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的组成结构(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组成结构(皮肤的结构)1因此,根据角质形成细胞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将表皮由外向内分为五层: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角蛋白(keratins)的有序排列是皮肤抵抗外界物理、化学、微生物损害的重要因素,表皮角蛋白是表皮细胞的主要结构蛋白,呈纤维状,直径约10nm,属于中间丝家族。根据角蛋白基因核酸序列的同源性将其分为两类型,Ⅰ型分子量较小,呈酸性(K10~K20) Ⅱ型分子量较大,呈中性—碱性(K1~K9)。Ⅰ型和Ⅱ型角蛋白基因分别位于17q12~q21和12q11~q13染色体区。成熟的角蛋白纤维是由Ⅰ型和Ⅱ型以1:1比例聚合而成的异种二聚体,因此在表皮中角蛋白是成对表达的。角蛋白表达的不同表现了表皮细胞不同的分化阶段,基底层表达的角蛋白是K5/K14,随着基底层细胞的分化迁移到棘层出现了K1/K10的成对表达,在细胞进一步分化的过程中,K1/K10的表达逐渐增高,而K5/K14的渐减少。
表皮位于皮肤的最外层,它直接体现出皮肤的外观及健康状态,并赋予了皮肤的质感,参与皮肤的保湿和肤色的形成,是皮肤美容的重要载体。
表皮属于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构成,其间含有不同种类的树枝状细胞,如黑素细胞(melanocyte)、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和麦克尔细胞(Merkel cell)。
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
角质形成细胞是表皮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表皮细胞的95%以上,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各种物质连接起来。角质形成细胞在分化和成熟的不同阶段,其形态、大小及排列均有变化,最终在角质层形成富含角蛋白的角质细胞而脱落。
角蛋白(keratins)的有序排列是皮肤抵抗外界物理、化学、微生物损害的重要因素,表皮角蛋白是表皮细胞的主要结构蛋白,呈纤维状,直径约10nm,属于中间丝家族。
根据角蛋白基因核酸序列的同源性将其分为两类型,Ⅰ型分子量较小,呈酸性(K10~K20) Ⅱ型分子量较大,呈中性—碱性(K1~K9)。Ⅰ型和Ⅱ型角蛋白基因分别位于17q12~q21和12q11~q13染色体区。成熟的角蛋白纤维是由Ⅰ型和Ⅱ型以1:1比例聚合而成的异种二聚体,因此在表皮中角蛋白是成对表达的。
角蛋白表达的不同表现了表皮细胞不同的分化阶段,基底层表达的角蛋白是K5/K14,随着基底层细胞的分化迁移到棘层出现了K1/K10的成对表达,在细胞进一步分化的过程中,K1/K10的表达逐渐增高,而K5/K14的渐减少。
因此,根据角质形成细胞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将表皮由外向内分为五层: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
1
1、角质层
是表皮的最外层,与皮肤美容关系最密切。由5~15层细胞核和细胞器消失的角质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角质细胞核细胞间质的结构被比喻为“砖墙结构”,角质层完整的结构对维持皮肤屏障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其中细胞间质主要由脂质构成,结构脂质主要成分是神经酰胺、游离脂肪酸、胆固醇以及少量天然保湿因子(NMF)。
2、透明层
透明层(stratum lucidum)由1~3层无核的扁平细胞组成,金见于掌跖部位。胞质中含有嗜酸性透明角质,它由颗粒层细胞的透明角质颗粒变性而成,具有防止水、电解质与化学物质通过的屏障作用。
3、颗粒层
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由1~3扁平或梭形的细胞构成,正常皮肤颗粒层的厚度与角质层的厚度成正比,在角质层薄的部位仅1~3层,而在角质层厚的部位,如掌跖,颗粒层则较厚,多达10层。
胞质中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强嗜酸性致密颗粒,称为透明角质颗粒(keratohyaline granule),这种颗粒无膜包被,包含约2nm电子致密颗粒构成的不规则无定形聚合物。角质透明颗粒与张力原纤维密切相关。
颗粒层的代谢变化较大,表皮细胞在此层完全角化后细胞核消失,转化为无核的透明层和角质层。在颗粒层上部的细胞间隙中,酸性磷酸酶、疏水性磷脂和溶酶体酶等构成一个防水屏障,使水分既不易从体外渗入,也阻止了角质层以下的水分向角质层渗透。
4、棘层
棘层(stratum spinosum)位于基底层上方,由4~8层多角形细胞组成,细胞较大,有许多棘状突起,胞核呈圆形,细胞间桥明显而呈棘刺状,故称为棘细胞。最底层的棘细胞也有分裂功能功能,可参与表皮的损伤修复。
角质形成细胞一进入到棘层就表达特异性K1/K10,它是表达终末分化和角化的标记,K1或K10基因缺陷导致一系列以皮肤屏障结构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皮肤疾病出现,如非表皮松懈性掌跖角化病等。
棘细胞及颗粒层细胞内含卵圆形双层膜包被的板层状颗粒,成为Odland小体,也称板层颗粒(lamellar granule)、板层小体(lamellar body)或被膜颗粒等,这种膜包被的颗粒大小约100nm×500nm,可见于胞质中任何部位,但在邻近质膜的部位最明显。
Odland小体首先出现在棘层,它们包含由磷脂、神经酰胺、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构成的的脂质混合物,随着表皮的分化,脂质的分布和含量也发生改变,磷脂减少,神经酰胺、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增多,至颗粒层顶部,颗粒层细胞向角质细胞转化时,Odland小体通过胞吐作用将其脂质内容物释放到角质层的细胞间隙,即形成结构脂质。
在角质层构成非常重要的皮肤屏障结果。Odland小体还包含多种水解酶,如酸性磷酸酶、糖苷酶、蛋白酶和脂酶。这些酶针对细胞外环境中脂质和桥粒蛋白的活性可能对屏障形成和表皮自然脱屑很重要。
在疾病状态下,如银屑病皮损的颗粒层则变薄或消失,结构及润泽脂质(细胞间脂质和皮脂)的合成及分泌减少,因此,在临床上可见银屑病患者皮肤干燥、脱屑,从而表示,临床治疗银屑病时,需辅助使用含有脂质成分的保湿剂,以补充神经酰胺的不足。
5、基底层
基底层(stratum basal)位于表皮的最底层,是除角质层以外与皮肤美容相关最密切的机构。基底层仅为一层柱状或立方状的基底细胞,与基底膜带垂直排列成栅栏状。
细胞间以桥粒连接,与基底膜带则以半桥粒连接。基底层与真皮交界处呈波浪状,由表皮伸入真皮的表皮脚与真皮突向表皮的乳头镶嵌组成。
基底层细胞处于未分化状态,具有生长分裂能力,细胞中特异性表达K5/K14,即增生特异性角蛋白,在表皮细胞增殖、分化障碍的皮肤病如银屑病中,K5/K14会表达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中。
含黑色素生长细胞,产生黑色素,保护真皮层。黑色素多少及大小决定肌肤颜色。此外线照射下会产生更多黑色素。
了解表皮层生物学结构,有助于日常健康的皮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