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Alan Alexander Milne,常缩写为A.A.Milne。1882年1月18日~1956年1月31日),英国作家、诗人,以维尼小熊这个经典童话形象和儿童诗作闻名于世。1882年,米尔恩出生于英国伦敦汉普斯特德,在其父亲监管的一所公立小学—亨利之家上学,英国知名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年9月21日~1946年8月13日)曾在这里任教一年,担任米尔恩的老师。之后,米尔恩进入威斯敏斯特学校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就读。在学校时,米尔恩就曾主编并撰写学生杂志《格兰塔》。1903年,从学校毕业后,他替英国老牌幽默杂志《笨拙》(Punch)撰写诗歌和散文,工作3年后成为助理编辑。在工作期间,米尔恩出版了18部戏剧和3部小说,其中包括著名的推理小说《红屋之谜》(1922年出版),虽然这是米尔恩创作生涯里的唯一一部推理小说

正值六一儿童节,每个人的童年里都会有难以忘记的卡通人物。而维尼小熊虎头虎脑的形象,标志性的大红上衣,怎么也挡不住的浑圆肚子以及抱起蜂蜜罐不撒手的馋嘴模样,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孩子共同成长,为孩子们编织了童年时光里最难以割舍的美好回忆。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1)

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

V撰文、供图 /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自1966年迪士尼推出动画片《维尼小熊》至今已有50多年时光。在这半个多世纪里,这只憨态可掬、摇头晃脑的小熊以其可爱讨喜的外表和憨厚的个性迅速风靡全球,成为众多大朋友小朋友非常着迷的卡通形象。而实际上,早在1925年,维尼小熊就已在伦敦《新闻晚报》上首次登场亮相,第一本以它为主角的故事书也于1926年10月出版面世。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2)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此次展览上,除了手稿和玩偶等,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1928年英国皇室收藏的一套陶瓷茶具以及英国怀旧风格品牌Cath Kidston所制维尼小熊图案的连衣裙等,展品异常丰富。

维尼之父米尔恩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3)

对于大众来说,“维尼小熊”是这只黄色小熊最为人所熟悉的名字,也有人亲昵地称其为“噗噗熊”。

维尼小熊(英文名:Winnie the Pooh,简称Pooh、Pooh Pooh或Pooh Bear),最初是英国作家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为他的儿子克里斯托夫·罗宾·米尔恩所创作的故事中的一只熊,而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小男孩克里斯托夫·罗宾的原型就是现实中的克里斯托夫·罗宾本人。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4)

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上,一名工作人员在展示1928年印刷的美国版《维尼小熊之家》的图书。

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Alan Alexander Milne,常缩写为A.A.Milne。1882年1月18日~1956年1月31日),英国作家、诗人,以维尼小熊这个经典童话形象和儿童诗作闻名于世。1882年,米尔恩出生于英国伦敦汉普斯特德,在其父亲监管的一所公立小学—亨利之家上学,英国知名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年9月21日~1946年8月13日)曾在这里任教一年,担任米尔恩的老师。之后,米尔恩进入威斯敏斯特学校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就读。在学校时,米尔恩就曾主编并撰写学生杂志《格兰塔》。1903年,从学校毕业后,他替英国老牌幽默杂志《笨拙》(Punch)撰写诗歌和散文,工作3年后成为助理编辑。在工作期间,米尔恩出版了18部戏剧和3部小说,其中包括著名的推理小说《红屋之谜》(1922年出版),虽然这是米尔恩创作生涯里的唯一一部推理小说,但却和《东方快车谋杀案》《特伦特的最后一家》并称为“黄金时代三大奇书”,展现出了米尔恩在写作方面所具有的极高天赋。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5)

■美国玩具制造商和艺术家艾格尼丝·布拉什(Agnes Brush)正在手工缝制维尼小熊系列的玩偶娃娃。这张照片摄于1956年的纽约。

米尔恩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他加入英国陆军,担任皇家沃里克郡团官员,1919年2月14日退役。退役后的米尔恩移居至切尔西。二战时,他又加入英国国土警卫队,为国效力。

米尔恩还曾为早期的英国电影担任编剧,在当时是一名颇有名气的编剧,为伦敦多部戏剧编撰剧本。1924年,米尔恩撰写了一部儿童诗集《当我们都非常年轻》(When we were very young)。而他的儿童短篇小说《儿童画廊》(Gallery of Children)后来也成为维尼小熊系列的一部分,于1925年首次出版。

从毛绒玩具到经典卡通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

1913年,米尔恩和达芙妮结为夫妻,1920年8月,他们的儿子罗宾(Christopher Robin Milne,1920年8月21日~1996年4月20日)出生,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喜悦。虽然在一开始,米尔恩夫妇以为会是个女儿,并已想好了罗斯玛丽这个名字,但这个小男孩同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惊喜。他们本来想给儿子取名比利,但又觉得这个名字似乎普通了一些,再三思虑后,取名罗宾,米尔恩让他成为后来维尼小熊故事里所有动物们的好朋友—克里斯托夫·罗宾。

罗宾在一岁生日时,收到了一只泰迪熊作为礼物,他为其取名“爱德华”,但不久之后就改名成了维尼,虽然这实际上是个女孩名字。据说这是受到美洲黑熊温尼伯熊(Winnipeg the Bear)的影响。温尼伯熊(也称Winnie)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军事吉祥物,战争期间在伦敦动物园留置。它是以其家乡加拿大缅尼托巴省首府温尼伯(Winnipeg)的简称来命名。罗宾在动物园看见它时就对其念念不忘,给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起了这个名字。而“噗噗”(Pooh)是在第一本维尼小熊故事的序中曾提及的、罗宾为一只天鹅取的名字(但有另一说是维尼吹走停在鼻子上的蜜蜂时,嘴里会发出噗噗的声音)。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7)

米尔恩和爱子罗宾。罗宾手上拿着的是他最喜欢的玩具熊。

泰迪熊是罗宾童年时代最亲密的玩伴,形影不离。身为父亲的米尔恩感受着孩子的快乐,决定提笔为他构筑一个奇幻的童话世界。

熟悉维尼小熊故事的朋友都知道,故事中的小动物们生活的百亩森林源于英格兰东南部的东萨塞克斯郡的亚士顿森林(Ashdown Forest)。1925年,米尔恩买下位于东萨塞克斯郡哈特菲尔德的科奇福德(Cotchford)农场,或许就是在这里,他获得了故事的灵感来源。同样我们也熟知,在百亩森林里,维尼身边总是围绕着几位朝夕相处的伙伴:它最好的朋友小猪(Piglet)、经常闹笑话的猫头鹰(Owl)、活泼的袋鼠小豆(Roo)、总是愁眉苦脸的驴子屹耳(Eeyore)、辛勤打理自家菜园子的兔子瑞比(Rabbit)以及一刻也不闲着的跳跳虎(Tigger)。实际上,除了其中瑞比跟猫头鹰是根据真实世界中的动物来命名外,其余角色都是根据罗宾的玩具为原型而设计的。这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角色加入到维尼的故事中,让这个童话森林更生动有趣,演绎了一出出精彩的故事,惟妙惟肖,成为不逊于维尼的经典卡通形象。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8)

除了维尼,活泼好动的跳跳虎也是故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角色。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9)

毛绒绒的泰迪熊是每一个孩子童年时不可或缺的玩伴。

从“古典维尼”到“迪士尼维尼小熊”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10)

E.H.谢培德(E.H.Shepard,英国插画家)是绘制最初维尼小熊形象的插画家,他也曾为米尔恩的诗集绘制插画。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Punch》杂志社,之后他们一起工作了五年,创作了世界上最受喜爱的四本书。米尔恩和谢培德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服役。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11)

谢培德所绘维尼小熊的漫画手稿,画中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惹人喜爱。

长时间的相处让谢培德成了最熟悉米尔恩文字风格的人,这为他日后创作出一个备受欢迎的卡通形象提供了诸多灵感来源。谢培德最初的草图是根据罗宾那只泰迪熊所设计的,但最后出来的成品却更像他自己儿子格雷厄姆(Graham)的一只名叫“咆哮者”的泰迪熊(Steiff Bear)。

作画时,谢培德还借鉴了亚士顿森林的自然景观,实景与想象相结合,勾画出了故事中那片欢乐绮丽的森林。这些也得到了罗宾的肯定,他曾说:“维尼所居住的森林和亚士顿森林是一模一样的。”而如今,亚士顿森林中的维尼大桥也已成为一个颇受欢迎的旅游胜地。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12)

百亩森林的原画手稿。图中清晰地绘制了每一位森林小伙伴的家在何处,每一棵树和河流的方位。

一开始,《维尼小熊》的故事只印刷了约5000本,但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出版商就卖出了将近4万5千本。这本书的巨大成功为这只憨头憨脑的小熊打开了一扇大门,使得它后来在全球范围内售出数百万册,成为众多孩子爱不释手的必备读物。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13)

谢培德每一幅插画中的维尼小熊都不失天真可爱。

1929年,米尔恩把《维尼小熊》所有派生产品的使用权卖给了美国人史蒂芬(Stephen Slesinger),1953年史蒂芬去世,遗产由其妻雪莉(Shirley Slesinger Lasswell)继承。1961年,雪莉授权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制作维尼小熊的动画片以及一系列产品,据说迪士尼的两个女儿丹妮和莎拉也都是这只小熊的头号粉丝。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14)

1926年《维尼小熊》铅笔画插图:“砰,砰,砰,(Bump bump bump)”。

经过重新绘制,迪士尼于1966年2月4日推出迪士尼版的维尼系列——《维尼小熊和蜂蜜树》(Winnie the Pooh and the Honey-Tree),这部动画电影见证了维尼小熊这个形象在迪士尼大放异彩的开始。1977年,动画长片《维尼小熊历险记》(The Many Adventures of Winnie the Pooh)的推出也大受欢迎,这只独具魅力的小熊再次牢牢抓住了孩子们的心。1988年,电视动画系列剧《维尼小熊历险记》(The New Adventures of Winnie the Pooh)开始在美国播出,最终让这只憨头憨脑的小熊风靡全球,成为诸多孩子心中不可复制的经典。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15)

1998年加纳共和国发行的维尼小熊邮票。

2011年,《维尼小熊》动画电影推出,影片改编自原著作者米尔恩书中的三个故事。讲述了驴子屹耳把自己的尾巴弄丢了,罗宾提议谁先帮屹耳找到了尾巴的代替品,谁就能赢得一罐新鲜蜂蜜的故事。这部电影不仅呈现出一个和以往一样善良可爱的维尼,也以大量剧情重新刻画了其他角色。而贯穿其中的多首插曲,悦耳动听,更为影片增添了清新梦幻的氛围,让人再一次沉浸于童话森林中,与这些可爱的动物们度过一段难忘时光。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16)

安圭拉发行的维尼小熊邮票。

此后,数部短片、电视动画系列片等带着人们畅游在百亩森林的山山水水间,跟随这群动物伙伴们开启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林中故事。后来,人们为了区别两种不同风格的维尼小熊,称呼谢培德绘制的为“古典维尼”(Classic Pooh)。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17)

■加拿大温尼伯阿西尼博因公园内,立着一尊哈利·科尔伯恩(Harry D. Colebourn)和小熊的雕像。科尔伯恩是加拿大皇家陆军兽医部队的一名兽医。一战时他从猎人手上买下一只小熊幼崽,将其收养并取名维尼。这只小熊后来被安置在伦敦动物园,罗宾非常喜欢它,这也是他为玩偶取名维尼的来由。

虽然乍看之下,维尼小熊只是诸多卡通形象中的一个,它的诞生也并无一丝传奇色彩。但时至今日,却还是能在孩子和很大一部分成年人中找到它的忠实观众。在米尔恩和谢培德,以及后来的迪士尼所缔造的新奇独特的童话世界里,我们似乎总能和百亩森林这个充满了友谊、欢乐的地方产生一种奇妙的关联。翻开那些最初的故事书,米尔恩的语言精彩而幽默,谢培德的插图似乎也产生了一种持久的魔力:将简单却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和白色的空间相结合,与米尔恩的文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两人之间的默契也许是能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翻阅一遍又一遍的原因,使得维尼的故事成为无可替代的永恒经典,也成为人们孩提时光最深刻难忘的回忆。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18)

■亚士顿森林中一块缅怀米尔恩和谢培德的纪念碑,是他们两人把如此深入人心的一只小熊带到这个世界,带到孩子们身边。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19)

2006年4月11日,维尼小熊成为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的第2308颗明星。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20)

>>> End <<<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21)

精彩版式呈现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22)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23)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24)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25)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26)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27)

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6-1维尼小熊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28)

本文原载于《文明》杂志2018年04期

扫描封面右下方二维码,关注《文明》杂志公众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文明》杂志淘宝店订阅:打开淘宝app,复制链接并搜索进入店铺,即刻订阅各期文明杂志shop177692594.taobao/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版权声明:《文明》杂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版权作品,未经《文明》杂志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客服邮箱:ylrnewlife2020@163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