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被禁播的民谣(一首民歌的遭遇)
介绍被禁播的民谣(一首民歌的遭遇)不知道为什么,就在全网讨论“义务教育数学教材插图事件”的背景下,有人发文指责“小学课外读物惊现小黄文”。02这篇小说就是汪曾祺的《受戒》。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发表在1980年的《北京文学》第10期。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朦胧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小说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乐。截图
导语:一篇小说里的一首民歌,被网友指责为“小黄文”,还被指责“有性暗示”,不少网友看到这首民歌,表示惊叹。这是怎么回事?
截图
01
有一篇小说,里面有一首民歌。民歌是这样的:“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子翘翘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里有点跳跳的”。
这篇小说就是汪曾祺的《受戒》。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发表在1980年的《北京文学》第10期。
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朦胧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小说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乐。
截图
02
不知道为什么,就在全网讨论“义务教育数学教材插图事件”的背景下,有人发文指责“小学课外读物惊现小黄文”。
所谓“小学课外读物”其实就是指作家、北大教授曹文轩编的课外读物《大语文》丛书。
这部丛书里,收集了一些中外优秀作家的作品,其中就有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而被指责为“小黄文”的内容就是一首民歌。
发文的网友的账号显示,该网友是是媒体人。该网友称,文章(就是小说《受戒》)本身没啥问题,问题是“把它选入小学课外读物的人”。
截图
03
可以肯定的是,大凡读过这篇《受戒》小说的人,尤其是知道这篇小说里的这首民歌由来的人,会波澜不惊,因为那就是小说里的一首民歌而已,用不着大惊小怪。
可能吧,只能说可能,不知情的人看到这首民歌被网友圈起来加以强调,再扣上“小黄文”标签,就会关注,就会发出疑问:怎么会这样?
比如,有人就说了,那首诗里含有“奶子”,就是含有女性器官,整首诗不就含有“性暗示”吗?
于是,就连官媒都注意到了,都关注并报道了。有的用文字加图片报道,有的用短视频报道,引来不少网友关注和议论。
截图
04
有媒体报道,苏州一小学家长翻开女儿无意中看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瞬间吓懵,将曹文轩主编的书全部都扔了。
出版社建议把文章读了以后再再判断。对此,网友纷纷表示不买账,表示不该如此选择篇目。
有网友留言说,为什么要扔掉啊,拿着书和购书小票起诉主编和出版社社啊,这对孩子的影响多大啊。
还有网友说,太可怕了,从细微处来荼毒孩子,慢慢改变他们的认知。好像有人在预谋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似的……
截图
05
我建议网友读读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然后结合小说中的那首民歌,感受一下小说的主题。
再读读讨论那首民歌由来的文学评论《汪曾祺为什么要“改”沈从文整理的一首民歌?——沈从文、汪曾祺与一首民歌及其他》。这篇评论的作者是作家余斌。
余斌在这篇评论里,详细梳理了那首民歌的由来,讨论了那首民歌最初是通过采风收集到的。
后来,沈从文在早年创作《乡间的夏(镇筸土话)》诗歌是,把那首民歌化入其诗歌里,而镇筸[gān]就是湖南凤凰县。
截图
结语:从多少网友的争议看,焦点不在《受戒》,也不在那首民歌,而在于大作家主编的儿童课外读物里,收入了《受戒》。
用一句话说,就是“为啥在儿童读物里选入《受戒》”。这个问题还是让《大语文》编者和出版社解释吧。
就网友讨论的客观效果看,不少网友指责曹文轩,有网友甚至表达了对曹文轩的不满。看来,大作家曹文轩要背锅了。
这件事引出的思考点应该是,选编儿童课外读物,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儿童不宜”?如果选编工作再细致一些,恐怕网友才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