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如30岁(人物吴玉如)
吴玉如30岁(人物吴玉如)●作字须方圆相济,力透纸背,阴阳揖让,一合自然。少涉造作,便无神韵,不知此而言书法,吾不知其可矣。今人嗜书法者,动喜云脱窠臼,此本是当行语,陈陈相因,固为病痛。然一捉毛锥,便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吾亦不知其可也。 ●作字虽小道,其中亦有至理。临古人碑帖,须先细心玩读而后临之。临必一笔不苟,一点一画之间,细入毫厘,不可轻易放过。初写必求能匀、能慢,先不能慢,后必不能快。鼓努为力,是所切忌。专心一艺,非朝扪夕得,必如种植,不时除草,每日灌溉,始望有获。涵养之功,不能别有路也。久而久之,乃可造自然而明神韵矣。吴玉如 楷书墨在研小品吴玉如论书
字家琭,以字行。曾自号“茂林居士”,晚年自号“迂叟”。祖籍安徽泾县茂林村。10岁时随其父迁居天津,就读于张伯苓创建的南开中学。20世纪20年代起,历任黑龙江交涉局秘书、中东铁路局监事会秘书、北京烟酒督办公署秘书、南开大学文学院讲师兼经济研究所秘书、重庆国民党参政会秘书等职。抗战胜利后,任津沽大学中文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书协名誉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等。1982年于沽上病逝,享年85岁。在书法上,隶、楷、行、草、篆兼修,尤以行书、草书为善。其为人忠厚,有儒家风范,讲究“君子先器识而后文艺”。古文功底深厚,诗词、文字修养亦高,曾参与古籍注释、《辞源》条目的编写。
吴玉如 楷书墨在研小品
吴玉如论书
●作字虽小道,其中亦有至理。临古人碑帖,须先细心玩读而后临之。临必一笔不苟,一点一画之间,细入毫厘,不可轻易放过。初写必求能匀、能慢,先不能慢,后必不能快。鼓努为力,是所切忌。专心一艺,非朝扪夕得,必如种植,不时除草,每日灌溉,始望有获。涵养之功,不能别有路也。久而久之,乃可造自然而明神韵矣。
●作字须方圆相济,力透纸背,阴阳揖让,一合自然。少涉造作,便无神韵,不知此而言书法,吾不知其可矣。今人嗜书法者,动喜云脱窠臼,此本是当行语,陈陈相因,固为病痛。然一捉毛锥,便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吾亦不知其可也。
●作字必具绳矩,而后可以示后。必具绳矩,而后始可纵横而得不乱。今人纵字画出于无规矩,楷书多不可识,遑论草书乎?求学问不能登峰造极,率病坐一懒字,而尤病在不肯自拯。又有于懒中冀得方便之门,以神其不泥古之明。呜呼!于此亦可觇(chān)世道。
异彩纷呈的吴玉如书法
品读吴玉如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给人一种“琳琅满目”的感觉,有大有小,有篆、隶、楷、行、草,尺幅更是千变万化,几乎除巨幅作品以外制式全部都有,不同风格的各领风骚,不同高度各有“山头”,可谓“一帖一韵”“一山一景”,唯一统一的是其清雅脱俗的气息。启功先生称其为“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是有道理的。
先生60岁、75岁、83岁时的3件小字行草书作品,又分别代表了吴玉如先生不同阶段行草书的不同风格,依次分为“妍美”阶段、“清爽”阶段、“老辣”阶段。
吴玉如60岁时的作品
吴玉如75岁时的作品
吴玉如83岁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