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唐诗三百首详解三十八(唐诗三百首赏析)

唐诗三百首详解三十八(唐诗三百首赏析)这首诗揭露了富家纨绔子弟糟蹋庄稼的罪行。【鉴赏】侵晓春游向野庭。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

唐诗三百首详解三十八(唐诗三百首赏析)(1)

【公子行】

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

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

骄骢踏烂麦青青。

【鉴赏】

这首诗揭露了富家纨绔子弟糟蹋庄稼的罪行。

首句“锦衣红夺彩霞明”,从服装上极写“公子”

的奢侈腐败。一个“夺”字,写出了其“锦衣”的华丽,显示了这些寄生虫光华其外,败絮其中的特征。

次句“侵晓春游向野庭”,描写“公子”的行动。

“侵晓”言其动身之早 ,“春游”揭示了促使其行动 的动机和目的。为“春游”而不惜“侵晓”出城,足见其奢华无聊、游手好闲的劣根性,写出了其灵魂的空虚乏力。

三、四句“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平青青”,写出了“公子”们的浅薄无知和新犯罪恶一桩。两句互成因果关系,是说正因为他们“不识”农民的辛苦,所以才敢于践踏农民的成果 。“骄”字明为写马,暗 则是写来人的骄横跋扈,胆大妄为;而“青青”的重迭复用,则深寓了诗人对农民血汗被践踏殆尽的惋惜、愤恨之情。

“公子”敢于肆无忌惮地糟蹋庄稼,其主要原因并不在“公子”近乎愚顽幼稚的“不识农夫辛苦力”,而在于他们依仗其家族的权势地位及封建专制制度的庇护,所以才敢于无法无天,横行世上。诗人对其鞭鞑痛斥,表达了体恤百姓的仁厚之心,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唐诗三百首详解三十八(唐诗三百首赏析)(2)

【书 事】

黄滔

望岁心空切,

耕夫尽把弓。

千家数人在,

一税十年空。

没阵风沙黑,

烧城水陆红。

飞章奏西蜀,

明诏与殊功。

【鉴赏】

这首诗的题旨可能与唐末西蜀的军阀混战有关。

西蜀是唐末军阀争夺异常激烈的地方。据载,光启元年(887)当时的利州刺史王建攻入阆州 ,驱逐刺史 杨茂实;接着联合顾彦朗攻打西川节度使陈敬瑄。文德元年(888),唐王朝又以不顺服朝命为借口,派韦昭度领兵征讨陈敬瑄和田令孜,野心勃勃的王建乘机参与其事,扩大势力。他们围困成都达三年之久,弄得“成都城中乏食 ,弃儿满路”,“饿殍狼藉”。大 顺二年(891)陈敬瑄投降 ,王建夺得成都,唐王朝 只好承认他为检校司徒 、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书 事》所谴责的,可能涉及这一史实。

这首诗的显著艺术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显示出强烈的讽刺意味。诗的前六句主要写——农民的愿望是热切地盼望丰收,但统治者却强迫他们弃农桑而“尽把弓”;频繁的战争使得人口锐减,千户之中仅有几个人勉强地生存着,而且他们还要负担沉重的赋税。那年月的赋税高得惊人,一年的赋税往往就能刮去十年的收成。残酷的战争连年不断,直打得风沙四起,日月无光,军阀们屠城放火,烈焰飞腾,映得河水和陆地一片血红——这样的描摹,入木三分地表现出了统治者之间的混战给城乡人民所带来的严重灾难,揭示出其反人民的不义性。而诗的最后两句则又从人民的对立面着笔,写这些战争的发动者不仅不为自己的罪行感到耻辱,相反,他们还要厚颜无耻地往朝廷飞送奏章,谎奏西蜀的“战绩”,骗取皇帝的“明诏”,受到“殊功”的奖赏。这样,一方面是生产凋零,生灵涂炭,一方面则是邀功受赏,这是多么鲜明强烈的对比!正是从这种对比中,我们才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诗人对那建立在血泊之上的“殊功”的否定和讥刺之情。同时,也可以从对比中感受到皇帝的昏庸腐朽,赏惩不明。

这首诗在语言技巧方面也颇具特色。诗歌语言精炼质朴,对仗工整。三、四两句主要在数词对仗上显示出诗人的才思之妙,而五、六句则在动词、名词的对仗上显示出其调词遣语的非凡艺术功底。

唐诗三百首详解三十八(唐诗三百首赏析)(3)

【吊万人冢】

张虫宾

兵罢淮边客路通,

乱鸦来去噪寒空。

可怜白骨攒孤冢,

尽为将军觅战功。

【鉴赏】

唐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纷纷激化。广大河淮地区遂成为新旧军阀朱温、时溥、杨行密等进行割据混战的战场。这些军阀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曾以杀人邀取战功,飞黄腾达;在割据混战中又以屠戮生灵来建立武功 。以满足各自不可告人的权力欲。《吊万 人冢》就是战乱后诗人客游河淮地区时根据所见所感而剪取的一幅社会缩影,控诉了统治者为一己私利而压迫人民的血腥罪恶。

这首诗以景托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颇具艺术感染力。首句“兵罢淮边客路通”,落笔便写出诗人客游河淮地区的时间是在“兵罢”之后;“客路通”三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于战乱暂时结束的欣喜之情。

次句“乱鸦来去噪寒空”,承上而来,在刚刚振起的欢悦情感上兜头泼来一贫冷水——一路之上,人烟灭迹,黑鸦聒噪,从而使诗歌画面陡然涂上了一层恐怖荒凉的色调 。“ 乱”字写出了黑乌鸦遮天蔽日之多;乌鸦以食腐肉为生,万人冢上空乌鸦的狂欢乱舞,愈显出战乱中死人之众 ,使天空弥漫着一片凄寒之气,给人思绪上增添了悲切感 。第三句“ 可怜白骨攒孤冢”,是以情驭景的妙笔,它以特写式的镜头拍下了“千里无鸡鸣,白骨蔽平原”的现实场景,一个“孤”字蕴含了对枉死者离乡背井 、惨死他乡的无限同情, 令人容易从枉死者联想到战争给幸存者所造成的家庭悲剧和心灵创伤。句首冠之以“可怜”二字,为诗情向高潮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强烈同情心。末句“尽为将军觅战功”是全诗的高潮。可以说 ,前三句所展示的都主要是事物的现象及结果, 而这最后一笔才是探究问题之本质的所在 。“尽为” 写出了造成生灵涂炭原因的独一性 ,“觅战功”则点 破了朱温之流发动战争的目的性和自私性。这是全诗中关键的飞跃,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和认识高度。但这一感情的飞跃,却正是踏着前三句景物描写而达成了水到渠成的升华;没有前三句景的铺陈,第四句的宕出就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首诗在思想上与曹松《己亥岁》中“一将功成万骨枯”及杜荀鹤《再经胡城县》中“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由于它选材典型,构思别具一格,所以,历来为读者所喜爱。

唐诗三百首详解三十八(唐诗三百首赏析)(4)

【富贵曲】

郑遨

美人梳洗时,

满头间珠翠。

岂知两片云,

戴却数乡税。

【鉴赏】

此诗语言清浅,讽旨颇深。诗人仅仅抓住富室女子首饰之华美珍贵这样一个典型事物进行渲染,深刻地揭露出贵戚显宦、地主富室生活的奢靡浮华。

不仅如此,含蓄也当是此诗的一个艺术特色。诗写一个富家女子的两片云髻就花费了“数乡”农民所缴纳的赋税,这就说明,她们所挥霍的并非他物,而是广大农民的血汗钱,从而以诗的语言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会赋税的剥削本质,对农民的苦难寄寓了深刻的同情。

唐诗三百首详解三十八(唐诗三百首赏析)(5)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鉴赏】

《贫女》是晚唐诗作中较有影响的一首,诗人借贫女悲惨处境和心灵苦痛的自白,对当时社会重富轻贫、重势轻才的不合理现象表示了强烈的愤怒 。 诗中,作者对贫女充满了深厚的同情,但却未著一怜悯之词 ,而是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贫女形象的塑造上, 让读者的心灵在同贫女那栩栩如生的形象的撞击中产生炽热的火花。诗人对贫女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采用刻写心灵的手法来实现的。

首联“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落 笔便通过揭示贫女和富女生活差别之悬殊来刻写贫女内心的痛楚 。“蓬门”既说明贫女出身之贫贱,又显 示了她现在居住条件的贫困简陋 ;“绮罗香”写出了 富女服饰的豪华;用“未识”二字联缀贫富两极,愈显贫女生活之苦 。“拟托良媒”是贫女在个人婚姻大 事处理上的美好愿望 ,“益自伤”则写出了其内心愿 望与现实的剧烈矛盾和苦闷之情。

颈联“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是 说有谁欣赏贫女那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又有谁与贫女共爱俭朴的梳妆呢?也就是说当时只有卑俗的处世格调和奢侈的梳妆才会取悦于世人,而贫女的格调恰恰与流俗有悖 。“爱”与“怜”的次第运用,正写出 下贫女与世人在心灵格调和追求方面的巨大反差,从而更显示出贫女内心世界的纯洁美丽。

颔联“ 敢将十指夸针巧 , 不把双眉斗画长 ”,是从针指女红的绝技方面映衬贫女心灵的秀美 。“敢 将”二字表现出贫女在针指刺绣方面功夫的过硬,也暗示出其热爱劳动、不尚浮华的品格。一个“巧”字写出了贫女技巧的熟练,透露出其天资聪慧伶俐的信息 。“不把”含有不屑一顾的意味,这就进一步突出 了贫女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从勤劳聪明的侧面给贫女心灵的画面增添了明丽的色彩。

尾联“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做嫁衣裳”,写 出了贫女从“自伤”到“ 苦恨”的心灵跃动的高潮。 贫女出身“ 蓬门 ”,又无“良媒”议婚 ,加上“格 调”与众迥异 ,致使自己在爱情的追求上难有归落, 这是她久藏心间的苦痛。婚姻难议已属苦甚,更何况自己还要为俗气难耐的富女驱使,“年年压金线”,描图绣锦,“做嫁衣裳 ”?这样被驱遣、受奴役的屈辱地位是贫女所难以忍受,也是她心中最大的苦楚,从而益发显示出贫女追求自由、幸福的心灵之美。

此诗为秦韬玉屈居宦官田令孜门下做幕僚时所作,可能是诗人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自我写照,但由于其艺术概括力之非凡高绝,使读者很容易透过贫女的心曲而倾听到封建社会富有才华却被沉埋有识之士的不平之慨和哀怨之情 。特别是结尾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二句,更是富有概括力,历来为人传诵。

除了善于刻写心灵和富于概括力的艺术特色之外,这首诗在语言运用上也颇有独到之处。对仗工整而自然,语言清显而义蕴深邃,接近民间口语,朗朗上口。

唐诗三百首详解三十八(唐诗三百首赏析)(6)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

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

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

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

年年争发被春催。

【鉴赏】

曹松是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这首诗就是他连年滞留南海(郡治在今广东广州市)时的思归之作。

作者以激荡起伏的思绪作为全诗的结构线索,在广州的独特地理背景的衬托下 ,着力突出登高 、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回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

首联“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从 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 , 但却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 ”,以免归思泛滥,不易剪断。如此翻新的艺术手 法,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金圣叹称赞这两句“忽然快翻‘远望当归’旧语,成此崭新妙起”(《圣叹批唐诗》甲集),说得不错。

颔联“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诗 人巧妙地使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言外便有嗟叹客居过于僻远之意。李煜的“雁来音信无凭 ”(《清平乐》),是写见雁而不见信的失望; 而曹松连雁也见不到 ,就更谈不上期待家书了 ,因此对句用“ 谁道有书来 ”的反问,来表现他的无限沮丧。

颈联“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展 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凉景色 。 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这一联的描写使我们想起唐诗中的有关诗句:“ 三奏未终天便晓,何 人不起望乡愁 ”(武元衡《单于晓角》);“ 回潮动客思”(李益《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看来,在唐人 心目中 ,明月、晓角、残潮,都是牵动归乡的景色。 如果说 ,李白的《静夜思》写了一时间勾起的乡愁, 那么,曹松这一联的景色,则融进了作者连年羁留南海所产生的了永无终期的归思。

归思这样地折磨着作者,平常时日,还可以勉强克制,可是,当新春到来时,就按捺不住了。因为新春提醒他在异乡又滞留了一个年头 ,使他归思奔涌, 百感交集。“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复杂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句中以含苞欲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想象一下号称花城的广州,那沐浴在春风里的鲜花的海洋,我们不禁为作者如此生动、独到的比喻赞叹不已。这出人意表的比喻,生动贴切,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 。写到这里, 作者的南海归思在几经转折之后,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倾泻。

这首诗在艺术上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探索,它没有采用奇异的幻想形式,也没有采用借景抒情为主的笔法,而是集中笔墨来倾吐自己的心声,迂曲婉转地揭示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微妙的思想感情,呈现出情深意趣的艺术特色。

唐诗三百首详解三十八(唐诗三百首赏析)(7)

喜欢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