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管鲍之交提两个问题(从管鲍之交与)

管鲍之交提两个问题(从管鲍之交与)其实,仔细品味下二人的故事,与其说是赞美二人的知心之交和管仲的才能。倒不如说透过管仲的起落沉浮更是无声的赞美着鲍叔牙的知人识人,和不计前嫌的品质。“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来齐国内乱,管仲辅佐着公子纠,鲍叔牙拥立着公子小白,各各逃往国外。不久,齐国君去世,国不可一日无君呀,管仲拥立着公子纠和鲍叔牙拥立着公子小白都想着尽早赶回齐国,以为继承国君之位。管仲怕公子小白先到齐国,就于半路埋伏拦截公子小白及鲍叔牙,一箭射去,射中公子小白,但并未中要害,公子小白装死,其实,却以更快速度赶往了齐国。公子纠及管仲以为已经射死公子小白,于是就暂且行动的缓了些,结果等公子纠及管仲赶到齐国国都时公子小白早已坐上齐国国王宝座,称为齐桓公。公子纠不甘心,在魏国军队的支持下进攻齐国,结果被杀死,管仲也被俘虏。囚禁了起来。这时,知道管仲贤良而有才能的鲍叔牙,并不怪罪管仲,且还向公

读到管鲍之交。我就有个疑问,若是把鲍叔牙换成别的人,还会不会有管仲的后来的辅助齐桓公的大作为?比如,倏地我就想到了另外一个比较有名的典故“割席断交”。此时,不妨就从这两个典故慢聊开去呀。

A、管鲍之交:

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事迹历代传为美谈,美名其曰“管鲍之交”,是知己的典范形象。既是知己就不是光停留在表面上的交往,而是深入了解内心的交往。

管鲍之交提两个问题(从管鲍之交与)(1)

话说,管仲未得势时,也是一贫如洗呀,为了谋生也做过生意,是名副其实的商人出身。商人唯利,做生意就是想着要多盈利,这是实际的。这不,与好友鲍叔牙两人合伙做生意,管仲每次就总想多贪占些利润。鲍叔牙默默的看在心里,从来不说,也不怪管仲,因为他心里十分清楚管仲的心思,老母在高堂,吃穿用度,总是很大的花销,管仲的蝇头小利的形象也是情有可原。

就这些也罢,更甚的是有时管仲为鲍叔牙谋划些事情,不但起不到正作用,反而起了帮倒忙的作用。鲍叔牙也不怪罪管仲,因为他从心里面清楚管仲并不愚笨,有些事不全在管仲的智谋不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更多是客观环境及时运的问题。在那年代,做生意总是劳累的营生,商人排在不入眼的末流,管仲也想做官呀,尝试过多次去自荐应聘之类的,但是,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出去。这些鲍叔牙也都看在了心里,并没有一丝小觑管仲之意,他心里明白,这并不是管仲不成器,而是一些国君根本不识管仲之才。更糟的是,管仲参军作战还多次当逃兵,但鲍叔牙心里也明白这是管仲顾念老母,并不是管仲怯怕。

管鲍之交提两个问题(从管鲍之交与)(2)

后来齐国内乱,管仲辅佐着公子纠,鲍叔牙拥立着公子小白,各各逃往国外。不久,齐国君去世,国不可一日无君呀,管仲拥立着公子纠和鲍叔牙拥立着公子小白都想着尽早赶回齐国,以为继承国君之位。管仲怕公子小白先到齐国,就于半路埋伏拦截公子小白及鲍叔牙,一箭射去,射中公子小白,但并未中要害,公子小白装死,其实,却以更快速度赶往了齐国。

公子纠及管仲以为已经射死公子小白,于是就暂且行动的缓了些,结果等公子纠及管仲赶到齐国国都时公子小白早已坐上齐国国王宝座,称为齐桓公。公子纠不甘心,在魏国军队的支持下进攻齐国,结果被杀死,管仲也被俘虏。囚禁了起来。这时,知道管仲贤良而有才能的鲍叔牙,并不怪罪管仲,且还向公子小白举荐了管仲,管仲得以出狱,与公子小白一谈即合,拜为国相,公子小白直接其称为“仲父”。地位比鲍叔牙的还要高。鲍叔牙却甘心居于下位。后来管仲辅佐公子小白强大了齐国,使齐桓公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霸主。这就是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提两个问题(从管鲍之交与)(3)

知管仲表面的比比皆是,但能深刻知其管仲内心的,诚如管仲自己所言,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其实,仔细品味下二人的故事,与其说是赞美二人的知心之交和管仲的才能。倒不如说透过管仲的起落沉浮更是无声的赞美着鲍叔牙的知人识人,和不计前嫌的品质。

这话如何说?试想,若是鲍叔牙没有这样的知人识人和不计前嫌的品质,可能根本就没有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也就没有了管仲发挥才能使齐国强大的可能了。

比妨,换一种品质的人,“割席断交”也是被世人赞为的良好品质。

管鲍之交提两个问题(从管鲍之交与)(4)

B、割席断交: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大意是管宁与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见地上有块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又,俩人曾有一次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华丽的马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管鲍之交提两个问题(从管鲍之交与)(5)

试想试问,这里的管宁如果替代了上文的鲍叔牙,也就是管宁比之鲍叔牙,华歆比之管仲。还会有管仲升为齐国国相的可能嘛?貌似就不会了吧。管宁是不齿于做生意和贪小利的。

这是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问题。管宁地地道道的儒家价值观人生观。但管仲、鲍叔牙就不是了。是以,司马迁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大意是,世人所称谓的贤臣管仲,孔子是小看他的。

管鲍之交提两个问题(从管鲍之交与)(6)

孔子周游列国

《论语》原话,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

孔子指责管仲说,人器小,不节俭,不知礼。

管鲍之交提两个问题(从管鲍之交与)(7)

C、引申开来,浅论价值观、人生观的矛盾:

从孔子的评价来看,好在管仲这样的素有“华夏第一相”之美称的人没有生在孔圣人权倾天下的时候。否则,要是生在“独尊儒术”之后,可能就没有露脸的机会了。就像管宁拿起剪刀,咔嗤咔嗤几下把席子剪断了分席而坐,那么贪小便宜,见块金子就动心,见了坐轿子的就去观看,贪利贪小便宜,你不再是我的朋友。完了,管仲这样的才能之士估计就只能把才能用在了做生意,总是想着赚朋友的便宜上了。

然而,孔子评价管仲还有肯定的一面,《论语.宪问》上有,子路问孔子,齐桓公杀了公子纠,而管仲没有随公子纠一起赴死,是不是不仁?孔子说,齐桓公能九合诸侯,而不以兵车相加,这是管仲之力,这是仁,这是仁!

管鲍之交提两个问题(从管鲍之交与)(8)

这么看,孔子之谓礼与仁倒是矛盾着呢。管仲的器小、不节俭、不知礼却也达到了仁的结果。那管仲要是“知礼”、“器大”,还会是管仲?还会有贪鲍叔牙这位好朋友的小便宜嘛?他还会做生意嘛?还会有经济的头脑嘛?还会有衡山之谋、青茅之谋这样的货币战争策略嘛?还会有后来使齐国成为大国称霸诸侯嘛?齐国不强大,还能不以兵车而还能九合诸侯嘛?显然都不能,一脉相连的。

也难怪,老子有言,“夫礼者,乱之首,忠信之薄。”按我现在的理解是,礼是用来表明内心感情的外部文饰,用来体现内心感情的。我们一般行礼是为了尊敬别人,但老子之言的真正的礼是内在的诚于自己内心的,礼是他自身的需要。当是二元社会形态时,人的内在与外在是对立的。是以,失道而后也就没有德,没德就没有仁,没仁,义、礼就没有了。是以孔子说的总是很完美,可是悖于现实实际。所以,孔子既评价管仲是仁人,但同时又说他不知礼、不节俭、器小。这里“礼”与“仁”同时落在管仲身上,是矛盾的。有仁却没礼,难道仁与礼不一致?

管鲍之交提两个问题(从管鲍之交与)(9)

管宁与华歆割席断交,谓之,道不同不相与之为谋。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昔日好友成了死对头,不同道啊,辅佐不同的君主嘛。但是,二者没有割席断交,而且道不同,最后却相之为谋了。这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的出现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导致,根本上是世界观决定的。管仲是“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立”的价值观念,唯实,不拘小节。管宁就不是了,管宁是以小见大,不以小恶而为之。细思是不同的喔。

司马迁把管仲与晏婴合到一起作列传,也是有道理的,此二人,非儒非墨亦非道,但倾向于道家些,普遍也就把管仲所作《管子》列入道家部。也有把他归于法家,法家是源于道家。这么说就通顺的多了。

管鲍之交提两个问题(从管鲍之交与)(10)

D、管仲与孔子的思想渊源及共同点:

孔子在鲁国,鲁国一脉相延续于周公,周公旦封地在鲁;管仲在齐国,齐国一脉延续姜太公,姜太公封地在齐。周公被称为是儒学元圣,周公之礼。姜太公擅长于兵法,兵法多源道家奇正相生之理,阴谋阳谋,后来的兵圣孙武也是齐国人,这都有一脉相承性的。孔子与管仲实际上就是周公旦与姜太公两种思想的延续发展。

管鲍之交提两个问题(从管鲍之交与)(11)

孔子的学说是推行仁政,成了后来儒士子们的人生观及形成了儒士的仕途功名之路。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礼仪去求仓禀实。德配位,啥都来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礼仪功修成了,朝拜帝王家,高帽一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管仲的学说及价值观是,仓禀实知礼节,等。仓禀实这是客观物质条件,用轻重之法,用青茅、石壁、金龟换粮换银钱。

管鲍之交提两个问题(从管鲍之交与)(12)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得与政治权力相结合,这也就是,管仲没有被鲍叔牙举荐时,曾经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他的经济谋略,终究也没有使他富裕起来,相反还经常贪占鲍叔牙的小便宜。成了齐国相国后,了不得了,石壁谋、青茅谋、金龟换粮等这谋那谋的货币谋略运用的赚大了。孔子呢,周游列国推行自家的仁政学说,到处碰头撞壁,无人接纳,后来董仲舒把他捧起来了,尊为圣人,成了历代学子膜拜的偶像,了不得了,他的学说被官宦仕途的仕子官僚们运用的也赚大了。可见二者的学说思想发挥大作用都得结合或说攀附上政治权力。这是相同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