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叛逆期的男孩该怎么沟通(与男孩有效沟通-)
14岁叛逆期的男孩该怎么沟通(与男孩有效沟通-)类似的问话,与其说是沟通,不如说是问讯,是典型的“保姆式”某中学老师对班上的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提出的问题是:“你放学回家,家长问的第一句话是什么?”80%左右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作业多不多”和“在学校吃得怎么样”。在这些家长看来,我这就是和孩子沟通了啊,我很注意和孩子的沟通啊,为什么孩子和我还是没什么话好说呢?鼓励男孩有讲究疏导不是强迫,顺着男孩来和内向男孩说话时应注意的问题
七、掌握逆反期的沟通技巧(1)
人多的地方,多夸奖男孩
表扬也要讲究点艺术
再大的错误,也不能当众批评
批评要有度,不能过多指责男孩
鼓励男孩有讲究
疏导不是强迫,顺着男孩来
和内向男孩说话时应注意的问题
某中学老师对班上的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提出的问题是:“你放学回家,家长问的第一句话是什么?”80%左右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作业多不多”和“在学校吃得怎么样”。在这些家长看来,我这就是和孩子沟通了啊,我很注意和孩子的沟通啊,为什么孩子和我还是没什么话好说呢?
类似的问话,与其说是沟通,不如说是问讯,是典型的“保姆式”
问话。而真正的沟通,是有技巧的。儿子已经长到了十几岁,脾气、性格基本成型,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在青春期这个人生关键的当口,儿子表现出的不听话、傲慢、易激动、固执等情绪,当父母的,要能够采取正确的对策来处理,并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恢复融洽。这个正确的对策,就是沟通的技巧。
沟通一般包括语言的沟通、非语言的沟通和情感的沟通。语言的沟通是最常用也最直接的沟通;非语言的沟通包括眼神、肌体语言等;情感的沟通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共鸣,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一个天然纽带就是血脉亲情。成功的沟通就是把这几种沟通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总的来说,在与孩子沟通时,首先要尊重孩子,给孩子以充分的话语权;其次,要调动孩子的兴趣,以平和的心态、新颖的方式来调动起孩子沟通的兴趣;三是要掌握孩子的心理,学会以孩子的方式、从孩子的角度来告诉孩子自己的观点,以亲切平等的态度去与孩子交流。
人多的地方,多夸奖男孩
每个人都喜欢被肯定,肯定的评价可以激发人的潜力,提升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激励的有效措施,夸奖、关注加上肯定,会让儿子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是有回报的。他会在受到激励后,更乐于努力。
不过要知道,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分辨能力很强,夸张与虚假的夸奖千万要避免。夸张的夸奖会让儿子觉得很无趣。
春水的儿子渺渺,从小的时候开始,就习惯于一个人专注地做游戏,只要有时间,他就一边把象棋子之类的东西排成队列,一边嘴里发出奇怪的声音,手舞足蹈,自得其乐,一玩能玩很长时间。如果中途叫他吃饭、洗澡,他还会再三叮嘱春水,不能动他的队列,他在指挥一场大型战役呢。渺渺长到十三四岁之后,依然表现得对别人很少关注,虽然不玩队列了,但还是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渺渺外婆不久前摔了一跤,踝骨骨折住院,出院时医嘱要卧床休息三个月。渺渺十分关切,叮嘱妈妈说,外婆真的很痛苦,除了疼,一个人躺床上很寂寞,要给外婆多准备点杂志什么的,免得外婆孤单、着急。
听了渺渺的话,春水很感动。她还以为儿子是那个封闭、不关心别人的小男孩呢。意外加上惊喜,她大声夸奖,语气夸张:“我儿子已经懂得设身处地为外婆着想了,真不错!”
渺渺有点不好意思,但是更多的,却是不高兴。因为渺渺觉得自己是大人了,早就会关心家里人,关心同学了。可是妈妈竟然一点不留意,还那么大惊小怪。妈妈真是一点也不了解自己!
春水夸奖儿子是对的,但是语气夸张,反而让儿子感觉到母亲不了解自己。儿子大了,与儿子说话的语气,也应该随之深沉起来。否则,夸奖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肯定和夸奖,在某种意义上属于近义词。肯定的作用是巨大的。
用肯定化腐朽为神奇的例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比比皆是。当代教育学从理论上也证实了欣赏教育的作用。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这句话,是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在课堂上对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说的。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小罗尔斯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当他又从窗台上跳下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在全班同学面前,诚恳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
在小罗尔斯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说过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让他振奋过一次。其余都是否定的评价。小罗尔斯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在此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标准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要知道这个奇迹并不是偶然,校长可以制造奇迹,我们做父母的,也可以。
夸奖,在人多的时候,效果会更好。当然,也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很多人夸奖儿子。以前我儿子的自觉性比较有限,但是我一有机会就会告诉别人,我有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儿子,自觉性特别好,学习几乎不要父母操心,生活习惯也非常好。朋友们听了都很羡慕,当他们遇到我儿子的时候,纷纷夸奖他,他们还会认真地向他取经,说要自己的孩子向他学习,这让儿子很高兴。
现在他独自坐在书房里的时间越来越长,自觉性真的好了很多。
我们做父母的,有多少人陷在自己的情绪里,没有关注儿子身上的优点?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在人多的时候夸奖儿子?太多的妈妈向别人抱怨自己的儿子不懂事,太多的爸爸对自己儿子的优点漠然无睹。从内心里认可儿子,多发现儿子的优点,多从正面引导,儿子的形象一定会丰富起来。即使在儿子痛苦、犟脾气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了解了青春期男孩的心理特点,那么我们儿子的形象,也就不再是那么别扭了吧。
人多的时候,理直气壮地夸奖我们的儿子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只要坚持这么做,我们一定不会失望。
表扬也要讲究点艺术
那天带儿子回乡下老家,儿子穿上了那双他最喜欢的运动鞋。这双运动鞋,是我在他15岁生日时买给他的,花了将近一千元,他很珍惜。
在大堂哥家,见到一个瘦瘦高高的男孩子,他是大堂哥的儿子二牛,在县城里的高中上高二,每个月回来一次,因为家里条件差,苦了孩子,每次从县城回家,舍不得坐车,都是走回来的。我的眼光,惊诧地停留在了二牛的双脚上,他竟然赤着双脚,脚上沾着一层浮灰。而边儿上,儿子的新款运动鞋,显得特别刺目。坐了一会儿,儿子主动拉着男孩出去玩了。
正说着话,儿子忽然跑了过来,手里拎着一双布鞋:“老爸,我想要哥哥的这双鞋。”儿子说,他想拿他自己的运动鞋换哥哥的布鞋。
这个孩子,是不是吃错药了,那可是他最喜欢的一双运动鞋,拿来换一双布鞋?
回家的路上,我问儿子,为什么执意要和二牛换鞋?儿子歪着头,想了想,告诉我,二牛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却连买一双球鞋的钱都没有,所以,我就借口跟他换鞋,将我的运动鞋送给他,我要是直接送给他,他会多难为情啊。原来是这样。我骤然发现,儿子已经长大了。如此善良,又如此会照顾别人的情绪,有这样的儿子,我十分欣慰。我没有直接表扬他,而是赞许地拍拍儿子的肩膀。我知道,此刻,我这样拍拍他的肩膀,就是对他行为的肯定,是一种无言的赞许。这时候,无声的赞许,也是一种表扬的艺术。
表扬是一门艺术,恰当有效的表扬有利于儿子的健康成长。怎样才能使表扬更有效呢?希望下面的观点能给你带来些启发和参考。
1.要有发现儿子良好品行的慧眼,表扬要及时。对于儿子良好的行为和品格,父母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事情的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表扬不及时,儿子会弄不清楚受到表扬的原因,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深刻的印象,效果就不会好。记得有一次,我儿子学习表现很好,在班级获得了勤奋刻苦奖。告诉我之后,因为忙,我忽略了对他的表扬,让他十分郁闷。那天他甚至用发脾气来引起我的注意,表达他的不满。因此,关注儿子是和激励儿子密不可分的。
如果你工作很忙,如果你心思完全没有在儿子身上,你很难发现儿子的闪光点,你的表扬也很难做到及时。对于工作忙和教育孩子这一对矛盾,我的看法是,工作是没有穷尽的,昨天和今天差不了多少,而儿子只有一个,而且今天的儿子和明天的儿子就会不一样。所以,儿子一定比工作更重要。至少,我们也应该兼顾。为了儿子忽略了工作是可以理解的,而为了工作,忽略了儿子,这损失是无可弥补的。
2.适当避免抽象概括的表扬,表扬要具体。表扬得越具体,儿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儿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我们说“你自己把书收拾得这么整齐,我真高兴”,要比“你今天表现得不错”的效果好很多。平常一些泛泛的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儿子的自信心,但儿子如果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反而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3.表扬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见过程。有时候,儿子也有“好心”
办“坏事”的情况。例如,我小时候有次主动去帮助母亲放鸭子,但是放丢了几只鸭子,被父母亲一顿痛打。如果当时父母能够表扬我主动去放鸭的“好心”,再帮我分析造成丢鸭子这样“坏事”的原因,并告诉我如何改进,我就不至于已经人到中年,还记得那次吃力不讨好的经历。我们对儿子也一样,只要儿子的行为是主动做好事,无论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损失,都要一分为二,该表扬的,还是要表扬,该提醒的,也一定要及时提醒,这样才有助于儿子的提高。
4.表扬要适时。发现了孩子的点滴进步或闪光点,我们要趁热打铁,及时表扬、鼓励。不要等到孩子的进取心冷却了,上进心消失殆尽了,再表扬、鼓励,那就一点儿用处没有了。记得有一次,儿子放学回家后,看到我们没回家,就自己到厨房里,帮我们把饭煮上了,并烧好了一瓶开水。我们下班回家后,也没在意这件事,所以,也就没有及时给予孩子表扬。很长时间后,有一天儿子忽然悠悠地说,反正我在家里做事不做事都一样。原来他对自己主动做家务而没有获得表扬,一直耿耿于怀。
5.表扬要持续。孩子身上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的进步也有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只有积聚了一定的量变才会发生质变。所以,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家长也要不停地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持续地给予表扬、肯定和鼓励,因为持续的表扬,换来的将是孩子持续的成长。
6.表扬要真诚。表扬孩子应持真诚的态度,使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劳动、他的优点、他的进步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也是尊重、赏识的,愿意欣赏他的一点一滴的进步,这样,才可以激励孩子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而虚伪的“表扬”,只会让孩子感到你在敷衍他。
7.掌握好表扬与良好品行的顺序,要事后表扬,而不是事先许诺。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儿子的主动性,促使其把良好行为转变为良好的习惯。
8.即使对于孩子简单的善行,也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良好的习惯和惊天动地的成绩就是由简单行为累积而成的。教育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有助于培养儿子良好的习惯,增强儿子的自信心,父母就要慷慨地给予表扬。
9.表扬要有深度,语气要深沉。青春期的男孩,无论是认知能力,还是行为能力,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父母一定要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提高表扬的标准,鼓励儿子去做一些较为复杂、有挑战性的事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再大的错误,也不能当众批评
一天夜里,妻子推醒丈夫,声音颤抖地说:“今天派出所找过我,咱家的小三跟几个同学在假期里偷过几家商店。”“真的?”丈夫大吃一惊。“他们说,已找过小三和他的同学,他们也承认了。”
“啊!”丈夫怒火中烧,真想立刻冲到小三的房间,狠狠揍他一顿。
但理智让丈夫没这样做。小三刚12岁,还是个孩子,是初犯,如能通过批评教育及时正确引导,比打一顿的效果会更好。于是,丈夫嘱咐妻子:第一,在他哥哥面前只字不提,以防兄弟间发生口角时揭他的短儿,刺伤他的自尊心;第二,此事由你先对小三谈,我暂时回避,日后找机会再跟他谈;第三,对小三的批评重在正面引导,体贴他,温暖他,切勿用冷言恶语刺激他,更不能打骂。
3天后的一个中午,这位爸爸提前下班,小三也第一个放学回家。
爸爸把刚买到的一份《法制报》递给他,上面登有一段关于“少年犯”
的文章。等他看罢,爸爸趁热打铁,从一条小虫毁了一条大船谈起,谈到盗窃者的心理,今天偷1元,明天想偷10元,日后就会犯更大的错误……小三听得很认真,不断点头,但这次,爸爸并未提及他的事。
10天后,派出所将小三盗窃挥霍掉的东西折款245元,责令退赔。从妻子那里得知,小三为此很着急,因为他清楚去年家里已经欠下一笔债,目前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他怎能不着急呢?这位父亲认为跟小三直接面谈的时候到了。晚上,他单独和孩子直截了当地提起此事,先讲了如何做人、遵纪守法的道理,最后说:“尽管咱家很困难,但这245元,就是借,也要替你赔上。但有两条你必须记住:一是要吸取教训,从此坚决洗手不干;二是必须抓紧学习,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小三听后,发自内心地哭了:“爸爸,您放心,我再也不干坏事了。”
此后,小三真的变了,到了学期末,还拿回一张奖状。
这是一个真实的教子故事。这位父亲,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孩子和家庭共同面对临危机,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将孩子拉了回来。
还有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一个星期天,邻居的儿子邀请他的同学来家里聚会,他们玩得正开心,男孩的妈妈回来了,看到家里乱七八糟,便火冒三丈,当着同学的面儿把他臭骂了一顿。儿子觉得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同学们也感觉下不了台。这孩子一气之下就到奶奶家去住,每天都从奶奶家直接上学,母子俩僵了两个星期,最后还是妈妈主动承认错误,化解了矛盾,孩子才肯回家。
两件事情,处理方式不同,结果也完全不同。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实际情况正如洛克所述,孩子如若被父母当众揭短,甚至被揭开心灵上的“伤疤”,那么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甚至会产生以丑为美的变态心理。
八、掌握逆反期的沟通技巧(2)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越大自尊心就越强。父母当众批评孩子容易使孩子自尊心受到损伤。父母经常当着外人批评孩子,有可能使孩子产生敌对心理。孩子犯了错误,当然应该受到批评,甚至惩罚,但是,父母要注意批评的场合,最好是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善意的批评,并指出改进的措施。这样的批评,一般来说孩子是愿意接受的。
只要是人,就免不了犯错误。儿子因为处于青春期,青涩,缺乏经验,自制力弱,抵抗诱惑的能力差,就更容易犯错误。无论看儿子有多别扭,也无论儿子犯了多大的错误,如果有他人在场,我们做父母的,都要先冷处理,等有机会和儿子单独相处的时候,再进行交流。
如果父母不给儿子面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会伤了儿子自尊心的。
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面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站在孩子的立场尊重孩子,会有益于孩子产生和形成一种自重、自爱、自尊,并要求受到别人尊重的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既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所以他们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生活中就会自信心高,责任感强,有进取精神。
批评要有度,不能过多指责男孩
青春期的男孩,意识和行为之间有很大的冲突。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却会在具体场合中手足无措;他们了解社会的面儿很狭窄,但是他们会自以为全面;他们向往自由,却不能摆脱依赖。与青春期男孩的沟通中,批评的技巧,是最值得玩味,也是最不容易掌握的。一不留意,批评就变成了指责。
现在主流的家庭教育理念,是欣赏教育,不太看重批评,典型的说法是:“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而我的观点是,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表扬与批评,二者无所谓孰重孰轻,要针对不同的情形、不同性格的孩子区别使用。教育可以有欣赏,但是没有人可以不犯错误,面对犯了错误的孩子,仍然一味地表扬,这是为难父母,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纵容,显然是不可行的。
批评是一种艺术,更是让孩子学会有原则、有是非观的有效途径。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曾经说过:批评像一只鸽子,放出去就不能回来。因此,批评不能随意,只能在确定孩子犯了错的情况下,才能谨慎使用。那么,如何确定孩子是否犯错了呢?是不是孩子一不遂自己的愿望了,就是孩子犯了错了?这里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发现孩子的错,二是判断错误的客观标准。
首先,我们要关注孩子本身。由于应试教育,让很多家长过于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它。事实上,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只有在亲密的交流中才能暴露出来。
丹阳的儿子初中毕业,考上了省重点高中,她很高兴,带着16岁的孩子去欧洲旅游。在意大利一个教堂前的广场,成群的鸽子引得游人蹲下来逗弄喂食,儿子要丹阳给他拍下喂鸽子的照片,而这时,丹阳恰好在拍教堂门,所以,没有及时给儿子拍照。儿子突然大声指责她:“你为什么不替我拍照片?你对别人都好,就是对我不好!”
丹阳遭遇突如其来的指责,有点不知所措,解释说:“我没有对你不好……”
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脾气很大地跑了,丹阳尾随过去,他仍然不消气,并且随口诅咒起丹阳来:“我希望你早点完蛋!你完蛋,我高兴!”
丹阳的神经在那一刹那终于崩溃了。她万万没有料到,她最心爱的儿子,一个个头儿已经超过了她的大孩子,会因为那么小的事情,这样恶毒地诅咒她。
痛心的丹阳,内心的愤怒爆发了,她生气地大骂儿子,说到伤心处,声泪俱下。其他游客见状,纷纷劝和这对母子。丹阳的怒气被压抑了,但心里有了疙瘩,对儿子不再照顾入微,而儿子,也变得沉默寡言。这样一次母子间的对抗,并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倒是母子之间的距离拉开了。
丹阳平时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中学的学习任务也确实很重,几乎占据了孩子醒着的所有时间。如果不是旅行的亲密接触,丹阳不会知道孩子如此任性,不会知道孩子如此口无遮拦,而丹阳粗暴的批评,反过来也使孩子受伤。
其次,我们要谨慎判断孩子的错误,避免因为代沟而造成的误解。有时候未必是孩子的错,而是做家长的顽固观念导致了是非判断标准的错位。对于上面丹阳和儿子之间的例子,丹阳的儿子只顾自己,不顾及母亲的感受,对于如何评判孩子的行为来说,还属于可以理解的范畴,如果丹阳这时候受不了孩子的冒犯而失态,那这做母亲的气量就显得太小。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未必知道其言语的轻重。但是,这孩子是在明知道他说出来的话会伤害母亲的情况下,依然出言伤人,这就不能不说是个错误了。
把握辨明孩子错误的标准,是比较困难的。父母也是普通人,正因为父母是普通人,所以就难免受到主观评价和自身感受的影响。因此,得从主观认识和过错两个方面来判断孩子的言行。孩子要能认识到言行有危害性,而且是故意让这危害性变为现实,符合了这样的条件,就基本上可以认为孩子的言行有了错误。
话说回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孩子?做父母的,对待犯错的孩子,态度要稳重、诚恳,切忌大惊小怪。父母淡定,孩子清醒。
犯错的过程,对于孩子而言,是成长的过程。帮助孩子分析原因,给予适当的批评,是对孩子成长的扶持,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孩子犯了错,如果不给予否定性的评价,孩子往往就不能在实践中辨明是非。因此,批评是必要的。批评孩子,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是对孩子的爱护,是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教给孩子的一种途径,完全不用担心这会破坏亲子关系。
批评儿子,要切中肯綮,不能使用极端的言辞。殊不知,恶语伤人六月寒呀。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头熊在与同伴的搏斗中受了重伤,它来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
守林人看它可怜,决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为熊擦去血迹、包扎好伤口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供熊享用,这一切令熊无比感动。
临睡时,由于只有一张床,守林人便邀请熊与他共眠。就在熊进入被窝时,它身上那难闻的气味钻进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从来没闻过这么难闻的味道,你简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虫!”
熊没有任何语言,当然也无法入眠,勉强地挨到天亮后向守林人致谢上路。
多日后一次偶然相遇时,守林人问熊:“你那次伤得好重,现在伤口愈合了吗?”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伤痛我已经忘记,心灵上的伤口却永远难以痊愈!”
熊尚且如此,孩子也一样,千万不可以对儿子恶语相向。否则,儿子会忽略我们对他的好,只记得曾经被我们的恶语所伤。
鼓励男孩有讲究
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杰克家有一只非常聪明的牧羊犬。一天,牧羊犬叼回一只小狼,杰克很高兴,就奖给它一只鸡腿。第二天,牧羊犬又叼回一只小狼,杰克高兴极了,觉得牧羊犬真了不起,又奖给它一只鸡腿。奇怪的是,杰克发现家里竟然少了一只羊。他很纳闷,牧羊犬这么厉害,谁还偷羊呢?第三天,杰克来到牧场。他吃惊地看到,牧羊犬根本不管羊群,直奔狼窝而去,杰克简直被气晕了,当晚,他就把牧羊犬赶出了家门。
在这个故事里,牧羊犬其实是无辜的:他的主要工作是看守羊群,而主人却对它的捕狼行为大加鼓励,它哪有心思看守羊群?所以,盲目的鼓励,有时不但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使事情走向另一面。鼓励孩子也是一样。另外还有一种误区,那就是吝啬鼓励,对孩子的进步视而不见,这也同样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失去进步的推动力。
一位聪明的老师,是这样鼓励他的学生的。那是放假前的最后一次班会,主题是“评奖”。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评奖班会既不是根据成绩评,也不是由老师来做评判,而是同学们相互寻找优点,进行互评。并且,老师说了,全班31个人,每个人都会得到一张奖状,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来给晓浪评个什么奖呢?”老师首先提问。这个叫晓浪的同学,成绩差,平时的表现也不好,自从上学以来,就从来都没有获得过奖状,一直被视为“后进生”。
老师话音未落,“刷刷刷”,一下子举起了二十多只手:“他很幽默”,“他计算机很好”,“他很勤劳”……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罗列了晓浪同学的若干个优点。
同学们给他评出了一个特别的奖项:幽默大师奖。老师当场填写了奖状。从老师的手中接过奖状时,晓浪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是他上学以来获得的第一张奖状。
最后,31名学生,人人捧得了一张奖状:看到地上有一张纸片都会弯腰捡起来的,获得了洁净小天使奖;一个人能将老师的讲桌搬起来的,获得了大力士奖;总是笑容满面的,获得了最具人气奖;看到老鼠也会尖叫,却在公交车上提醒有小偷的,获得了最勇敢奖……我的小外甥,也是这个班的成员之一,他获得了最有协作精神奖。说实话,我这个小外甥,不怎么爱学习,特淘气,调皮捣蛋,什么事情都喜欢掺和一下,让大人很伤脑筋。我对妹妹、妹夫说,他获得这个奖,说明在班集体里,他有协作精神,有团结意识,这不正是很大的一个优点吗?
其实,只要用心寻找,你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很多的闪光点。而只有发现了孩子身上的优点和特点,你才有可能恰如其分地给予表扬,给予鼓励。
找一找吧,哪怕儿子身上只有一个优点,那也是值得肯定、值得褒奖、值得宣扬的。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儿子,学习情况,人际关系,体育竞技等很多方面都对其构成压力,他们抗压能力还不完善,他们与父母的关系紧张,所以,能否在孩子身上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是父母有无慧眼的表现。陶行知先生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说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九、掌握逆反期的沟通技巧(3)第一颗糖,奖励孩子的守信;第二颗糖,奖励孩子对他人的尊重;第三颗糖,奖励孩子愿打抱不平的正义感;第四颗糖,奖励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许,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即使犯错的孩子,你也可以用鼓励的方式,而非批评的方式来使他认识错误,面对错误,并改正错误。
哲学家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响鼓不用重锤,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学学陶行知先生,在儿子的行为中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用儿子能接受的方式对他进行鼓励和引导。如果你都无法从自己的孩子身上发现亮点,那么,你又怎么可能予以他最需要的鼓励和动力呢?请记住,在孩子面前,永远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永远不要吝啬你的鼓励。
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我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又自爱,那就既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更不要吝啬你的鼓励了。
疏导不是强迫,顺着男孩来
“别惹我,烦着呢!”这是许多青春期男孩子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由于对身体变化的不适应,加上功课的压力、初恋的迷惘、未来的抉择、友谊的变换、挫折的磨难等,甚至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让他们感到无尽烦恼。烦恼中的男孩子,渴望着心理救助和情感支持。
然而,很多父母不重视,或者压根不懂得对孩子进行青春期的疏导。比如,有的家长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闻不问,只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对孩子的心理需求不闻不问,甚至不屑一顾。他们总把孩子当孩子看待,将其牢牢握在手中,孩子就会产生叛逆感、陌生感、疏远感、孤独感,难免误入歧途。有的家长对孩子青春期的到来不知所措——孩子青春期出现顶撞、叛逆、早恋、网瘾等现象时,父母便粗暴地指责、打骂孩子,也正因为如此,有很多孩子最终选择与父母“对着干”,甚至干脆离家出走,最终酿成悲剧。——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平等、认同、鼓励,父母的过分呵护、包办代替、一味指责、横加干涉都会招来孩子的反叛。
对青春期男孩进行疏导,父母必须有颗宽容的心。孩子遇到了问题,父母要正确面对,善意地帮助他解决问题,不要唠叨没完,更不要算总账;态度应真诚和蔼,不要怒气冲天,大声吼叫,不要指责、埋怨、训斥,更不能咒骂,讲一些过头话。
曾经有一个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没想到他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睛,从此沉醉于花街柳巷,放浪形骸。
20年后的一个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
他忽然醒悟了,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请求师父原谅。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不愿再收他为弟子,说:“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桌子上开花。”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方丈踏进佛堂时,看到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
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连忙下山寻找弟子,却为时已晚,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荒唐的生活,而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
我们绝对不能像故事里的方丈那样,在弟子犯错有心悔改的时候,不给弟子以机会。无论儿子做过什么,父母都要用开阔的胸襟包容自己的儿子。浪子回头金不换。
不强迫孩子,要在自身寻找根源。儿子的很多问题,根源在于父母。
在一次填表时,一个中学生在父亲的职业一栏填上了三个字:“打麻将!”原来,他的父亲下岗后,几次找工作受挫,变得心灰意懒,于是,整天沉湎于麻将桌,对儿子的学习不管不问。无人管教的儿子,也学会了逃学,经常泡网吧,更可怕的是,他还学会了撒谎。有几次,因为在外聚众滋事,差点被公安机关处理。后来,老师发现了这个男孩的问题,多次找他谈心,帮助他,鼓励他,使他认识到自己身上的毛病。“打麻将”,这三个字,是这个男孩无声的呐喊,也是对这名不负责任的父亲敲响的警钟。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曾报道过一则案例,在昆明市的一所学校,11个男生将一个女生拉到校外河边殴打,又将该女生推进河里,当女生爬上岸后仍继续殴打,时间长达10多分钟,手段之残忍,行为之恶劣令人发指。事件的起因仅仅是由于该女生性格比较外向,让这些男生看不惯。
据报道,这11个学生中有的是单亲家庭,平时缺乏父爱或母爱,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有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孩子随爷爷、奶奶居住,爷爷、奶奶又管不了,失去了有效的家庭管教;有的虽然父母双全,但由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长很少能够和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有的沉迷于网吧,受网络暴力游戏毒害很深,虽经反复教育却不能自拔。
由此可见,这些问题学生的产生,家庭教育缺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儿子就是父母的镜子。寻求根源,找找原因,不要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找出原因之后,也好对症下药,对于青春期的儿子,说理永远比强压有效。
另外,父母还要言传身教,因势利导。
家庭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家长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应表现出仁爱、大度、公道、进取、文明、乐观、吃苦耐劳等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特别是父亲,是男孩子的榜样,更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父母要多抽一点时间和孩子谈心,进行思想交流;交谈时间一般选在孩子高兴的时候、睡觉前、全家旅游、走亲访友时;交谈时家长不能高高在上,应在平等的基础上,用讨论、协商、征求意见的口气;谈话的话题不要老是围绕学习、分数、成绩等,可以用故事、见闻、掌故、新闻等为引导,启发孩子自由地发表主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情感状况,因势利导,帮助孩子疏导心理问题,正确地处理好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和不健康情绪。
和内向男孩说话时应注意的问题
他是个初中生,从小就不怎么活泼,父母当时也没在意,以为长大了就好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没有丝毫改变,反而有越来越严重的态势。在学校里,老师反映他比较胆小内向,上课从不发言,也很少和别的同学在一起,经常独来独往。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个孩子从小父母离异,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内心深处有种自卑感,对生活很迷茫,平时和母亲又很少交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养成了孤僻性格。问他为什么不和其他同学说话时,他回答:“不喜欢和别人交流,我喜欢自己一个人安静,不想和外界接触。”
不主动和外界接触,被动的情况下,可能也只是应付一下;不想和别人接触,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没有迫切改变自己的愿望。这是典型的内向型性格。
人的性格,有外向和内向之分。性格内向的男孩子,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文静和腼腆的外表下,他们的内心渴望被了解,渴望与人沟通。但是,在青春期阶段,由于内向型男孩的内心比较敏感和脆弱,害怕自己的行为不慎引起别人的误解或耻笑,他们总是小心翼翼,经常会莫名其妙地脸红,说话也结结巴巴,表达不流畅。有些男孩因为内向,不善于直接表达,他们也希望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可遇到了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往往就会用情绪代替表达。比如,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上学,实际上他很可能在学校受到了老师的冷遇或者同学的嘲笑。假如父母对他不愿上学的心理稍作分析,而不是大声训斥,苦口婆心地告诉他,考试和学习是多么重要,这样或许对解决问题更有帮助。相反,孩子的行为会越来越极端。
艾森克个性问卷将典型的内向性格描述为: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保守,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除非特别亲密的人)。倾向于做事有计划,瞻前顾后,不凭一时冲动。日常生活有规律,严谨。遵循伦理观念。做事可靠。很少进攻行为,多少有些悲观。焦虑、紧张、易怒还有抑郁。
明白了内向型男孩的这些性格特点,与内向型男孩交流时,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有策略地进行沟通。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性格特征。作为父母,首先自己要接受、认可孩子的这种性格,并且告诉孩子,内向性格没什么不好,无论是内向型的人还是外向型的人,都有其性格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同时,父母还应该明白,内向的人不是无话可说,很多时候,他只是不善于,或者不愿意表达罢了。
其次,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在和性格内向的孩子谈话时,要多给些鼓励,少打断他们的话题,即使这个话题是你不感兴趣的。要主动寻找那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以及他们的强项,使孩子的自信心增强。
第三,要鼓励孩子善于避开性格中的不足,发挥自己性格中的优势。内向的孩子,往往不善言谈与交际,常常处于一种孤独寂寞的状态之中。但是人的社会属性又使其希望被他人接纳、肯定、尊重、赞赏,渴望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因此,内向的孩子表面看上去很拘谨、很闭锁,其心理愿望却很开放。针对孩子的这个特点,我们要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大胆地与人交往,大胆地走向社会。
第四,在与内向型孩子交流时,要给予他们更多说话和表现的机会。多让他们开口,多让他们表现,多给他们鼓励的眼神、赞许的表情和热情的态度,而不要嫌孩子讲得慢,或表达不准确。和他们说话时,语速可以缓慢一些,让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好了再流畅地说出来。
第五,告诉孩子,自己尝试着走出内向,让自己开朗起来,活泼起来,有趣起来。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方法:比如不要对自己的表现有过高的要求,降低标准就会减少焦虑;经常主动与同学交往,先与一两个同学接触,循序渐进,慢慢扩大范围;树立信心,克服自卑,不要藐视自己,仰望别人,克服心理障碍;学会鼓励和表扬自己,在取得一些进步后奖励自己;做一个计划,将自己的具体行动记录下来,检查自己是否已经完成任务;遇到挫折不要灰心,要明白这是在锻炼自己,无论对方是什么反应都不要太介意。
第六,和内向的孩子谈话,切忌在无意之间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内向的孩子特别敏感,有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如果大大咧咧,不注意措辞,很容易伤到他们而不自知。在与内向孩子沟通中,要时刻留意他们细微的表情和情绪变化,对他们反感、敏感、不愿谈及的话题,要尽量避免,更不要不屑、挖苦、讽刺、打击。在和他们谈话交流时,父母还可以多一些非语言沟通,多给孩子诸如拍肩、拉手、抚摩的动作,使他们放松,体会到父母对他的关爱。还有一点,那就是父母自己的放松,父母越放松,孩子越没有负担,负担没了,压力也就没了,孩子就能够多一些表达,多一些沟通,多一些理解。
十、非语言沟通很重要(1)微笑,成功和失败都给男孩最温暖的支持
眼神,另一种爱的语言
爱抚,用男孩能够接受的方式
握手,给青春期的男孩成人感和成就感
沉默,给男孩自我反省的机会和空间
拍拍肩膀,小男子汉喜欢的方式
纸条、信件,纸上的关爱很入心
网络,跟上男孩时尚的步伐
作出榜样,身体力行是最深刻的教育
在与儿子的沟通中,我们还应该重视非语言沟通。何谓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是相对于语言沟通而言的,它是指通过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在沟通中,信息的内容部分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而非语言则作为提供解释内容的框架,来表达信息的相关部分。有人错误地认为,非语言沟通常是辅助性或支持性角色。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非语言沟通的主要形式有:目光接触,面部表情的变化,体态和肢体语言的运用,身体接触,空间距离的调整等。在与儿子的沟通中,非语言沟通往往承载着更多的功能和作用。换句话说,成功地与孩子进行非语言沟通,不但能达到沟通交流的功效,还能够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互相信赖的关系。
非语言沟通的特征是,无意识性、情境性、可信性和个性化。因为非语言沟通的方式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的行为、举止、动作、表情、态度等等,又很容易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特别是父亲的行为、举止、态度等,往往会被男孩有意或无意地模仿。
我们常常能够从孩子身上,找到父亲的影子,就是这个原因。基于此,我们更应该注重非语言沟通,给孩子以正确的信息和示范。
总之,非语言的沟通,是传递爱的主要方式。
微笑,成功和失败都给男孩最温暖的支持
每个人都会有失败,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虽然鲜花和掌声都献给了成功者,但是成功的背后总免不了失败。要让儿子懂得这个道理,做父母的,更应该明白。
去年中考,银强陪着儿子晨晨去做生物考察。所谓生物考察,就是在显微镜下看细胞的结构。如果考察不通过,晨晨就失去了考重点高中的机会。考察之前,晨晨很不自信,向授课老师电话询问了观看细胞的步骤和要点之后,他还不那么确定,要妈妈陪他去教室,找出显微镜看了好一会儿,总算有了点感觉。第二天晨晨就上了考场,很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在回家的路上,父子俩十分高兴,儿子突发奇想,对爸爸说,我们设计一个圈套,骗妈妈说我没通过,看妈妈什么反应好不好?
银强心想,妻子平时对儿子那么有信心,应该不会上儿子当的,就满口同意了。两个人装作垂头丧气的样子,一进家门,儿子就用沉痛的语气告诉妈妈:“我差一点,没有通过。”
妈妈傻了,她多么希望儿子能够上重点高中啊,这个不争气的孩子呀。她向丈夫确认了这个坏消息后,就责令儿子去跪着反省。儿子听话地单膝跪下,手里抱着个抱枕,把头埋在里面。妈妈还以为儿子在哭呢,万万没有想到儿子在偷笑!
罚儿子跪着,妈妈还是不解气,忍不住数落了起来,数落的无非都是儿子平时不听话不用心之类的话,说现在你总该接受教训,上了普高之后,你怎么努力也会与名校无缘等等。儿子实在忍不住了,大叫:“妈妈,我算是认识你了!平时激励我安慰我的都是假话,我只要考得不好,你就变了脸!我算是知道你了!!”
妈妈一时反应不过来,银强赶紧过来解围:“好了,好了。”他对着儿子假装呵斥:“骗了妈妈你还有理?”
然后他转过身告诉妻子真相,妻子一气之下,分别给了大小两男人一巴掌!
对照一下我们自己,银强的妻子的表现,是不是经常在我们身上出现?我们总是不现实地希望自己的儿子是常胜将军,在儿子失败的时候,完全不掩饰自己的失望。要知道,我们的失望表情,只会让儿子更加压抑和懊恼。
我的几个表兄弟家的儿子,已经相继长大成人,除了一个孩子考上了二本(普通本科),其余的孩子连上大学的资格都没有。这在大学录取率如此之高的今天,不能不算是失败。这几个孩子,有的在学修汽车,有的在做早点,有的在跟着建筑队做木工,还有的在学做生意。在儿子面前,我妻子却对这些孩子赞不绝口,赞扬他们懂事而且勤奋。每当他们来我家的时候,妻子对他们也是热情相迎,并鼓励儿子和他们接近。这些孩子暗地里有点害怕我,但是对于我妻子,他们可是敬爱有加。她的表情像春风般温暖,她的言语像阳光般和煦。是她,给了他们鼓励和信心,让他们感觉到,只要努力,就有希望。
这几个孩子工作很辛苦,我也相信,只要他们坚持下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会在自己的事业上走出一条通达的道路的。
对儿子取得的每一个细小的成功和成绩,我们都应该感觉到荣耀,和儿子一起欢笑;对儿子遭遇的每一次挫折和失败,我们都应当和他一起面对困难,做他最有力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把嘴角上扬,对儿子微笑。因为儿子是上天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不是吗?我们一定都还记得,稚嫩的儿子甜美梦想中的微笑吧?他为降生到我们家感觉到幸福,他曾带给我们欢声笑语,他让我们的生命得到了传承。那么,在儿子人生的关键时期,为什么我们不能给他支持?无论他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要为我们的儿子自豪和骄傲!
眼神,另一种爱的语言
男孩子表面大大咧咧,其实他们的内心埋藏着很多秘密;他们表面坚强,其实他们的内心很容易受伤。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放手,是基本原则。所以,我们看他的眼神,只能关切,不能过分关切;只能肯定,不能犹犹豫豫;只能赞赏,不能谴责并带有哀怨。
也许有的父母还在气恼儿子,觉得儿子完全不通情理。没错,儿子有儿子的判断和道理,我们自以为正确的标准,儿子经常不买账。
在和儿子闹别扭的时候,父母很难对儿子流露出爱的眼神。我认为,父母和儿子较劲,说明了父母的心智有待完善,心胸不够宽广。在双方矛盾激化的场合,以父母的阅历和年龄,应该在孩子之前冷静下来,把事态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事实上,我们做父母的,和儿子越是较劲,我们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就越不高大。让我们用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肯定的眼神,向儿子传递父母对他的鼓励、信任、赞赏和爱吧。
几年前我在报纸上看过一则消息,说是安徽马鞍山郊区的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妈妈,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并且把三个孩子全部培养成为留洋博士。记者在采访这位了不起的妈妈的时候,诧异地发现,这个妈妈外表一点也不坚强,相反还十分柔弱,饱经沧桑的脸上,满是真诚和善良。她寡言少语,只会微笑。儿女们告诉记者,他们的妈妈一直话不多。但是妈妈心胸十分宽广,不像别的农村人总狭隘地认为养儿防老,虽然她失去了丈夫,但是她却希望儿女们能飞多高,就飞多高。她很少责备他们,总是用欣赏的眼光注视他们。她信任的眼光是他们上进的动力,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给了他们最大的支持。在儿女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一想到妈妈肯定的眼神,就有了重新振作的勇气,激励他们去克服困难和挫折。
眼睛,我们通常称它为心灵的窗口,而眼神则是窗口的核心灵魂。着名戏曲表演大师盖叫天先生在他的《粉墨春秋》一书中,曾把眼神分为如下七类,即看、见、瞧、观、瞟、飘、眇,很到位,值得我们学习。在与孩子眼神交流中,我们应多看,多见,多瞧,多观,而不应用瞟、飘、眇这些带有负面信息的眼神,要多给孩子传递力量、温暖和关爱。一个坚定的眼神,能够给孩子以信心;一个鼓励的眼神,能够给孩子以力量;一个关切的眼神,能够给孩子以爱;一个微笑的眼神,能够给孩子以镇定。反过来,一个怨恨的眼神,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一个不满的眼神,给孩子的只能是恐惧;一个不屑的眼神,将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一个漠视的眼神,会将孩子推离你。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眼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你内心的情感与态度。按照“影响行为学”划分的标准,眼神可分为三种:眼神不足,眼神恰当和眼神过多。
眼神恰当就不用说了,就是合理的眼神运作配合合理的情景和对象。
眼神不足的意思很明显,你应该关注孩子的时候却没有关注他,你应该用眼神与他交流时却没有交流,这会给孩子造成你对他漠不关心的感觉。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我们应该平视孩子,关注他的行为,使他感觉到,他是你的焦点,你永远在注视他、关注他,这能给孩子以良好的心理支撑。
有时候,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们也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眼神过多。眼神过多,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应该看的你去看了,不应该瞧的你去瞧了,过度使用眼神代替语言等沟通方式。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令孩子反感,产生误会”,孩子会感到时时刻刻被你的目光所注视,如芒在背,感到毫无隐私,毫无秘密,这自然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反感厌恶。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我们提倡眼神的适度行为,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得到这样一个信息:你是重视和尊重他的,你是很在乎这件事的。另一方面可以在和谐的沟通氛围中,与孩子形成良性互动,形成亲密而不胶合的亲子关系。而经常与孩子进行眼神交流,你就会与孩子达成某种默契和互动,一个眼神,就可以向孩子表达你内心深处对他的情感和关注。
爱抚,用儿子能够接受的方式
很多妈妈很喜欢拥抱儿子,但是总有一天,儿子会对与妈妈的拥抱扭捏起来。这时候,如果妈妈不及时改变与儿子亲近的方式,就会适得其反,让儿子疏远自己。
远飞很瘦,妈妈总是以抱起他的方式掂量他的体重,当远飞上了高中,妈妈依然用这样的方式,让远飞感觉很尴尬。已经是高中生的远飞,个子长得飞快,妈妈也意识到了儿子的别扭和尴尬,因此,故意做了个抱不动儿子的假动作,然后叹息着说:“儿子,你真的长大了,妈妈已经抱不动你了。”远飞十分兴奋,当即上网改了自己的qq签名:
“我妈终于抱不动我了!”
可见,妈妈放弃拥抱,竟然是实现了远飞期待已久却没好意思对妈妈说出的愿望。这说明,孩子长大了,他已经有了明显的性别意识和成人意识,对于和母亲过于亲昵的动作,他已经有意无意地逃避或抵触,这很正常。然而,我们常常会误读孩子的这种行为,以为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不再需要予以他爱抚的动作了。事实上,父母和子女这种爱抚,与父母和子女的爱一样,可以延续一生,只是随着孩子长大成人,他们需要不同的爱抚方式罢了。
很多男孩在进入青春期之后,会对自己的发型特别关注。我们做父母的,也会发现,总有那么一段时间,儿子在镜子前端详自己头发的时间越来越长。有些男孩会因为理发师理的头发不合自己心意而气愤不已,有的男孩甚至睡觉的时候都害怕把发型弄乱了。对于这样的男孩,如果我们抚摩他的头发,他会十分反感。因此,对待青春期男孩,不是不需要爱抚,而是怎样爱抚。
王斌妈妈和石柱妈妈一样,以在菜场卖菜为生。和石柱不一样的是,王斌从小就习惯于帮妈妈卖菜,菜场的很多菜贩和主顾都认识他,他很小的时候就体验了妈妈的辛苦,回到家里,他会主动为妈妈分担家务。他体谅和心疼妈妈,认为妈妈用劳动养活自己,是很体面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像石柱那样以妈妈从事的工作为耻辱。王斌不仅懂事,而且十分上进,他18岁就考上了南京大学。可在他考上大学,甚至在读了研究生之后,回到乡里他还会去菜场给妈妈搭个手。王斌妈妈文化不高,却有个比较时尚的与儿子交流的方式——击掌。其实这方式也是小王斌教给妈妈的。如果生意好,王斌的妈妈会和儿子击掌庆贺;如果生意一般,他们会互相鼓励;如果生意清淡,王斌就会想办法让妈妈高兴,比如不要零花钱了,想办法减轻妈妈的负担。王斌妈妈就在卖菜中和儿子交流着,她经常向同行和顾客夸赞自己的儿子,儿子也非常喜欢和尊敬妈妈。
爱抚一般包括身体爱抚和心理爱抚,爱抚能够给孩子以安心、欣慰、勇气和幸福,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爱抚,就会出现爱抚饥饿症状,轻者表现为无精打采、迟到、逃学、缺勤、无理取闹、寂寞、抑郁等,重者会出现酒精依赖、自杀、伤人等不良后果。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说,都处于爱抚缺失状态。我们很少能够看到,一个青春期男孩,和他们的父母有着亲密的肌体接触,这与中国固有传统文化和观念不无关系,中国人往往羞于通过肌体接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特别是一对父子,他们更习惯遥相坐着,来进行沟通和表达,很多男孩在长大成人后,就再也没有和自己的父母有过拥抱,或其他肌体接触。
但这并不意味着,男孩子不需要爱抚,恰恰相反,给男孩以适当的爱抚,既是必需的,也是有益的。只是我们要考虑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自己孩子的特点,以他乐于接受的方式,给他以爱抚。研究发现,身体的接触是最有力量的爱语之一,你可以借助身体的接触把爱传递到孩子的心中。父母的拥抱,特别是父亲的拥抱,会给孩子传递一种力量和信念,给他一种心理上极大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会有益于亲子关系的确立。
事实上,爱抚并不仅限于拥抱与亲吻,它包括所有的身体接触,比如轻轻触摸孩子的背部、头发、手臂或肩膀。抚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包括:抚摸、拥抱、挠痒、亲吻、贴脸、拉手、握手、挽臂、搀扶、按摩、梳头、剪指甲、看护、轻轻地拍打、点头、示意、微笑、挥手、鼓掌、目送等等。
你的孩子喜欢怎样的爱抚方式?我想,总有一种方式,是适合你和孩子的,也总有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你和孩子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那为什么还要吝啬你对他的爱抚呢?当你自然地表达这种爱语时,孩子会感到心情舒畅,内心充满阳光和爱。他也愿意与你沟通,也更容易消除一些误解。除了语言爱抚之外,我想适时地拥抱一下孩子,你会传递给他一种信念,父母爱他是永不改变的,是无条件的。
这一小小的举动,会有神奇的功效,它会唤回孩子的良知和发挥爱的力量,使他努力改掉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努力做得更出色。
握手,给青春期的男孩成人感和成就感
卫宏是个腼腆的少年,上高中之后,化学成绩一直上不去,卫妈妈就和儿子商量,是不是找老师辅导一下?现在即使重点高中的学生,在课外请家教的都不在少数,这逐渐成为了一种风气。这种不良风气让孩子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但是,现有的高考制度比的就是分数,这让家长和孩子们难以选择。
卫宏开始不愿意,父母决定的事情,他不愿意轻易顺从,而且他自己更喜欢独立思考。后来经过卫宏爸爸的劝说,卫宏勉强答应去老师家试试。当他敲开老师家的门时,老师十分热情地向他伸出了手。
十一、非语言沟通很重要(2)这是卫宏第一次握手。卫宏一向敬畏老师,这第一次握手,还是和一个值得尊敬的老师握手,卫宏的成人感得到了提升,他立刻就喜欢上了老师。由此,他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有所增加。
当然,父母和孩子之间握手,应该是不多见的。我不想提倡一些让人感觉不自然的肢体沟通方式,自然的才是最好的。我不主张父母用孩子不能接受的方式表达爱,同样,我也不主张父母强迫自己用不自然的方式向儿子表达爱。
真诚是个好东西,它可能是这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之一。如果因为表达爱,而让父母与子女之间人为增加别扭,那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有天我儿子过来和他妈妈说话,刚好我也对他妈妈有话说,面对我们,妻子先对儿子说了声“不好意思”,就转向我,问清楚我有什么要说的之后,再转向一旁的儿子。儿子表情有点异样:“妈妈,我真的是大人了,你刚才对我说不好意思。”
妻子笑了:“傻儿子,你可不就是大人了嘛。在科学知识上你懂那么多了。妈妈都经常要向你请教呢。”
我认识一位老师,他在一次班会活动上,别出心裁地组织了一场握手游戏。他让孩子们站成一大圈,然后开始游戏:“请与你左右的同学握握手。”这难不倒谁,因为彼此都很熟悉。在站圈的时候,也没什么要求,大都是男孩子在一起,女孩子在一起,或者是好朋友在一起,所以大家握起手来很自然。有的调皮男生为了显示友好,故意用力握着,直到对方叫疼为止。这位老师又进行了一次跑位游戏,玩了一阵后,原来站成一圈的同学位置都发生了变化。于是他发出了新的游戏指令:“现在大家看看你身边的人是否发生了变化?请你再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不过,这次在握手的时候还要向对方说一句赞美的话,记住:赞美的话不能重复。”按理说,有了第一次握手的经验,同学们不应该紧张的,可是事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刚才的跑位,周围的同学变了,不再是同性,不再是自己的好朋友,虽然是同班同学,也有了6年的友谊,但是彼此之间好像没有握手的印象,这突然的打交道,不免让人有点害羞。最重要的是,还要说一句赞美的话,面对着自己的同学,说一句赞美的话,感觉真的有点难为情,很多同学一时无所适从。大家像是第一次见面一样,实行着握手礼,有的只是象征性地勾勾手,有的握住了很快就放下,有的半天不知道该赞美对方什么,同学们犹豫、羞涩……气氛有点尴尬,尽管如此,同学们的热情还是很高。
于是,他又发出了最后一次口令“智解千千结”。
“各小组站成一圈,拉起手,记住自己的左右手的同学,然后松开手在圈内自由走动,当我喊停时,同学们站在原地,脚不动,重新拉起左右手。这样,大家会惊奇地发现你们的手互相交错,成了一个结。你们要做的是,大家不松开彼此握住的手,还原成原来站立的样子。”真的能解吗?同学们是半信半疑。充满悬念的游戏吸引着学生,活动开始了,拉手、走动、成结、解结……各组同学兴趣十足,有的解得巧妙,有的解得笨拙,还有的怎么也解不了,嬉笑声、埋怨声、辩解声此起彼伏。“智解千千结”使小组的同学感受了和谐默契的重要。
握手游戏结束了,回到班上,这位老师以最后解结的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让大家议议刚才在游戏中的体会。这次交流非常成功,同学们很活跃,有的同学说到激动处都争了起来,学生的真情真性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这个握手游戏,孩子们第一次和自己的同学握手,大多数男女同学,更是第一次互相握手。握手,这个最古老的交流方式,让他们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感觉,感觉自己瞬间长大了很多。
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握手,不失为一种易为孩子接受,又能很好地起到作用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握手表达对孩子的友好。握手是一种示好行为。两个陌生人相见,握握手,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许多父母不习惯对孩子说:“我们做个朋友吧!”而握手可以通过肢体传递父母对孩子的友好。
我们还可以通过握手来表达对孩子的鼓励。当孩子对语言的鼓励失去兴趣时,不妨运用握手来鼓励他。当你放下架子,紧紧地握住孩子的手,用坚定的眼神看着他,同时把自己的信任和支持通过手掌传递给孩子时,那将是一种美妙的感觉。
用手与孩子进行沟通。手是人类触摸事物、触摸世界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让孩子多用手去感知,采用手脑并用的方式,他们将能够获得更多。握手,能使孩子感到自己像个大人了,是个大人了,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敬个礼呀,握握手,我们就是好朋友。”通过握手,孩子更容易从心理上认可父母,更乐意与父母成为好朋友。
为什么不向你的孩子,伸出你宽厚温暖的手掌呢?
沉默,给男孩自我反省的机会和空间
很多男孩讨厌父母喋喋不休。可不,在认为儿子犯了错的时候,在儿子决定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在不放心儿子的时候,在对儿子气恼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总习惯于苦口婆心。但是,我听很多朋友说起家里的儿子,面对父母的唠叨,表现是各不相同。
张磊说他的儿子比较沉默,大人说什么都不顶嘴,但是行动起来,一定和大人说的反着干。
牛莉说她哥哥的儿子,与父母话不投机,干脆就离家出走了。
王刚强说他们都不愿意和儿子说话了,儿子对他们也表现出满脸的不耐烦。儿子真是不体谅大人的一片苦心。
那么,孩子们又是怎么看待的呢?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心声——有个孩子发帖说:“我老妈经常骂我:‘也不看看你自己是什么东西。’或许我真的不是什么好东西,所以我要离开她,她可能会好受点。”
另一个孩子跟帖:“母亲常常因为成绩不好责打我,父亲则不让母亲用扫帚在我身上乱抽乱刷,母亲就和父亲吵架,说父亲护着我,说不重打我,我就不开窍不知悔改。后来他们的吵架升级了,吵得非常凶。我父母就一起骂我:爸爸妈妈以后要是分居或离婚都是你害的,是你逼迫你父母分裂,是你毁掉了这个家!”
又有一个孩子跟帖:“小时候因为我考试分数低,老师会找家里人麻烦,所以一年到头家里都没有什么笑声。那时候我就想,是我让父母不幸福,是我给父母带来烦恼,是我让父母在外面丢尽颜面,是我让家庭出现裂缝。如果我死了,父母会幸福一些,父母会再生一个更加聪明的弟弟或妹妹……”这个孩子,叙述的是他10岁左右的事情,父母对他的打骂,明显给他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还有个孩子说:“我是高二的学生。我妈妈对我真的是太‘好’了。
她天天早晨起来给我做饭,送我上学,放学去学校门口接我;风雨无阻。无论我几点放学她都去。周末放假只要我在家她就在家。我快疯了……真的快疯了。跟她说她还觉得很无辜。天呐怎么办……55551①”
爸爸妈妈们,是不是应该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呢?请不要打骂儿子。欺负那么幼小的孩子,你忍心吗?打骂越多,儿子青春期逆反越严重,这几乎是规律。请不要用言语伤害儿子,即使儿子的表现差强人意。侮辱性的言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埋下青春期儿子愈加逆反的伏笔。另外,请不要用让儿子感觉窒息的方式来爱他。
给儿子一点点空间和距离。让儿子有安定他心灵的时间和地点,这对父母和孩子都好。
沉默是金,尤其是对于无法控制自己杀伤性语言的父母来说,学会沉默尤其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儿子犯了错,但儿子未必真的犯了错;即使儿子真的犯了错,他也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意识到自己的错,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总是跟在孩子后面唠叨,孩子未必会觉得我们高明,事实上,我们也变相剥夺了孩子自我反省的机会。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对青春期儿子也一样适用。
父母们要学会在该沉默的时候沉默,给儿子留下思考和反省的时间和空间吧。
拍拍肩膀,小男子汉喜欢的方式
当儿子长到十来岁,嗨,有没有发现他的肩膀厚实、宽阔了起来?
这肩膀,将来会撑起一片天空。拍拍儿子的肩膀,可以让儿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培养儿子的豁达,是母亲的责任。培养儿子的坚定,是父亲的义务。让儿子人格健全,是父母毕生最崇高的事业。
我的朋友是一位老师,他跟我讲起一件事。一次,在课堂上,有个男孩又恶意捣乱,他愤怒地走到那个男孩的面前,扬起了手。没想到,男孩狡黠地扬着脸说:“老师不准打学生。”朋友一愣,说:“你,你——”那个男孩子又来了一句:“老师不准骂学生。”
朋友说,那一刻,他的手停在空中,话堵在口里,一下子没辙了。
顿了顿,我的朋友还是成功地化解了困境,他将扬起的手臂落了下来,收了收手上的力道,轻轻地拍了拍那个男孩的肩头,用舒缓的语气,呵呵笑道:“看不出你还是很会‘维权’的呀。可是,学生上课也不该做小动作呀。”“那,那我错了。”那个男孩低下头说。“知道错就要改正。”朋友问:“你以后能不能改正?”“能。”男孩回答。朋友趁势“追击”,问:“如果下次又犯错怎么办?”嗫嚅了半天,男孩说:
“那您就像刚才一样,拍拍我的肩膀,我就能改正好了。”朋友笑着又轻轻拍了拍男孩的肩头说:“就是这样吗?感觉怎样?”男孩“扑哧”
一下笑了,说:“怪舒服的,但我也知道您在提醒我。”从此以后,当朋友发现那男孩又在课堂上“开小差”时,就按照他要求的那样,不动声色地走到他的跟前,轻轻地拍拍他的肩头,他也就心领神会地端直了身体,做出了全神贯注听课的神情。朋友感慨说,没想到拍拍肩膀,功效会这么大,将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给“治”好了。后来,他又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一招用到其他学生身上,拍拍违纪学生的肩头,说下次可要注意了,他就会脸带歉意、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收敛了言行;对表现好的学生,也拍拍他的肩头,说做得不错,继续努力,他就会满脸欢笑、信心十足地做得更好。
我的朋友,是一位聪明的老师,成功地运用了拍拍肩膀这个肢体语言,使孩子认识了错误,改掉了缺点,树立了信心。
另一个故事,就不那么美好了。一个儿子在与父母发生冲突后离家出走了。这个孩子,小学毕业时,全校考了第一名。进入中学后,经常排在全班的前几名。但是,进入初三后,孩子开始沉湎于网络和武侠言情小说,成绩迅速下降,结果重点高中没考上。其父眼见儿子的成绩一路下滑,恨铁不成钢,对孩子施以语言暴力,有时候甚至拳脚相加,结果,孩子离家出走。
这对父子之间的矛盾谈不上特别。这个可怜的父亲,把儿子的学习成绩看作第一位,一切都围绕学习成绩这个中心。因为儿子出走,他想死的心都有了。这个出走的儿子是个优秀的孩子,他不堪压力,厌烦了父母对他的要求。出走,就是要找个地方休息休息,思考思考。
在儿子深深感觉到压力的时候,这个父亲粗声恶语,没有用拍拍小男子汉肩膀等儿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对儿子表示安慰和理解。这样的父亲——这样望子成龙却又不善于安慰儿子的父亲,绝对不在少数。
在此,我想对这位父亲说:等儿子回家之后,拍拍儿子的肩膀,向儿子的回来表示感谢;等儿子回来之后,拍拍儿子的肩膀,因为自己的言辞粗暴向儿子表示道歉。
请抓紧时间拍拍儿子的肩膀,让儿子感受到我们的关怀和理解吧。不要事到临头像这位可怜的父亲这样,悔恨难当,痛苦不堪。
纸条、信件,纸上的关爱很入心朋友有一个可爱的男孩,从孩子小的时候,当孩子有了一些阅读能力之后,朋友就开始尝试着给孩子写一些不同内容的小纸条,哪怕只是三言两语。“我真为你高兴!”或者只是跟他们打个招呼:“做个好梦”,或者给他们一点点温馨提示:“天气转凉,多穿点,小心感冒!”这些小纸条,有时放在孩子的铅笔盒里,有时又悄悄放在孩子的玩具箱里,甚至冰箱门上、镜子上、枕头上,只要是孩子能看到、能找到的地方都曾经是他的目标。他希望当孩子意外地发现这些小纸条的时候,能带给他一份惊喜,也让他能够真实地触摸到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爱心。他的孩子现在已经16岁上高中了,这个习惯还一直保持到今天。
十二、非语言沟通很重要(3)通过写纸条或信件来和孩子进行沟通,至少有这几个好处。首先,写是经过思考的,落笔有分寸、有深意。写完后念两遍,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其能不能接受、理解,可以改到自己满意为止。说呢,难免情绪化,怎么想就怎么说,有时候说错了或说过头了,覆水难收,孩子不爱听,你说得再好也没用。二是纸条和书信可以避免面对面地交流所可能产生的尴尬,这样,有些不方便直接说的话,可以通过纸条写给孩子。比如孩子青春期生理的一些变化,往往不大愿意和父母说,他们会感到害羞,但对这些身体的变化,他们又特别想了解,怎么办?除了书本知识外,父母特别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小纸条,就可以将父母的经验等传授给孩子,使孩子不再迷茫。三是写的纸条和信件可以保留,不同时期,写给孩子的小纸条和书信,间接地记录了孩子的成长,保留下来可以分析总结一下,哪件事,我怎么写的,孩子高兴了、接受了,改正了;哪些事,写得不合适,可以改正。同时,这些信和小纸条,记载着父母与子女交流的过程,书写着父母与子女共同学习成长的经历,留下来,没事时翻翻,可能会有新的认识。四是比较灵活,小纸条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看,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进入中学之后,孩子的学习十分紧张,课程排得满满的,特别累,信或小纸条放在那儿,孩子会在方便的时间看,还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关心和温暖。五是可以让孩子也通过写纸条来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他有什么想法,他有什么心思,他有什么想表达的,都可以通过纸条和书信反馈回来。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写纸条会不断锻炼父母驾驭文字的能力。别小看了小小的纸条,那也是文字的结晶。
优美的充满感情的小纸条,除了给孩子以精神慰藉外,还可以让孩子看到父母的写作水平,间接地促使孩子对文字感兴趣。
以前,我一直认为我和儿子之间的交流比较顺畅,对写纸条什么的,一点兴趣也没有,认为那完全属于雕虫小技。后来,有一次妻子到西藏旅游,在珠峰大本营边的小邮局,妻子给儿子寄了一张明信片,妻子在上面给儿子写了这么一句话:“儿子,妈妈在珠峰大本营祝福你勇攀高峰!”一段时间后,儿子在学校收到了他妈妈寄给他的明信片,儿子特别兴奋,特别高兴,他的同学们也互相传阅着那张发自雪域高原的明信片,他们感到太神奇了。对妻子那段勉励的话,孩子们也觉得非常亲切,非常鼓舞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听到大人讲努力学习之类的话就反感。那张小小的明信片,带给了孩子巨大的变化,这是我绝没有预料到的。从那以后,我也改变了过去的看法,有意无意地给儿子写个字条,表达一下我的叮嘱和对他的爱。我发现,儿子特别喜欢那些字条。这也许是因为,孩子能够确切地从那些熟悉的文字中感受到你的关心、你的爱吧。
网络,跟上男孩时尚的步伐
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今天这个社会,无视网络的存在,或者视网络如洪水猛兽,都不能改变现状。网络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有着特别大的吸引力,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网络本身并没有任何过错,问题是怎么看待网络,怎么利用网络。
和其他男孩一样,我的儿子对电脑和网络,也表现出了特别浓厚的兴趣。所幸我自己对电脑并非一窍不通,事实上,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更加离不开电脑。这就使得我不至于被儿子“忽悠”,反过来,我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达到和儿子沟通,增进了解的目的。
放暑假后,儿子就玩起了“失踪”,除了在餐桌上匆匆看到他一眼,其他时间,他基本上都宅在自己的卧室里。我知道,儿子身在家里,心却在外面广阔的世界,连接内外的,就是那根细细的网线。
我决定去网上找回我的儿子。我申请了一个qq号。为了“迷惑”
儿子,在基本资料一栏,我填写自己的年龄是14岁,与儿子岁数相当,容易被他接纳。搜寻到儿子的qq号后,我发出加好友的请求。过了一会儿,儿子发过来一个信息:“你是谁啊?”我想了想,模仿年轻人的口气,对他说:“相逢何必曾相识?哥们,交个朋友吧。”也许是“哥们”起了作用,儿子将我加为好友。
就这样,我和儿子成了“网友”。偶尔,我会和他聊几句。多半是我先说话,问他在做什么?他的回答很简洁,玩。再问他,玩什么呢?他的回答,有时是聊天,有时是玩游戏,有时干脆是“瞎玩呗”。
此前,因为中考,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没让他碰电脑,现在中考完了,他可以理直气壮地放松放松了。但儿子这样“放松”,还是让我很担忧。
我忍不住问他,在玩什么游戏?是不是网游?每天花多少时间?儿子突然发过来一句:“你烦不烦啊,怎么跟我老爸一样?”
有一次,无意之中,我从儿子qq的个人资料上看见,他注册了一个微博。我好奇地打开。最近的更新,就在十几分钟前,只有一句话:“老爸刚刚又打电话催我吃早饭,郁闷。”我一页页点开,就像偷看儿子的日记——“台风来了,恐怖。”“晚饭好难吃。”“她去外婆家了,上不了网了。”“想出去,可是,上哪去呢?”“妈妈出差三天了,有一点点想她。”“看电视,感人,差点哭了。”……有天黄昏,因为家中停电了,我拉着儿子出去散步。父子俩一路无语。这样沉默地转了一圈,儿子忽然停下脚步,诡异地看着我,问:
“老爸,那个14岁的人是你吧?”我惊诧无语。儿子又说:“其实你跟我说第一句话,我就猜出来是你了。哪个14岁的孩子会那么老气横秋地打招呼啊?”
既然被识破了,我问儿子,为什么没删掉我,或者将我踢入黑名单?儿子挠挠脑袋:“那是因为,打开电脑,我就能看见你,我觉着安全啊!”
我的手搭在儿子肩上,儿子已和我差不多高了,但肩膀还很瘦削。我拍拍他的肩膀:“谢谢!”
我和儿子的网络故事,算是科技时代的一次父子间的交手和交流。无独有偶。福州一位叫罗凯莉的妈妈,有个读高二的儿子,16岁。
她儿子是个偏才,能够开发软件,并且已经有了稳定的客户群。她认为儿子走到今天这一步,偏离了他们的初衷。作为父母,他们和大家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做个好学生,健健康康地长大,然后顺顺利利地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她在中秋放假后上班的第一天告诉我,昨天一整天都在陪儿子上网。陪儿子上网的时候,儿子不断跟她聊他的这款产品。一边要赶自己的产品,一边还要和合作伙伴讨论如何完善另外一款产品的性能,一边还要为客户服务,一边还要应付同学聊天……看着儿子熟练的操作和飞快的打字速度,罗凯莉都傻眼了。
只做电子商务,他还挺不满足,还对罗凯莉说:“妈妈,我做的这些都是电子商务,真正的社会实践还很不够,我还要做点带有社会实践性的工作,到了大学毕业时我就能比别人早三年进入社会。”
这真是个让人感到自豪的孩子!我问罗凯莉,这么好的孩子怎么培养的?罗凯莉不好意思,但是说起来却是一箩筐:主要得益于他们的家教。他们从小培养他的自学能力,不陪读,也很少检查作业,不让他有依赖和应付的思想产生;一家人是朋友关系,有问题大家可以讨论,畅所欲言,不必忌讳,所以父母基本上可以掌握他的真实情况,能及时加以引导;众所周知,不学好数学别想写软件,孩子能有今天的成绩这要感谢他的爸爸把他的数学潜力给挖掘出来;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有网瘾,不正确引导孩子健康上网,而是把网络当敌人,他们没有这样做;外因就是受到他堂哥的影响,他堂哥是电脑方面的博士生,兄弟俩感情好,潜移默化是难免的。
这位母亲说得太好了,要正确引导孩子健康上网,而不是把网络当敌人。
在网络给我们带来巨大便利的今天,我们如果还不能熟练使用电脑和网络,本身就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现在的孩子,哪个不能熟练使用email、msn、qq等网络交流方式?如果我们还对自己是网盲津津乐道,又如何跟得上孩子的节奏?因此,作为家长,身处网络时代,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正确地处理好孩子和网络的关系。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条件容许的话,大胆地为孩子买一台电脑,但设置电脑使用限制,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做懂电脑的父母,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脑,与孩子一起上网,帮孩子找到网上的“最爱”;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相信你的孩子,帮助孩子克服网瘾;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多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带着孩子去旅游。我想,只要我们做父母的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就会和孩子共同成为电脑和网络的主人,而不是为电脑网络所控制。
作出榜样,身体力行是最深刻的教育
北京的关老师,是个经验十分丰富的老教师。她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关老师举了个例子:一个天性单纯、本质淳朴的男孩子,在她的一节思想品德课上语出惊人:“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我学到的知识凭什么告诉别人呀?”——这是在讨论两种学习方法,一种是自己独立学习,另一种是几个同学在一起学习。说到它们的优劣,同学们各抒己见。事实上孩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妈妈的不良影响,关老师提到一件事情足以说明问题:她去家访,当着孩子的面这位母亲不无自豪地向老师炫耀:“您看我这个家的装修,全都是我利用工作时间偷跑回来干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以占便宜为荣的妈妈,能对孩子有好的影响吗?可怜这位母亲,对孩子期望值颇高,对老师百般挑剔,却不知反省自身,没意识到“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关老师做过小范围的调查:90%以上的学生参加过家长在酒桌上的应酬;50%以上的学生知道爸爸妈妈曾给上司、关系户甚至孩子的老师送过礼;有许多同学在家里目睹了爸爸妈妈的下属、关系户、委托办事的人给他们送礼。这些在今天的社会里看起来不足为怪,甚至是习以为常的“小事”,其实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的确,我们做父母的,不检点自己的举止,给儿子带去很大的影响却浑然不知的,为数着实不少。
我有个记者朋友,他开车经过收费关口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拿出记者证,为的是免去通行费。他这么做的时候,从来没有注意过身后的儿子那亮晶晶的眼睛。他用行动教会儿子特权思想,教会儿子钻制度的空子,教会儿子占小便宜。
有感于这位记者朋友的行为,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孩子的膝盖弯了》的小文。在火车站的出口处,检票员将几个小孩带到墙边量身高。墙上刻着两条线,一条1.2米,一条1.4米。
那天,我看见一个瘦瘦高高的男孩,手里拿着一张半票,被检票员带去量身高。检票员将纸板放在他的头上。“超过1.4米了,家长呢?
补足全票!”闻声走过来一对夫妻,身上背着沉重的包裹,一眼就能看出,是出远门打工的。夫妻俩和检票员交涉,认为孩子尚小,只是个子高,不应该买全票。但是,检票员认定孩子已经超过了1.4米线,就应该买全票。争执不下,孩子的父亲突然愤怒地扔下包裹,大声说,既然要量,就应该赤脚量!他弯下腰,将孩子的两只鞋都扒拉了下来,你再量!
男孩不知所措地垂手站着,赤着脚站在冰凉的水泥地上。检票员再次将纸板放在他的头上,一量,正好卡在1.4米线上。“这回没话说了吧,补足全票!”检票员的口气,不容置疑。
男人看看红线,又看看孩子。男孩眼巴巴看着男人:“爸爸,你就给我补足了全票吧,这样多丢人啊。”
“啪!”男人甩手给了男孩一巴掌:“放屁,你才这么点大,凭什么要买全票!”男孩一只手摸着火辣辣的脸颊,眼里噙着泪水。
男人手摁住男孩的头,往下压,压下去了一点点,又朝男孩的膝盖踹了一脚:“你腿站这么直干什么?”男孩的膝盖,弯了下去。男人冲检票员吼道:“你再看看,有没有超线!”
纸板确实在1.4米线下了。检票员低下头:“他的腿怎么是弯曲的?”
“残疾,罗圈腿,不行啊?”男人抬着头,说。
检票员不屑地哼道:“有你这么当爸爸的吗?”
瘦瘦高高的男孩,低着头,跟在父母的身后,逃也似的离开了。
这位父亲,也许确实感到有点冤,孩子年龄不大,只是个子高,小小年龄,就要买全票。但是,不管这条规定是否科学、合理,在没有新规定之前,我们就得遵守,而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判断。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做父母的,如果希望自己的儿子顶天立地,那么,我们自己就应该先行杜绝猥琐的行为习惯。
正确的教育始自教育者。因为他本身是什么,他传授的便是什么。在很多孩子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父母的影子。如果父母自身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他教导出来的孩子,又怎么可能是一个具有健康思想和高尚品德的人呢?
所以,身为父母,我们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心态健康,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你不遵守公德,如何指望你的孩子将来遵纪守法?你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地混日子,如何能让孩子坚持人生理想?你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怎么能说服孩子做一个诚实有信的人?你行为粗野,出口成“脏”,如何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是影响力最大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作为父母,我们所受的教育有限,能力有限,水平有限,我们可能无法教孩子更多的知识,但我们可以教会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我们可能无法教会孩子更多的能力,但我们可以教会他永不服输的干劲;我们可能无法帮助孩子掌握和利用更多的技巧,但我们可以传授给他基本的人生道理……你所教授给孩子的任何一样能力,都将让他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