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天上什么神(孔子是人还是神)
孔子是天上什么神(孔子是人还是神)总之,以太牢祭祀孔子,是一种很高的规格。不过这仅是个人行为,不是国家制度。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对孔子祭祀。因为按照古代国家的礼制:三牲(图片来源:www.nxzhaojun.com)孔子死后,起初和其他许多人一样,仅仅作为家族神被自己的后代祭祀。由于他是私人办学,所以国家的学校祭祀中也没有孔子的地位。仅仅是他自己的学生,在他死后守“心丧”三年。只有子贡,在三年以后,又在他的墓旁守丧三年。战国时代,孔子不受重视,几乎没有知名的人物去祭祀孔子。秦朝建立,也不祭祀孔子。汉朝初年,刘邦探家路过曲阜,“以太牢祠孔子”(《汉书·高帝纪》)。“牢”就是畜圈。“太牢”就是大牢,大畜圈。牛比猪羊都大,圈也大,所以牛如果被用做献祭的牺牲,就称“太牢”,猪羊则称“少牢”。也有人认为,牛猪羊三牲齐备为“太牢”。
孔子是人,不是神。然而在他去世以后,首先被作为孔姓的家族之神,后又被独尊儒术的国家作为国家公神。起初规格仅和社稷同级。封建国家灭亡前夕,其地位升到和天地同高。这也是确凿的历史事实。
孔子像(图片来源:baidu.com)
一、仅仅作为家族神的孔子
古代各个民族,几乎都有祭祀祖先的传统。这些被祭的祖先,宗教学上称为“家族神”。中国古代,祖先祭祀更加发达。求祖宗保佑,是中国人迄今为止仍然习以为常的传统。
孔子死后,起初和其他许多人一样,仅仅作为家族神被自己的后代祭祀。由于他是私人办学,所以国家的学校祭祀中也没有孔子的地位。仅仅是他自己的学生,在他死后守“心丧”三年。只有子贡,在三年以后,又在他的墓旁守丧三年。
战国时代,孔子不受重视,几乎没有知名的人物去祭祀孔子。秦朝建立,也不祭祀孔子。汉朝初年,刘邦探家路过曲阜,“以太牢祠孔子”(《汉书·高帝纪》)。
“牢”就是畜圈。“太牢”就是大牢,大畜圈。牛比猪羊都大,圈也大,所以牛如果被用做献祭的牺牲,就称“太牢”,猪羊则称“少牢”。也有人认为,牛猪羊三牲齐备为“太牢”。
三牲(图片来源:www.nxzhaojun.com)
总之,以太牢祭祀孔子,是一种很高的规格。不过这仅是个人行为,不是国家制度。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对孔子祭祀。因为按照古代国家的礼制:
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礼记·祭法》)
比如帝尧“赏均刑法”,帝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鄣洪水”被杀,禹能“修鲧之功”等等,所以他们都被国家祀为贵神。这些都是上古帝王或帝王的重要辅佐者才能办到的事,孔子没有这些事迹,所以国家无法安排对他的祭祀。
二、西汉封孔子为商汤之后
西汉后期,国家多难,汉成帝没有儿子,皇位继承问题发生危机,自然灾害也不断出现。儒者匡衡、梅福不断建议,认为这是没有很好地安排对孔子的祭祀,所以上天发怒。他们认为,应当妥善安排孔子祭祀,才能使国家免除灾难。
孔子虽生在鲁国,但祖籍宋国。宋是殷人的后代,孔子也自认是殷人后裔。所以汉成帝末年,由国家认定,孔子为商汤的后裔,封孔子后裔孔吉为“绍嘉侯”,不久,进爵为绍嘉公。此后,孔子的后裔或封公,或封侯。
孔子,作为商朝帝族的后裔,享受到较高规格的家族祭祀。汉平帝时,又追封孔子为“襃成宣尼公”。独尊儒术的国家对孔子的祭祀一步步重视起来。
然而这些封号仅仅提高了祭祀孔子的规格,孔子还是仅仅作为家族之神,享受孔氏后裔的祭祀。
三、东汉将孔子与社稷同级
为了安排孔子的祭祀地位,两汉之际,儒者们伪造、也是创造了很多“纬书”,都说是孔子为解释儒经所作的书。其中与本题关系密切的内容是:一,孔子是颜母感受五位上帝之中的黑帝之精而生,因而是黑帝之子;二,孔子作《春秋》《孝经》,是为汉朝“制法”。并说《春秋》完成之后,天降血书于鲁国端门,子贡去看,血书先化为鸟,又化为白书,上写“演孔图”:
中有作图制法之状。孔子仰推天命,俯察时变,却观未来,预解无穷。知汉当继大乱之后,故作拨乱之法以授之。(《春秋公羊传·卷二八》)
也就是说,孔子删定六经,作《春秋》,都是为汉朝而制订的行为规范,属于“法施于民”的圣人,所以应该由国家进行祭祀。
公羊家解释的《春秋》,即所谓“公羊《春秋》”,是董仲舒的“专业”学问,也是汉代儒者最为重视的学问。《三国演义》上说关云长夜观《春秋》,就是因为《春秋》是汉代官方最为重视的学问。因此,《春秋公羊传》的说法,也是汉代儒者普遍信仰和流行的说法。
东汉时期,就有好几位皇帝,或亲自、或派人到曲阜用太牢祭祀孔子。汉明帝时期,又开始在学校里行“养老”和“大射”礼。这是古老的礼仪,大体内容是,皇帝到学校里去,称“视学”。把有关的老年人请到学校,举行一定的礼仪表示尊重。同时伴有祭祀学校“先圣”“先师”的活动。汉明帝举行养老礼,就祭祀先圣周公和先师孔子。
这样,孔子逐渐成为国家公祭的对象,不过仅作为“先师”,限于学校。
汉灵帝建宁二年,儒者史晨作鲁地长官,用国家的经费,依社稷神的规格,祭祀孔子。并为此向朝廷报告,说孔子是“乾坤所挺,西狩获麟,为汉制作”,“诚朝廷圣恩所宜特加”。朝廷上,太尉、宰相等一致附言,认为孔子是“汁光之精”,“主为汉制”,其功劳“与乾比崇”(均见:曲阜孔庙存《史晨碑》)。
乾,就是天。“与乾比崇”,也就是和天一样崇高。皇帝批准了史晨的建议。从此以后,孔子就作为“法施于民”的圣人,享受国家祭祀,其级别,和社稷神等同。
纬书的荒诞得到后世一致公认,但孔子作为国家公神的地位不仅从未改变,而且不断提高。其中颜母感受黑帝之精降生孔子的故事,元明以后,还被画成连环画,刻于孔庙,至今犹存。
四、魏晋南北朝祭孔礼仪的发展
三国魏代正始二年,皇帝曹芳学习《论语》通过了考核,派专管祭祀的官员“太常”,到太学以太牢行释奠礼,祭祀孔子,以颜回配享。
从此以后,直到晋代,皇帝或者皇太子,每学习一部儒经通过考核,往往要到太学里行释奠礼。有时候不到太学,就把皇宫里的中堂当作太学。曹芳行释奠礼是派遣太常进行,晋代则由皇帝或太子亲自实行。
晋武帝泰始三年,下诏太学里和曲阜孔庙一样,每年四季,都要用“三牲”祭祀孔子。从此以后,在国家学校里祭祀孔子,成为制度。
南北朝时期,学校里释奠礼仪进一步完备。北齐规定,不仅新立的学校要行释奠礼,每年春秋两个仲月,都要行释奠礼。成为后世春秋两次释奠的开始。
北京孔庙的祭孔大典,行释祭礼。
(图片来源:baidu.com)
北齐学校还规定,每月初一,从太学到地方学校,校长都要率领教师和学生,“拜孔揖颜”,即向孔子行跪拜礼,向颜回行作揖礼。这是后来儒学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小祭孔子的开端。
五、孔庙走出曲阜,遍布全国
北魏文帝迁都洛阳,就在京城为孔子单独建庙,由国家祭祀。数十年后,南朝萧梁政权也在京城建立孔庙。此后的朝代,多有仿效。
唐朝时,李世民下令,全国每个县都要建立孔庙。每年和社稷神一起,春秋两次,先是由地方学官致祭,后来升格,由地方主官致祭。京城的孔庙,一般由太子致祭,后来改由宰相等主祭,皇帝有时也亲自行礼。
唐玄宗时,又为孔庙建立“从祀”制度,即陪同享受祭祀的制度。先是选择注释儒经有功的儒者,共22人,其中有郑玄、王弼等人。后来确定为“配享”“先哲”“先贤”“先儒”四等。
配享由颜回充任,坐于孔子旁边;先哲,指《论语·先进篇》中随从孔子在陈、蔡等国蒙难的十位学生;先贤,指孔子所有的七十二弟子。其实七十二是个约数。各朝考定结果不同,大体在七十多位。先儒,指孔子直接弟子之后于儒学有贡献的儒者。直到清朝末年,康有为主张改革儒教,章太炎还讽刺他是想死后到孔庙去享受一个冷猪头。
宋代继承了这个制度。由于开始尊崇孟子,连带尊崇曾参、子思,所以宋代的配享有四位:即颜回、曾参、子思、孟子,直到如今。王安石曾经和颜回、孟子一起配享孔庙,是汉代以来获此殊荣的唯一儒者。
宋理宗时,指责王安石“不畏天变”,被逐出孔庙。朱熹先是作为“先儒”,后来升为“先贤”,后来又升为“先哲”。由于朱熹升格,神位不对称,遂将孔子弟子有若也升为先哲,使十哲成为十二哲。这样的制度,一直保持到清朝末年。如今北京的孔庙里,先哲就是十二位。
六、孔子神界地位的演变
唐代开始,确定三个等级的国家祭祀制度。其中天帝和皇家祖宗为头等“大祀”;孔子和社稷等为“中祀”。和孔子一起列为中祀的,还有古代帝王以及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名山大川等等。至于人们关心较多的风伯、雨师之类,则仅仅列为小祀。
孔子的封号,唐代是文宣王。宋代,有人建议封孔子为“帝”,未获通过。
古代孔庙有画像或塑像。明朝嘉靖年间,遵照程颐、朱熹等认为神灵没有形象的意见,取消了孔庙中的塑像。但各地执行情况不一。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庙中的神像。
明代初年,朱元璋先是依照历代传统,对城隍神、山川之神都加了封号。后来认为不妥,又取消了城隍神的王侯封号,但保留了孔子的王号。嘉靖年间,取消孔子的王号,只称“至圣先师”。
孔子的王号虽被取消,那是因为尊崇神灵,认为神灵不应该用人间官员的爵号。对孔子祭祀的规格,则不断提高。主要是祭器的数量不断加多,祭品更加丰盛。
清朝末年,孔子提升为“大祀”。京城孔庙的瓦,也改为黄色。这是尊崇孔子的最高点。
鲁迅说,孔子的地位是历代统治者捧起来的,一直捧到吓人的高度,就是指这种情况而言。
七、对孔子神格的尊崇
明代建立国子监。朱元璋任命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并告诫说,国子监祭酒,其职务“首在祭祀”。朱元璋还说,假如由我亲自向孔子行礼,对于“敬神之道”,就是“亵渎而华饰”,被祭的神也不会安宁。(见《明太祖文集·国子祭酒诰》)这是因为,在许多君主看来,孔子虽然尊贵,但职务上,是臣,依照礼制,君主不应该礼拜臣子。
不过朱元璋的观念,在祭祀孔子问题上,属于较为陈旧的观念。第一个向孔子下跪的,是后周武帝。到清朝,第一个向孔子行三跪九叩礼的,是康熙。康熙做出了榜样,其子孙们也都纷纷仿效。乾隆做皇帝,其《文庙碑文》道:
天生烝民,若有恒性,人道立焉。亶生聪明神圣,作之君,作之师,以厚其生,以正其徳。纲常之所以不坠,伦类之所以相维相保于天地间者,斯焉是頼。
古圣皇继天立极,君师之道兼隆,夐乎尚矣。继是以来,虽代有君,而克尽其为君之道者盖寡。若夫同天地,亘今古,继往圣,开来世,特立为师之道于宇宙间者,则惟我先师孔子一人。
也就是说,在乾隆看来,天降生了民众,给他们树立了君主和导师。皇帝是上天为民众树立的君主;孔子,就是上天为民众树立的导师,因此,是和自己一样的天命的圣人。
乾隆的说法,不是他个人的意见,而是汉代以来,中国古代社会的共识。
八、康有为变法和孔庙被废
清朝末年,康有为变法。他认为中国贫弱的原因之一,就是宗教不如西方。西方到处是教堂,人人可进教堂礼拜上帝。中国的上帝祭坛只有一座,而且只有天子可以祭天。至于孔庙,每县也只有一座,而且只有读书人才能进庙礼拜,不许普通民众、尤其是不许妇女进庙祭祀。这是孔子之道不能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
为了使孔子之道深入人心,他建议,仿照西方的模式,多建孔庙。其措施是:
并今乡落淫祠,悉改为孔子庙,其各善堂、会馆,俱令独祀孔子。庶以化导愚民,扶圣教而塞异端。
国家祭天时,不再以皇家祖宗配享,而由孔子配天,享受祭祀。孔子在传统祭祀活动中地位进一步提高。
康有为不仅主张人人可以祭孔,还主张人人可以祭天。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上天所生,为什么不能祭天?然而,康有为政治上的变法失败了,他在宗教方面的改革几乎没有付诸讨论就夭折了。
九、孔子又还原为人
1902年,和康有为一起变法、一起主张宗教改革的梁启超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说儒教不是宗教,孔子也不是神。与他三年前在湖南时务学堂的报告,来了个180度的转变。康有为为此召见他,严厉批评,但也无济于事。
(图片来源:wanxian.com)
此后,首先是蔡元培加以响应;后来是陈独秀,认为儒教是教化之教,非宗教之教。中国学术界,几乎未经讨论,就接受了这个判断。只有康有为,和他的弟子们此时成立了一个“孔教会”,延续着儒教的香火。如今的香港“孔教学院”,就是孔教会的后身。
现实中,则因为辛亥革命后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新的政权不祭天,所以天坛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开辟成公园,直到今天,成为民众的游览场所。新的政权也不祭孔,孔庙由于无人管理,有的被改作学校,有的也改做他用。孔子也不再被作为国家祭祀的文神,而被还原为一位古代重要的思想家,直到今天。
把孔子还原为世俗的思想家,是正确的,也是无神论思想的重大胜利。然而如果因此否认孔子在历史上曾经是国家祭祀的重要公神,则是对历史的无知,或对历史事实的有意掩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欢迎个人转发
媒体转载授权请联系
kpsbsh2017@163.com
征稿启示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稿件内容以反伪破迷为核心思想,科学普及、科学文化、科技哲学、科学与公众、世俗人文主义、科技伦理等领域均可涉及,旨在将科学探索结果无偏见地告知公众,避免公众上当受骗。
稿件一经采用,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
kpsbsh2017@163.com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
爱我请给我“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