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老人养蜂400元一斤(湖南石门双目失明的)
72岁老人养蜂400元一斤(湖南石门双目失明的)山高路远,一年摸到头,地里产的玉米、土豆仍不够吃,日子过得很艰难。“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他抹去眼泪,开始用双手摸索的生活。凭着记忆,他跟着父母干农活,把家乡的样貌化为三维模型,牢牢地镌刻在心里,上山下地,成为一名地道的“农把式”。“云上人家,天画罗坪”,是外界对这个边陲乡村的赞誉 ,周后礼的家便在层层山峦之间,是观赏云端美景的绝佳之地。但命运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14岁的时候患上了角膜炎,家里太穷,没得到有效医治,18岁时还有许光感,23岁时完全分不清日夜了。”56岁的周后礼清楚地记得这些生命一步步坠入黑暗的时间节点。“太绝望了!”他说,23岁时,家里好不容易凑了点钱到城里的大医院去诊,结果被告知已经太迟。“当时连死的心都有,可心里还是不服气。”初中辍学时他的成绩很好,“没能多读点书”也成为一生的遗憾。
10月11日,石门县罗坪乡重庆峪村的周后礼起了个大早,久违的秋日暖阳照进他的木屋。他摸索着准备工具,开始一年一度的取蜜工作。一年酝酿,这是他的丰收季。
与小小的蜜蜂朝夕相伴12个春秋,双目失明的他,练就听音辨蜂的绝技,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养蜂高人”。也是靠着小小的蜜蜂,他年收入达5万元左右,早早地奔进小康生活。
周后礼正在用特殊的工具取蜜
14岁,他因病致盲:“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
“云上人家,天画罗坪”,是外界对这个边陲乡村的赞誉 ,周后礼的家便在层层山峦之间,是观赏云端美景的绝佳之地。
但命运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14岁的时候患上了角膜炎,家里太穷,没得到有效医治,18岁时还有许光感,23岁时完全分不清日夜了。”56岁的周后礼清楚地记得这些生命一步步坠入黑暗的时间节点。
“太绝望了!”他说,23岁时,家里好不容易凑了点钱到城里的大医院去诊,结果被告知已经太迟。“当时连死的心都有,可心里还是不服气。”初中辍学时他的成绩很好,“没能多读点书”也成为一生的遗憾。
“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他抹去眼泪,开始用双手摸索的生活。凭着记忆,他跟着父母干农活,把家乡的样貌化为三维模型,牢牢地镌刻在心里,上山下地,成为一名地道的“农把式”。
山高路远,一年摸到头,地里产的玉米、土豆仍不够吃,日子过得很艰难。
周后礼记得,最困难的时候:“地里的土豆还没开花,就刨回来充饥 ,吃下去,满嘴发麻舌头发涩。”
除了穷,还有无边无际的孤独。因为失明,周后礼没有成家。孤身一人的他,买来一只收音机,通过听新闻学知识,与他聊天,发现他熟知时政,颇有见识。“国家象我这样的群体有1700多万,我不想成为这个社会的负担。”
听得出,他心里的那股“不想成为别人负担”的执念。可身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谋生何其难!
44岁,他外出打拼:“想过有尊严的生活!”
2008年,家中的老父老母相继离去,周后礼从此孑然一身。“想着出门闯闯,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在好心人帮助下,周后礼到常德市参加了盲人按摩培训班,并成功就业。
那一年,他44岁。是他第一次走出大山。
44岁时,周后礼第一次走出家乡的大山。
进城后的现实让周后礼措手不及。因常年从事体力劳动,日日与黄土锄把为伴,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老茧。粗糙的双手,加之不成熟的技法,使得周后礼无法适应行业要求。
“总座冷板凳”的他只好打道回府。可周后礼心里明白,要在高山上靠种地搞生产,再努力也很难有起色。因为在外出之前,为了改善生活,他已经尝试了很多办法,“吃尽了苦头”。
先是上山烧炭卖。这是一份既要体力又要技术的活,正常人做起来都很艰难。可他靠着双手在地上摸索,硬是“摸”到了钱。“整个冬季都是在山里,就地取材,先砍再烧。” 一干就是整整7个冬。因为烧炭技术好,村里的周月清还专程进山拜他为师。这也是周后礼第一次体会到“被需要”的滋味。
“有危险,有几次树倒下时压到身上,还有几次失足掉下几丈高的山崖。”刀口谋生,年岁渐长,他觉得不是长久之计,又寻思着搞养殖。
“问了10个人,没一个觉得行。说我眼睛看不见,怎么放,怎么收?但我还是要试试。”他把家搬到离家更高的山上,用烧炭挣的钱买来11只羊,几年下来,最多时羊群繁殖到80多只。
“他不知道吃了多少苦,一年四季住到山上。每隔一段时间才回趟家背粮食。”采访时,有邻居插话。
“能挣到钱了,可是长年一个人呆着,没有人来问寒问暖,太孤独了!”这是周后礼第二次说起“孤独”。他说:“我想过有尊严的生活!”
56岁,他养蜂致富:“这样的日子我很满足!”
不想重操旧业的周后礼琢磨一阵,觉得搞土蜂养殖相对轻松,值得一试。下定决定,他说干就干,刚开始养得少,只有一两桶,慢慢地,周后礼对养蜂流程熟悉后,不断扩大规模。
周后礼木屋前的蜂桶。
他心灵手巧,连蜂桶都可以自制。“我的蜂桶是圆柱形木桶,纯手工打造,经久耐用,蜂群住在里面冬暖夏凉。”采访时,邻居还讲述了他徒手爬到门前几丈高的树上收蜜蜂的“惊心动魄”一幕。“我都靠听,它们发出什么声音,我就知道它们是要分桶了,还是被打扰了。”周后礼说。
蜂群采得四季高山上的各种野生蜜源,为了保障蜂蜜品质,他坚持一年只取一次蜜,所产的蜜糖如同高山崖蜜一般,色泽深邃,味道醇厚。就这样,他养蜂的招牌很快打响,以致于每年取蜜之前,蜂蜜已经被定购一空。
2014年,脱贫攻坚春风吹进大山。因残疾单身,周后礼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经精准识别,鉴于周后礼养蜂收入可观, 将他退出档外,纳为五保户。说起这件事,周后礼十分高兴:“我不是贫困户,证明我没给国家拖后腿,这对于我这个单身瞎子来说是不小的成功。”
2016年,石门县红十字会医院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了解到周后礼的情况后,给他送来产业帮扶资金,还每年按桶数给予相应补贴。周后礼听后信心大振,隔天就拿出了自己作的50多个蜂桶,经他耐心培育,当年蜂群被分桶后的总数达到40多桶,累计产糖400余斤,创收近5万元。后面每年,他都保持着40桶左右的数量,遇到气候差的年景,也不低于20桶。
12年时光匆匆飞逝,周后礼成为十里八乡有口皆碑的“养蜂高人”。
除了养蜂,周后礼平时最大的爱好是听戏。每次乡里的幸福屋场搭台唱戏,他都要赶去听。日复一日,他凭着一根芒杖在山里生活,已经出入自如。
进入他的家中,看到冰箱电视齐全,摆设干净整洁有序。“现在国家的政策好,总有人来看望我,我不孤独了,钱包也鼓了,这样的日子,我觉得很满足!”聊天时,他这一番话,道尽了56载沧桑人生的心路历程!
记者手记:
有尊严的活着
在周后礼的身上,透着某种力量。
一是坚韧。一个原本可以治疗的眼疾,却因贫致盲。但他身上有股子不认命的劲令人感佩,他拒绝同情,拒绝施舍,靠着勤劳的双手,不等不靠,硬是“摸”到了门道。二是悲情。采访中,他多次说起从前无人能懂的孤独,“除了要活着,还要有尊严地活着”的诉求,是一个内心丰富的残疾人来自心底的呐喊。
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视障人数的数量高达1731万人,也就是说,每80个人中,大约就有一名失明人士。 一个盲人,如何有尊严地活着?周后礼给出了答案。
物质的丰富,精神的丰盈,才是幸福生活的本义。现在的周后礼,身上有两个标签,“养蜂高人”和“戏迷”,这两个标签相铺相成,构成他的日常生活底色。从14岁的失明少年,到56岁的天命男子,这样的生活得来不易,恭喜他,终于实现了“有尊严的活着”。
作者:姜美蓉 范颢桓 陈硕 唐生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