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hpv别恐慌癌变发生率很低(HPV如何祸害阴道菌群)
感染hpv别恐慌癌变发生率很低(HPV如何祸害阴道菌群)Nature Communications——[14.919]2022-02-28 doi: 10.1038/s41467-022-28724-8HPV感染后女性阴道菌群改变已经被公认,但是其中具体发挥作用的机制并未被揭示。本研究通过系统的论证,发现HPV中的癌蛋白作用于宿主细胞,并通过免疫调控机制,改变阴道菌群并促进局部癌变。本研究为进一步寻找HPV感染干预的靶点具有重要的作用。(@Epi汪)【原文信息】HPV infection alters vaginal microbiome through down-regulating host mucosal innate peptides used by Lactobacilli as amino acid sources
03 月 11 日的《母婴之声》,我们解读了 10 篇文献,关注:阴道菌群,HPV,鼻咽菌群,肠道菌群,儿童急性呼吸衰竭,炎症性肠炎,肥胖,饮食,抑郁。
Nature子刊:HPV病毒改变阴道菌群的机制详探
Nature Communications——[14.919]
① 通过大型回顾性队列研究和K14-HPV16转基因小鼠模型,发现HPV病毒导致阴道菌群改变的潜在机制;② HPV癌蛋白E7通过与NF-β-κB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几个核心成分(NEMO、CK1和Wnt-TrCP)相互作用,极大地抑制了宿主防御肽的表达;③ HPVE7癌蛋白通过促进β-catenin的稳定/信号转导和c-myc的上调来抑制elafin和S100A7的结构性表达;④ 促进乳酸杆菌存活的宿主防御肽被裂解、内化并用作氨基酸来源。
【主编评语】
HPV感染后女性阴道菌群改变已经被公认,但是其中具体发挥作用的机制并未被揭示。本研究通过系统的论证,发现HPV中的癌蛋白作用于宿主细胞,并通过免疫调控机制,改变阴道菌群并促进局部癌变。本研究为进一步寻找HPV感染干预的靶点具有重要的作用。(@Epi汪)
【原文信息】
HPV infection alters vaginal microbiome through down-regulating host mucosal innate peptides used by Lactobacilli as amino acid sources
2022-02-28 doi: 10.1038/s41467-022-28724-8
Nature子刊:宿主-阴道菌群免疫反应或是自发早产的发生机制
Nature Communications——[14.919]
① 纳入133名有高危早产因素的孕妇,连续采集宫颈阴道液并进行检测;② 对于阴道乳酸菌减少、细菌多样性增加的女性,宫颈阴道中甘露糖凝集素(CVF)、IgM、IgG、C3b、C5、IL-8、IL-6和IL-1β水平增高,增加了自发早产的风险;③ 宫颈缩短可能与阴道惰性乳酸杆菌丰度及IgM、C3b、C5、C5a、IL-6等水平增高有关;④ 本研究认为,母体宿主对阴道菌群的免疫反应会导致炎症、宫颈缩短以及早产,这为补体疗法的潜在应用提供了基础。
【主编评语】
阴道局部炎症和/或高风险的阴道菌群结构可能增加早产风险,但其中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提出由补体级联桥接失调引起的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是触发微生物驱动的早产的原因。研究发现,共生的卷曲乳酸杆菌不会激活炎症,并且可能对炎症具有保护作用,这为将其作为阴道活体生物治疗产品以降低早产提供了理论基础。(@Epi汪)
【原文信息】
Microbial-driven preterm labour involves crosstalk between the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2022-02-21 doi: 10.1038/s41467-022-28620-1
新视角,通过转录组学看阴道微生态
Genome Biology——[13.583]
① 纳入39名非妊娠育龄女性,连续采集阴道拭子,进行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测序;② 阴道菌群中物种的丰度并不总是能表明它的转录活性,可以通过转录组学数据来预测群落的组成变化;③ 不同的阴道群落在代谢活动方面具有差异,特别是它们在降解宿主产生的粘蛋白方面;④ 不以乳酸杆菌为主的菌群对粘蛋白的降解可能与其产生不良健康结果存在关联;⑤ 在与其他厌氧菌共存时,惰性乳杆菌和加德纳菌表现出较高的胆固醇依赖性溶血素表达。
【主编评语】
既往对阴道微生态的认识更多局限在菌群或者真菌的组成结构上,但是在阴道局部的菌群是否都可以发挥作用?以及菌群发挥作用时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基于这样的思考,本研究创新性地通过转录组的数据来探索阴道不同细菌在发挥作用,并且发现在不同阴道菌群结构中,相同的菌在毒力因子表达上存在差异。本研究值得相关领域的专家阅读。(@Epi汪)
【原文信息】
Insight into the ecology of vaginal bacteria through integrative analyses of metagenomic and metatranscriptomic data
2022-03-01 doi: 10.1186/s13059-022-02635-9
14分研究探讨新生儿鼻咽部微生物与免疫互作
Microbiome——[14.65]
① 纳入121名健康足月儿,在产后一周分别采集鼻部和咽部拭子,进行细菌和真菌组测序;② 口腔部位的细菌载量和丰度都高于鼻咽部位,而真菌组的规律则相反;③ 在鼻腔环境中,发现了细菌和真菌之间的生态学相互作用;④ 一些围产期因素,如母乳喂养,将影响细菌组和真菌组的结构,尤其是对链球菌和念珠菌的影响;⑤ 宿主或通过免疫系统与微生物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揭示了微生物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潜在机制。
【主编评语】
本研究通过对新生儿鼻咽部细菌、真菌以及转录组学的测序,通过充分的统计分析,揭示了其中存在的关联。为进一步揭开人-微生物互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所用统计学方法丰富,值得赏读。(@Epi汪)
【原文信息】
Early life inter-kingdom interactions shape the immun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airways
2022-02-21 doi: 10.1186/s40168-021-01201-y
儿童生命早期肠道菌群或与行为发展有关
Gut Microbes——[10.245]
① 纳入193名队列中的儿童,分别在1、3、4个月及6、10岁采集粪便样本,并进行肠道菌群检测;② 婴儿期肠道菌群被聚类成3类,其中两类都是以双歧杆菌为主;③ 儿童期肠道菌群被聚类成4类,其中一类以普氏菌属丰度增高为主;④ 母乳喂养与幼龄前的肠道微生物组成有显著的相关性;⑤ 儿童肠道中Prevotella_9丰度与十岁儿童外化行为存在正相关;⑥ 本研究描述了个体在生命早期(前10年)肠道菌群的变化轨迹。
【主编评语】
本研究通过对儿童队列的长期随访,描绘了儿童肠道菌群的变化轨迹,并发现其中普氏菌的丰度与儿童外化行为之间的关联。(@Epi汪)
【原文信息】
Development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healthy children in the first ten years of life: associations with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
2022-02-19 doi: 10.1080/19490976.2022.2038853
JAMA:儿童早期急性呼吸衰竭影响长期神经认知发展
JAMA——[56.272]
① 纳入美国121对兄弟姐妹数据,其中一个兄弟姐妹有急性呼吸衰竭且接受有创通气治疗的为病例组,随访其未来神经认知上的差异;② 这些儿童中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年龄中位数为5.5岁,接受神经认知功能测试的年龄中位数为6.6岁;③ 病例组智商比其兄弟姐妹对照组平均降低2.8分;④ 病例组儿童在非语言记忆、视觉空间技能、精细运动控制等方面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⑤ 而两组在注意力、语言记忆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主编评语】
在美国,每年约有23700名儿童因为急性呼吸衰竭而接受有创机械通气,该病史对神经认知功能的长期影响并不知道。本研究基于此,通过对队列儿童的随访,发现了这些儿童在认知水平发育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提示针对这部分儿童应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Epi汪)
【原文信息】
Association of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in Early Childhood With Long-term Neurocognitive Outcomes
2022-03-01 doi: 10.1001/jama.2022.1480
JAMA子刊:儿童期发病的炎症性肠炎患者未来癌症风险增高(综述)
JAMA Network Open——[8.483]
① 检索并筛查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5项来自北美和欧洲的人群研究,包括1.9万余名炎症性肠炎(IBD)患者,共有715例发生了癌症;② 小儿期发病的IBD患者未来癌症的发病率增加2.4倍,其中克罗恩病患者增加2.03倍,溃疡型结肠炎患者增加2.61倍;③ 增加的癌症中主要以肝癌(增加55倍)、结直肠癌(增加20倍)、小肠癌(增加16倍)为主;④ 4项研究报告了小儿期IBD患者的癌症发病率,其范围为1-3.3/1000人。
【主编评语】
在儿童期发生炎症性肠炎的人在未来发生各种慢性病的风险是否增加值得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发表文章证据的汇总,发现这部分人在未来发生癌症,尤其是胃肠道肿瘤的风险增高。(@Epi汪)
【原文信息】
Development of Cancer Among Patients With Pediatric-Onse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Meta-analysis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2022-03-01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0595
母亲饮食和肥胖影响儿童炎症水平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7.217]
① 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母体肥胖模型开展实验,探索母亲饮食、代谢状态、肥胖、炎症和后代中枢神经和外周炎症之间的关联;② 后代杏仁核基底外侧小胶质细胞计数与母亲的饮食模式、肥胖和孕周有关,但与母亲趋化因子、促炎因子无关;③ 后代外周血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与孕晚期母亲肥胖,及其诱导的趋化因子降低存在关联;④ 总之,母亲的饮食模式和肥胖对后代的机体炎症结果将产生独特的影响。
【主编评语】
发表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上的一项灵长类动物研究发现,母亲的不健康的饮食导致的肥胖可能会导致儿童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因此,未来的工作应注重通过减轻母亲的肥胖,提高后代儿童的健康水平。(@Epi汪)
【原文信息】
Maternal diet and obesity shape offspring central and peripheral inflammatory outcomes in juvenile non-human primates
2022-02-22 doi: 10.1016/j.bbi.2022.02.024
视频媒体对儿童青少年的饮食模式有影响(综述)
Advances in Nutrition——[8.701]
① 检索筛查纳入35篇相关的研究,其中有一项研究认为,接触同伴的健康饮食视频,会增加儿童蔬菜摄入量;② 大部分的研究报告认为,儿童接触社交媒体与其不吃早餐、增加不健康零食和含糖饮料等行为存在关联;③ 接触不健康食品相关的视频图像时,儿童和青少年呈现出注意力相关区域的大脑反应增加;④ 这可能是食欲状态对神经反应的影响,也可能是通过同伴效应对儿童食欲产生影响;⑤ 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接触社交媒体可能会增加不良饮食的风险。
【主编评语】
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饮食关乎其长期身体健康,而视频媒体的愈发普及给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可能造成巨大影响。本综述关注其对儿童青少年饮食模式的影响,除了一篇研究以外,其余均认为是负面的影响。(@Epi汪)
【原文信息】
Social Media and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Diets -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Underlying Social an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2022-02-26 doi: 10.1093/advances/nmac018
围产期抑郁,遗传机制引关注
Depression and Anxiety——[6.505]
① 纳入澳大利亚围产期抑郁(PND)患者和经过筛选的对照组女性,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② 基因富集分析显示,卵巢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③ PND与重度抑郁(MDD)之间的遗传相关性较高,为0.93;④ 与对照组相比,MDD的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更高;⑤ 具有最高遗传风险是那些报告产前或产后抑郁症的人,不管以前是否有MDD病史;⑥ PND和MDD之间有很高的遗传相关性和显著的遗传重叠。
【主编评语】
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围产期抑郁与重度抑郁之间的关联性较大,而多基因遗传评分评分或许可以在风险筛查中发挥重要作用。(@Epi汪)
【原文信息】
Perinatal de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polygenic risk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than non-perinatal depression
2022-01-05 doi: 10.1002/da.23232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Epi汪
点击阅读过去5天的日报:
03-04 | JAMA疾呼:围产期事件关乎女性一生健康
02-25 | 赵方庆等大数据揭示:从阴道菌群看孕产期健康
02-18 | 宿主免疫如何调控阴道菌群?14分研究深入阐述
02-11 | 是什么造成人类生育能力下降?4文多角度探讨
01-28 | Nature子刊12页综述详解:早产儿肠道菌群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