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口欲期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孩子口欲期不可怕)

口欲期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孩子口欲期不可怕)但是,如果“口欲”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会怎么样呢?心理学家认为,这部分孩子,容易发展成“口欲期固结”人格。口欲期,是每个宝宝都会度过的时期。嘴巴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工具,能够帮助孩子构建对世界的认知,获得安全感和心理满足。因此,当孩子的口欲期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被爱的,被重视的,从而感觉到快乐。0-3月,孩子口欲期的萌芽阶段。这个时期,宝宝的口欲期开始发展,个别宝宝开始吃手,但这个阶段,孩子的吃手行为并不频繁。宝宝看上去是在吃手,实际上,是吮吸反射。4-12月,孩子口欲期的高峰阶段。这个时期的宝宝,对外界的探索欲望越来越强烈,看到什么或者拿到什么,就要吃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几个月大的宝宝,吃小手、小脚丫子,甚至是吃各种没见过的东西,其实,这些都是口欲期的典型表现。1岁后,孩子口欲期逐渐消失阶段。当孩子在口欲期的阶段,我们没有加以干涉,孩子就会顺利地度过口欲期,吃手、吃脚、吃玩具

昨天晚上,我带心心去楼下玩,正好碰到邻居乐乐妈也推着8个月大的孩子在遛弯。然后,我们就闲聊了一会。乐乐妈说:“孩子现在拿着什么都往嘴里放,只要手上有什么,就会在嘴里含一下,就算手上没东西,就吃手指,这么多细菌,多不干净啊。”所以,为了孩子“健康”,不吃进细菌,只要一看到孩子吃手指、啃玩具等,乐乐妈就会制止。

其实,孩子吃手指、啃玩具这些行为很普遍,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有。当然,除了吃手指、啃玩具,有的孩子还喜欢吸奶嘴、吸妈妈的乳头,就是过过“嘴瘾”。

口欲期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孩子口欲期不可怕)(1)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呢? 想理解孩子的行为,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个与孩子息息相关的概念——“口欲期”。“口欲期”这个概念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主要是指孩子在0—1岁半这个阶段,通过口唇活动满足心理欲望。这个阶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腔敏感期”。

我们知道,0-1岁多的孩子,还处于一种完全不自立的状态,主要需求都是停留在口部,嘴巴成了孩子生活的中心和一切兴趣的中心。孩子在6个月大的时候,不再满足于用嘴巴来吃喝,而是解锁了嘴巴的另一个功能——玩耍。这个时候,孩子像发现了新大陆,知道了嘴巴不仅仅用来吃东西,还可以用来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生活的这个世界。

口欲期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孩子口欲期不可怕)(2)

口欲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并且会经历三个阶段

0-3月,孩子口欲期的萌芽阶段。这个时期,宝宝的口欲期开始发展,个别宝宝开始吃手,但这个阶段,孩子的吃手行为并不频繁。宝宝看上去是在吃手,实际上,是吮吸反射。

4-12月,孩子口欲期的高峰阶段。这个时期的宝宝,对外界的探索欲望越来越强烈,看到什么或者拿到什么,就要吃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几个月大的宝宝,吃小手、小脚丫子,甚至是吃各种没见过的东西,其实,这些都是口欲期的典型表现。

1岁后,孩子口欲期逐渐消失阶段。当孩子在口欲期的阶段,我们没有加以干涉,孩子就会顺利地度过口欲期,吃手、吃脚、吃玩具这些行为,就会慢慢地消失。同时,孩子在1岁半左右,基本就有了分辨食物的意识,渐渐知道食物才可以放进嘴里,而且,也有了用手探索世界的意识,不再简单地什么都用嘴巴去探索。

口欲期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孩子口欲期不可怕)(3)

口欲期,是每个宝宝都会度过的时期。嘴巴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工具,能够帮助孩子构建对世界的认知,获得安全感和心理满足。因此,当孩子的口欲期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被爱的,被重视的,从而感觉到快乐。

但是,如果“口欲”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会怎么样呢?心理学家认为,这部分孩子,容易发展成“口欲期固结”人格。

那啥是“口欲期固结”人格呢?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某一时期的冲动停滞在那个阶段,这种停滞就叫固结。当后来遇到一些挫折时,这个固结点又可能会被激活。简单来说,就是在孩子0-1岁的阶段,口欲没有得到满足,人格发展可能发生固着或退缩到这一时期。

举个例子。在孩子一两岁时,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就会出现“第一反抗期”,喜欢与父母唱反调。(关于第一反抗期,我之前写了一文章《孩子喜欢唱反调就是任性不听话?未必!是“第一反抗期”到了》)如果这时候,家长对孩子的自主行为压制太多,孩子就容易退回到“口欲期”。

口欲期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孩子口欲期不可怕)(4)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口欲期固结”,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孩子到了七八岁甚至是十几岁,依然改不掉咬手指、咬指甲盖、吐口水等不良习惯。这就是孩子在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而出现的补偿性反应。当孩子紧张、害怕时,就会通过咬手指等不良习惯来缓解压力,自我抚慰。

口欲期固结人格,对孩子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有“口欲期固结”人格的孩子,容易吃喝无度,缺乏自控能力。这种孩子,还是停留在吃上面,这里的“吃”是广义的吃,不仅是指吃饭、吃零食等,还包括了抽烟、喝酒等满足口欲的行为。

我一个女性朋友就是这样,她从小就喜欢吃零食,嘴巴就是闲不住,吃成了一个小胖墩,长大后爱美了,想戒掉零食,但是戒不掉。同时,还染上了抽烟的习惯,抽完烟,心里才觉得踏实。就连抽烟等坏习惯已经影响了自己的生活,但就是病态地控制不住。

其次,有“口欲期固结”人格的孩子,长大后也不能很好地独立,会过于依赖他人。武志红在《巨婴国》里也提到,有一部分人还是停留在口欲期,虽然身体上已是成年人,但是在心理上还像个婴儿,不够独立,有什么事情,首先想到的是找父母,过于依赖父母。

前段时间,很火的电视剧《都挺好》里面的二哥苏明成,就是典型的“妈宝男”。

口欲期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孩子口欲期不可怕)(5)

再次,口欲没得到满足的孩子,容易存在一些缺点。据研究发现,口欲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普遍存在共同的缺点:随便拿甚至是抢别人的东西,或者注意力总是固定在食物上,而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其他的能力;又或者是在与他人相处时,不善于合作,显得有些冷漠。

最后,有“口欲期固结”人格的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口欲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说到底, 就是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在1岁以前,孩子认识世界的唯一工具,就是嘴巴。如果家长过分阻止孩子探索世界的权利,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不被重视的,不被爱的,没有获得快感。要知道,这个时期的孩子,获得快乐和满足,是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口欲期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孩子口欲期不可怕)(6)

那我们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你知道吗?人格的形成,是在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睡中逐渐形成的,就连一两岁的小婴儿也是有人格的。我们不仅要意识到这一点,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那么,当孩子面临口欲期时,我们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需求,这对于孩子的未来的教育和心理发展都是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我们要尽量满足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不要在口欲期禁止孩子吃手、咬玩具。

在孩子的口欲期,我们要尽量给孩子提供自由的环境和选择,允许他们各种“吃”,口腔敏感期就会顺利度过,如果我们老是因为不卫生等原因去阻碍孩子,反而会适得其反,反而让这个敏感期的持续时间变得更长。

如果我们实在担心孩子接触的东西不卫生、不安全,我们可以经常清洗、消毒孩子接触的物品。还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材质安全的,可以咬的玩具,比如:一些材质好、软硬适中的牙胶、咬咬乐等。

如果孩子吃手、吃脚的话,我们就用全棉的毛巾,经常给孩子把小手小脚丫擦洗干净,孩子想吃就让他们吃,我们要做的不是禁止孩子的行为,而是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安全、干净的环境。

口欲期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孩子口欲期不可怕)(7)

其次,不管孩子是正处于口欲期,还是小时候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现在出现补偿性反应,都不要训斥、打骂孩子。

可能很多家长都遇到这样的情况,被孩子冷不丁地咬一口。其实,孩子咬人并不一定就是攻击行为,孩子咬人有两种情况。一是情况是,孩子正在长牙时,牙龈又痒又痛,为了缓解这种疼痛,孩子咬着某种东西会觉得舒服一点,没咬到玩具,就咬大人的手臂之类的。

然而,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在0-1岁的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年龄大一点了就出现补偿性反应。我们要知道,这个时期,孩子咬人并没有什么恶意,但是一些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咬人就是不对的,不分青红皂白就训斥孩子,甚至用手打孩子的嘴巴。

口欲期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孩子口欲期不可怕)(8)

我曾经在超市买东西时,碰到一位妈妈,被一岁多的儿子冷不丁地咬了一口,这位妈妈大叫了一声,孩子被妈妈的叫声吓得“哇哇”大哭。事情还没完,这位妈妈很生气,一副恶狠狠地样子,还用手打了孩子的嘴巴,边打边说“以后还咬不咬人了,再咬,就打烂你的嘴巴”。

孩子还小,还没有自控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家长的态度却很关键。训斥、打骂孩子,可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

最后,和孩子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给他们更多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前面我们说了,孩子的口欲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且要经历三个阶段。如果在第一、第二阶段,我们尽情让孩子“咬”东西,爱抚、陪伴孩子,给他们足够多的爱和安全感,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需求会得到回应,自己的权利没有被剥脱,他们就会感觉到快乐和满足。

那么,孩子就会顺利地度过第三阶段。此外,更不会因为口欲没有得到满足,而发展成为“口欲期固结型”人格。

口欲期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孩子口欲期不可怕)(9)

孩子在成长中需要四种“心理营养”: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可见,安全感,是排在首位的。

研究儿童人格发展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也曾说过: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安全感建立在孩子幼年时期,尤其是在孩子3岁前。孩子出生后,生理上的需求就是吃喝拉撒睡有人照顾,心理上的需求就是安全感。

因此,在孩子生命的最初3年里,我们要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让孩子充分享受父爱和母爱。满足孩子的口欲需要,实际上,就是在发展孩子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