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技术三生(站在CAR-T上游和元生物太)
car-t技术三生(站在CAR-T上游和元生物太)2020年,全球基因治疗CRO市场规模约为7.1亿美元,中国则占到3.1亿元人民币;CDMO业务国内约为16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且还在保持高速增长。事实上,腺病毒、CAR-T、mRNA、溶瘤病毒等当下流行概念都是基因治疗的范畴。而基因治疗CDMO就要能向不同开发者提供从临床前到商业化生产的相关工艺开发和生产服务。因此说和元生物站在CAR-T的上游并不为过。用两个字来形容和元生物的业务,那就是:前沿。这是一家为基因治疗提供CRO和CDMO服务的企业。其中,面向基因治疗初创公司的CDMO业务是其发展的主线。2018年,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受到社会关注,2020年国内首款CAR-T获批后,120万一针的天价又引发舆论讨论。基因治疗一直带有神秘色彩,充满争议。
科创板破发频繁,不少拟IPO公司批量放弃上岸、高瓴抛CRO……近期一批对生物医药企业不利的消息,让二级市场草木皆兵。
寒潮中,和元生物于近期成功过会。实际上,这家公司的业务和财务表现并不是特别亮眼,一路也很坎坷:
因为保荐机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和元生物一度而中止IPO,同时接到了两次问询和两次落实函,在一一回复后,最终上岸。
回顾这场与证监会的“过招”,也许能给生物医药企业带来一点思考。
前沿技术考量点:上下游稳定性用两个字来形容和元生物的业务,那就是:前沿。
这是一家为基因治疗提供CRO和CDMO服务的企业。其中,面向基因治疗初创公司的CDMO业务是其发展的主线。
2018年,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受到社会关注,2020年国内首款CAR-T获批后,120万一针的天价又引发舆论讨论。基因治疗一直带有神秘色彩,充满争议。
事实上,腺病毒、CAR-T、mRNA、溶瘤病毒等当下流行概念都是基因治疗的范畴。而基因治疗CDMO就要能向不同开发者提供从临床前到商业化生产的相关工艺开发和生产服务。因此说和元生物站在CAR-T的上游并不为过。
2020年,全球基因治疗CRO市场规模约为7.1亿美元,中国则占到3.1亿元人民币;CDMO业务国内约为16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且还在保持高速增长。
但这些过于前沿的领域放到上市委的案头时,就变成了一个个疑问。争议问题之一便是处于和元生物上游的五大“年轻”的客户。
和元生物回复称,虽然五大客户成立时间不长,但其业务并非一时兴起。保荐机构海通证券表示:这些交易主体的集团公司在基因治疗新药研发领域均具有业务基础。
和元生物成立于2013年,算是国内较早开展基因治疗服务的企业。但从2014年登上新三板开始,公司就一直亏损,直到2019年都没有缓解迹象。2020年,国内基因治疗快速启动,带动公司扭亏为盈,形式上符合科创板上市要求。
但2020年的突飞猛进代表行业趋势,还是一时之举?和元生物自身质地如何?上市委在考核时,不得不通过上下游稳定性方面来进行验证。
基因治疗行业窘境:商业化落地难据招股书,和元生物可供的CDMO服务区间仅为临床前-临床Ⅱ期,暂时还无法提供Ⅲ期临床服务。
无法提供临床Ⅲ期服务,也就意味着对产品的商业化落地无能为力。事实上,和元生物背后,整个基因治疗行业的Ⅲ期进展都十分缓慢。
2020年底,全球累计在研基因治疗临床试验超过1300项。其中,处于临床Ⅲ期的比例仅占6%。与此同时,获批上市的产品也少之又少。截至2021年9月,据FDA和EMA口径,全球也才上市12款基因药物。
可以说,能够为基因治疗公司提供Ⅲ期临床CDMO业务,是外包行业自我实力的证明。国内同类企业都还在自我证明的路上。
其中,全球化布局最为全面的无锡生基医药,据2021年披露数据,其目前共有10个Ⅲ期临床实验项目,且大概率都是在美国实验室进行,国内为0。同赛道中还有金斯瑞生物科技和博腾生物,不过Ⅲ期临床的进度均处于慢速爬坡过程中。
造成基因治疗行业Ⅲ期临床缓慢的原因除了研发进程中的“漏斗效应”外,基因治疗本身的技术成熟度不足是主要影响因素。
从技术层面来讲,基因治疗的Ⅲ期临床难度远高于前期临床。在基因治疗过程中,随着临床试验的不断推进,生产基因产品的工艺表征、商业化工艺放大、持续质量验证等多个技术考量点的要求会越来越高;GMP工艺的一致性、稳定性和质量控制等也需要得到愈发严苛的控制。
和元生物此次IPO,募集资金将用来备战Ⅲ期实验能力。据招股书披露,和元生物计划募资12亿元,主要用于医疗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搭建起Ⅲ期临床的产线能力。
证监会在基地建设、药品生产批件等方面均要求和元生物给出细致的“计划图”,只为保证其后续业务能够开展。
新时代下挑战:供应链安全就国内生物医药发展进程来看,整体进度晚于国外。大多数情况下,新技术最先在国外孕育和应用,而后传递到国内。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国内在探索时可以规避早期发现的风险。但同时技术上会落后一截,面临“卡脖子”风险。生物医药企业中,不少投资机构为了稳妥退出,会考虑大量引进技术,即行业中所称的license-in。
和元生物的两轮问讯中,“是否存在对境外供应商的重大依赖”成为高频考点。
据和元生物招股书,在对CDMO业务要求极度严苛,且相关GMP平台已具备国际标准的情况下,目前,生产设备及关键耗材主要由欧美发达国家供应,核心环节的国产化率较低。
从和元生物的主营业务成本构成来看,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波动下降,但耗材的成本在逐步上涨。国内实验设备制造商想要和国外赛默飞世尔、丹纳赫、默克等巨头并驾齐驱,难度不小。从事CDMO的和元生物离不开这些设备,耗材成本的上涨便源于此。
基因治疗很年轻,而且治疗容错率低,因此开发产品并不容易;但在大人口基数的背景下,中国市场对基因治疗的热情不输于国外。如此背景之下,基因治疗领域整个链条的健康发展或将成为值得关注的方面。
而眼下,已经走在扩产道路上的和元生物,一旦风向有变,会更早感受凉意。
文丨烟酰胺
运营丨莫羽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