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中学生对文言文)
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中学生对文言文)三、结合翻译进行背诵。二、结合句子特点背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借助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做到在学习前能流畅的读出文言文,这样才能进行下一步学习,享受文言之美。第二步,背。文言文读多了,就自然而然会背诵几句,古话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什么要强调背文言文呢?首先能够增强记忆力,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其次也能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好处。背诵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熟读成诵,反反复复去读,读的多了,自然而然就能背出来。
所谓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作人。虽说是调侃之语,但这种现象确确实实存在于学生群体之中,甚至于教师队伍中?这是为何,对学生来说,文言文晦涩难懂,看不懂读不顺;对教师来说讲浅了没深度,讲细了学生在听天书,在梦周公。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怎么办呢?且听我细细讲来。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文言文主题分类,在中考中,常见的文言文有人物故事类、说理类、劝谏类、山水游记类、乐学善学类等。其中又以人物故事类考的最多,如江西省近十年的中考文言文命题,就出现了五篇人物故事,占了十年中考半壁江山。而又以山水游记类最少,只在15年出现过一次。根据命题规律,我们可以看出中考是以人物故事类文言文为主。
那么中学生应该如何学好文言文呢?读,背,断,积。
第一步,读。何为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学生怕文言文,首先表现在看不懂,这里不是说看不懂文意,而是单纯的不认识字,读不出音。原因有这些:一、文言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如赉 (lài 赏赐) 帑(tǎng指收藏钱财的府库,如皇帝的内帑)二、由于时间的迁移,古汉语中有部分音在现代汉语中是缺失的。三、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通假字,这些是学生最易读错的。如《鱼我所欲也》中的乡为生死而不受,乡通向,先前的意思,那么读音就应该是第四声而不是第一声。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借助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做到在学习前能流畅的读出文言文,这样才能进行下一步学习,享受文言之美。
第二步,背。文言文读多了,就自然而然会背诵几句,古话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什么要强调背文言文呢?首先能够增强记忆力,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其次也能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好处。背诵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熟读成诵,反反复复去读,读的多了,自然而然就能背出来。
二、结合句子特点背诵。
三、结合翻译进行背诵。
四、结合文章画面联想背诵
第三步,断。断什么?断句。因为标点符号是近现代的产物,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怎么来理解文意呢,靠断句!如耳熟能详的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话有多种断句方式,如另外一种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断句方式一改,文意就截然相反。
在断句前我们先来看这一句顺口溜:
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
对话最易被发现。
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首先是句首发语词,如盖 夫 然 岂 宜 其 至 则 且夫 若夫 至若 岂若 得无 至于 诚宜 何尝等发语词 要停顿。
二、根据句意划分节奏,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补之间要停顿,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主谓),问/今是何世(谓宾),骈死/于槽枥之间(谓补)。
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
四、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
第四步,积。积即积累,这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我们必须准备一本积累本,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这些需要到课堂中去,认真记下所学的实词虚词,一定要记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作为老师,如何教文言文,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那么文言文就能够对其产生吸引力,让学生主动的去学。如何培养兴趣,从人物传记入手。
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我们可以将它当成故事来看,学生看不懂,故事总能听得懂,先讲故事,然后再对照原文让学生去找原句,在激发学生兴趣时又能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何乐而不为么?
其次教师应当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氛围。从入职以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校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他每逢文言文比定范读,无论长短,非常有韵味,学生爱听,那么兴趣就来了,对文言文的恐惧也就淡了。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建议,感谢各位阅读的同时也诚恳的接受各位读者的批评与指正。下期我将带来“二怕写作文”中的作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