作者|天雅
责编|陈沉沉
最近,《失孤》原型郭刚堂,多次登上热搜。
24年前,2岁儿子被人犯子拐走,音讯全无。
期间,郭刚堂为了寻找儿子,骑行了40多万公里,报废了10辆摩托车,跨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
如今,他终于找到儿子了!
7月11日,在警方的协助下,郭刚堂一家正式相见认亲。
所有人都为这来之不易的团圆激动不已。
但认完亲后,儿子郭新振却做了一个令人错愕的决定:
他打算未来留在养父母身边。
对此,许多网友都纷纷站出来指责郭新振:
简直是忘恩负义,认贼作父!
你就是伤害自己亲生父母的帮凶!
我能理解网友的愤怒。
我们痛恨丧尽天良的人贩子,也痛恨买卖儿童的帮凶。
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我们很难接受郭新振去认同当初把他 “买” 回来的养父母。
然而,在这一大片「正义」的指责声中,我们可能忽略了一点:
郭新振并不是这个事件的「始作俑者」,而是一个「被动接受命运的人」。
他先是被狡猾的人贩子拐走,然后再被卖到陌生的家庭。
整个过程,他也是「受害者」。
面对这类不幸的失孤家庭,最不该苛责的,就是那个被拐卖的孩子。
否则,这个过程所引发的二次伤害,往往会更加沉重且巨大。
谈到二次伤害,我想起了《第八日的蝉》。
影片以 “拐骗犯” 希和子收监判刑作为开始。
4年前,小薰刚出生不久,便被爸爸的情人希和子偷偷抱走,从此音讯全无。
4年后,在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希和子被捕,4岁的小熏被送回亲生家庭。
这本是美满的团圆,但对小薰来说,却是「噩梦」的开始。
在家里,妈妈尽管有努力去爱小薰,但她始终接受不了女儿曾经 “认贼作母” 的事实。
平时只要小薰表现出一丝一毫对养母的情感,妈妈就会当场大哭,并冲她发脾气:
“都是希和子这个女魔头,把我们家弄得支离破碎,你为什么就不能忘记她呢?”
每每这个时候,小薰都会深感内疚,并跪在地上不断地向妈妈认错道歉。
为了弥补这份愧疚,她开始压抑对养母的情感与思念,并选择了遗忘。
然而,这并没有让她变好,反而令她越来越孤独。
因为习惯性的情感压抑,使得她慢慢形成「情感隔离」。
她对周围的人事物不再有感觉,不懂得爱人,也感受不到被爱。
大学的时候,她离家在外居住,与父母越来越疏离。
后来,她恋上有妇之夫,并意外有了身孕。
压抑,并不能彻底切断她与养母的联结。
在意识层面,她努力忘掉与养母有关的过去。
但在潜意识层面,她却不自觉地重复着与养母一样的路。
因为这个事情,小薰的妈妈再度陷入崩溃与绝望,整个家庭也面临着分崩离析。
提及这部电影并不是要大家去一一代入角色,毕竟电影中的父母远不如郭刚堂夫妇称职,电影中的孩子也不似郭新振那样已然成年。
借这部电影只为了提供一个视角,去看到:
找回被诱拐的孩子,并不是故事的最终结局,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找到孩子后所要面临的挑战,其实更复杂。
因为孩子内心的阴影与创伤,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交接就可以消除。
如果处置不当,则很有可能会形成二次伤害,加剧整个家庭的不幸。
来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会问:
那到底要怎样做,才能避免二次伤害?
关于这个问题,《第八日的蝉》的后部分,给了我们答案。
正当小薰一筹莫展,走投无路之际,她幼时的玩伴安藤找到了她。
在安藤的鼓励下,小薰尝试去找回遗忘的记忆。
当然,这并不是为了原谅养母,向养母「靠近」;
而是为了面对事实真相,与自己的过去「和解」。
她去了解自己被拐走的真相——
希和子曾经与小薰爸爸交往意外怀孕,然后被男方怂恿去做人流,导致终身不孕。
后来因抑制不往内心想做母亲的渴望,希和子偷偷抱走了小薰。
也去寻回自己4岁前的记忆——
在安藤的陪同下,小薰重走了一遍当初与养母的逃亡之路,并逐渐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
在漆黑的夜路上,养母曾背着她,给她唱《小星星》;
养母曾努力打工赚钱,并许诺要带她去看最美的风景;
养母还曾搂着她,一遍又一遍地对她说 “我最喜欢你了” ……
随着记忆一点一点地揭开,小薰开始完整地意识到:
一方面,养母是 “拐骗犯” ,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另一方面,她确实也曾被养母认真地对待过。
最后,小薰和安藤来到了小渔村的一家照相馆。
在养母被捕的当天,她曾带着小薰,在那里照过一张合照。
当店老板把底片投射到墙上那一刻,小熏内心对养母的情感与思念,喷涌而出。
她跑了出去,对着大海,大声地喊出了自己一直压抑在心里的话:
“我谁都没有恨过,谁都不想恨,妈妈也好,爸爸也好,你(养母)也好。
我一直都想回到这个地方,一直都想回来,可是,我却一直告诉自己,不能这么想。”
那一刻,她接纳了自己的过去,并找回了过去的自己。
她终于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她终于活过来了。
在影片的最后,小薰对安藤说:
“我已经喜欢上这个孩子了。”
她不再惧怕未来,并决定把腹中的孩子生下来。
她知道如何去爱这个孩子,因为她曾经体验过被爱的感觉。
这部影片是在刻意美化养母,并鼓励孩子远离亲生父母,靠近养父母吗?
其实不是的!
它在表达的是:
对于一个曾经被拐的孩子,
真正的治愈之道,是承认并接纳他的过去。
包括他过去的经历、记忆,情绪情感等一切的一切。
影片很真实,没有夸大,没有猎奇,娓娓道来地叙说着真实的人性——
亲妈刻薄,亲爹软弱,养母自私,无不在潜移默化地伤害着无辜的孩子。
法律可以保护名义上的亲子关系,舆论可以判断道德上的是非对错。
但孩子内心的痛苦与创伤,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裁决就可以修复。
在规则之下,我们需要首先看见的,是眼前「具体的孩子」。
因为这一切,从来都不是他的错!
这么说,可能会让人有些难以接受。
而且,的确让人感到很无力、很悲伤。
站在亲生父母的立场,我们绝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他人侵占、剥夺。
但对于那些丢失孩子的父母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何时才能找到孩子。
谈论失而复得,已然太奢侈。
2019年,在节目《豫见后来》中,鲁豫采访了郭刚堂夫妇。
妻子张文革说:
“哪怕儿子不跟我,不在我身边,我只要知道他现在生活得怎么样,身体怎么样,我也就知足了。”
随后在节目插播的其它失孤家庭父母的视频中,也都在传达着同样的信息:
他们内心最渴望的,其实是希望孩子能被好好对待。
当然,养父母哪怕再爱孩子,也绝对抵消不了他们曾经参与诱拐、买卖孩子的过错。
但如果这份爱是真实存在的,它就已经与孩子产生联结,并镌刻到了孩子的内心里。
不管孩子最终是否被找到,它都已经成了事实真相的一部分。
它需要被看到,被承认,而不是被否定,被覆盖。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这场已然发生的不幸中,成长成一个相对健康、完整的人。
最近,看到郭刚堂在认亲后发的首个视频。
他在里面连说了5个感谢,同时还有一个请求:
“我想尽快回归生活,希望大家给予支持和理解。
尤其是我家小郭新振,希望大家不要去打扰他。”
说实话,听到这句话,我内心其实感到很难过。
我难过的点,并不在于郭新振选择了留在养父母身边;
而是在于,我们广大网友,可能远远低估了郭刚堂的格局与担当。
24年前,妻子一时疏忽,导致儿子在自家院子被拐走。
此后,妻子深陷内疚,郭刚堂则在悲痛之中,不断地安慰妻子。
整整24年,他一个人风雨无阻、鉴定不移地寻找儿子。
他说:“我想在有生之年跟孩子再见上一面,跟他一起吃顿饭,照个全家福。”
期间,他曾经帮助过上千个失孤家庭找到了自己的孩子。
他说:“我相信我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大家也在帮助我。”
这些年,他见到过太多孩子找到后,由于原生家庭和养育家庭相互怨恨而造成二次伤害的案例。
他说:“我们找到健康的孩子更重要,一是健康,二是成人。
我愿意把郭新振的养父母当作一门亲戚走动,真诚地对待他们。”
透过郭刚堂本人的一系列现身说法,不难看到:
他花费24年去寻找儿子,
更重要的不是「夺回」,而是为了「保护」。
他在踏踏实实地履行着一个父亲的责任与担当,让儿子知道:
爸爸从来没有遗弃过他。
如今,他已经切切实实地做到了!
他并不需要旁观者过度代入他的立场,替他去 “教育” 自己的儿子。
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宽容、平和的环境,容他与儿子慢慢建立联结,修复这一系列伤痛。
两年前,郭刚堂曾对鲁豫说:
拐卖,是超越谋杀的罪恶。
同时,他还和鲁豫谈论起拐卖链条中的五大环节——偷、贩运、中介、买家、合法化。
只要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拐卖现象都不会这么猖狂。
从这个维度来讲,
以上环节的任何一个参与者,不管是为了金钱利益,还是为了传宗接代。
只要给他人造成了伤害,就都是罪恶的「共谋」,都应该受到惩戒。
也因此,
我打心底里支持「买卖同罪」,
并期待未来实现「天下无拐」。
但如今,在这个愿景尚未完全达成的当下,我们有必要基于现实去思考:
如果伤害已经生成,而终于可以选择,
我们是选择加剧伤害?还是减轻伤害?
我猜想,在这番舆论、道德、现实压力的冲击下,此时的郭新振,肯定也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就如文章开头所说的,他并不是这个事件的始作俑者,他只是一个被动接受命运的人。
也因此,我想呼吁广大网友:
请给予他足够的宽容与理解,不要再去过度攻击郭新振的私德与立场。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尊重他的选择,接纳他过去真实的存在。
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给郭刚堂一家造成二次伤害,让整个事件向完满、和谐的方向发展。
最后,分享一个消息。
根据郭刚堂透露,当年拐走郭新振的人贩子已被警方抓获。
是个女孩,作案的时候只有21岁,被抓获时已身患癌症,正在接受化疗。
她的最终结局会是怎样??
我不知道。
但从郭刚堂的故事里,我确认了一句话: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相信这远远不是故事的终点;
我也相信,即便郭新振选择回到养父母身边,郭刚堂也不会因此失去这个儿子。
因为他的坚强、隐忍与善良,一定会让他收获他想要的一切。 END
作者:天雅。一个有想法、有态度的心理学科班生;责编:陈沉沉。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