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区分几个镇(海门曾经的岛县)
海门区分几个镇(海门曾经的岛县)唐代,长江口一带开始孕育沙洲,到唐末,长江江口段外口有东洲、布洲、顾俊沙等沙洲。这些沙洲因地处要冲,控扼江口,成为浙西、淮南藩镇争夺的军事要地。显德五年(958),后周政权在江口的沙洲上设立海门县,与同时设立的静海县同归通州管辖,这就是通州范围内最早的海门县。五代后周于显德五年(958)设立的海门县是以江口沙洲为境域的。那些沙洲大体分布在现在的启东、崇明一带范围内。“浙江东西节度使韩滉闭关梁,禁马牛出境,筑石头城,穿井近百所,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楼堞相属……少游发兵三千大阅于江北,滉亦发舟师三千曜武于京江以应之。”《旧唐书•韩滉传》所记的内容与《通鉴》略有不同,但留下了韩滉“造楼船战舰三十余艘,以舟师五千人由海门扬威武,至申浦而还”检阅水军的记事。《资治通鉴》称“曜武于京江”,《旧唐书》谓“由海门扬威武”,显然,这里的海门与现今的海门区无涉。
2020年7月1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省政府关于调整南通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海门市,设立南通市海门区,以原海门市的行政区域为海门区行政区域。
说起了南通历史上的“海门”,人们往往会想起现在的海门区,这固然不错。然而,历史上曾称为“海门”的地名却不单是市区县的名称。汉唐时期这一带的海门一般指江口海域,五代以后的“海门”比较具体,有县厅乡名,也有岛名。由于历史久远,人们对历史上“海门县”的认识较为模糊,原因有三:其一,海门自后周建立县级行政建制以后,在元末至清初,县境土地大量坍没,许多历史遗存都未能保留下来。其二,历史文字资料除明清两代有较完整的县志、厅志外,宋元时期较为系统、完整的文字资料几乎无存。现存宋代史料《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舆地纪胜》中虽有关于海门县的记录,但并不能据此了解宋代海门县的全貌。其三,现代学者由于多种原因,对历史的解释不完全一致,对历史的描述,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
汉唐时期的“海门”泛指大江口海门,以地当江海门户取名。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在他的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中转引《南兖州记》的史料说,“潮水自海门入”,到了广陵一带江面,“其势始衰”。这个“海门”泛指大江口,那时的南通,除西北部外还是滔滔海域,这个“海门”与现今南通市的海门区无涉。
记述唐代的史料中也有关于“海门”的记述,有一件唐代润州镇海军节度使韩滉检阅水军的事情。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五》中有这么一段记述:
“浙江东西节度使韩滉闭关梁,禁马牛出境,筑石头城,穿井近百所,修坞壁,起建业,抵京岘,楼堞相属……少游发兵三千大阅于江北,滉亦发舟师三千曜武于京江以应之。”
《旧唐书•韩滉传》所记的内容与《通鉴》略有不同,但留下了韩滉“造楼船战舰三十余艘,以舟师五千人由海门扬威武,至申浦而还”检阅水军的记事。
《资治通鉴》称“曜武于京江”,《旧唐书》谓“由海门扬威武”,显然,这里的海门与现今的海门区无涉。
五代建立的海门县五代后周于显德五年(958)设立的海门县是以江口沙洲为境域的。那些沙洲大体分布在现在的启东、崇明一带范围内。
唐代,长江口一带开始孕育沙洲,到唐末,长江江口段外口有东洲、布洲、顾俊沙等沙洲。这些沙洲因地处要冲,控扼江口,成为浙西、淮南藩镇争夺的军事要地。显德五年(958),后周政权在江口的沙洲上设立海门县,与同时设立的静海县同归通州管辖,这就是通州范围内最早的海门县。
最初的海门县与通州大陆间有宽阔的水道阻隔。北宋乐史撰写于宋初太平兴国年间的地理巨著《太平寰宇记》,对当时来说可谓“当代史”,书中记通州州治和海门县治之间隔海水有“二百里”之遥,且通州“东至大海八十里”,虽然无法据此计算大陆与海岛间的距离,但北宋初的海门县境域,系以海中沙洲的形态存在是不能否认的。
五代海门县建立时有户口120里,是一个较大的县,海门县于宋初有六个乡,到元丰年间有三乡一镇。海门县是望县,在宋朝县级地方行政制度的十个级别中列为第五等,户口在四千户以上。明初海门县编户口183里(110户/里),洪武九年(1376)约有4万多人。从元末到清初,由于江海侵蚀,海门县的土地大量坍塌,海门县县治曾四次迁移。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县民田、灶田已不足40顷,迁至通州金沙场南位于进鲜港和瞿灶港之间的县治又为江涛侵蚀,治所迁往通州永安镇后降为海门乡。可以说,五代后周建立的海门县存在了714年,一般所说的“古代海门县”就是指这个县。
宋初通州海门岛海门岛是宋代初年通州海门县境内的诸多沙洲,实际上是群岛。上文中的东布洲、顾俊沙即为于史可徵的两个沙岛。海门岛在五代及宋初是生产海盐的地方,岛名宋代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马端临所著的《文献通考》,《宋史》等史料中也有相关记载。《续资治通鉴长编》记,海门岛中有两个主岛,一个是东北洲,另一个是崇明镇所在的顾俊沙,《文献通考》则把“东北洲”直接写为东布洲。读过《水浒》的人们都知道,宋时有个登州沙门岛曾是犯人的流放地,通州海门岛居然与之齐名。曾经有个叫李美的官员,就是因犯事而被发配到通州海门岛服刑的。曾经在网上某论坛中看到有人说,某某地方的人是犯人的后代云云,这是误读历史。
宋初通州海门岛(示意) 原载《南通成陆》
11世纪中期,群岛中的东布洲等与通州大陆连接,顾俊沙后来坍没(现时的崇明岛是后来形成的),于是海门岛不再以群岛形态存在,海门岛也就消亡了。既然东布洲不是岛了,所以在元代人写的《宋史》中,不写东布洲,而记了原来洲上的小镇“东洲市”。正因此,成书于11世纪末的《元丰九域志》就不记“海门与通州隔海相望”了。这是不能忘却的海门岛的历史。而明清典籍中关于海门岛的史料,则多系以资料形式追记了那段历史。
有人根据崔桐嘉靖《海门县志》(成书时间约在1537年)认为明代海门岛还存在,我以为非。我曾用过成书比崔桐县志早七年的嘉靖《通州志》(1530年本),那部书的第一卷《古迹·海门县》中记:“海门岛 在州东北海中。宋犯死罪获贷者多配隶于此,有屯兵使者领护。今没于海。”1530年的通州志中写海门岛“今没于海”,怎么过了七年在县志中这个岛又出现了?对于海门岛的说明文字,通州志承继了宋代史料的说法。可以认为,明代海门岛的资料是对宋初海门岛的追记。至于岛的位置,我认同《明一统志》和《明史》的说法,在通州东南方。
北宋海门知县沈起的历史功绩沈起,字兴宗,鄞县人,北宋至和(1054-1056)年间任海门知县。《舆地纪胜》记,他在主政海门县期间有两个重大的历史功绩,一为修筑捍海堰,一为引江水灌溉农田。修筑捍海堤,加快了海门岛主岛之一的东布洲与通州大陆连接的速度;引江水灌溉农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海门县的人口得以增加。《舆地纪胜》中还保留有沈起撰写的《海门兴利记》碑(疑为《海门兴水利记》)碑名。为保护民田,沈起主持在东布洲与通州大陆间修筑了约70里(一说百里)的捍海堰,与狄遵礼主修的海堤相接。
王安石后来在《海门县沈兴宗兴水利记》中为沈起的这件事做了记录,赞扬了沈起的历史功绩。到了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任海门知县的吴宗元有《咏海门六首》,其中《沈公堤》追忆了这段往事:“捍海功成百代崇,蛇龙区薮尽耕农。当年不有临川笔,到此惟知有范公。”诗作中的“临川笔”指王安石写的《兴水利记》。《海门县沈兴宗兴水利记》和《咏海门六首•沈公堤》在崔桐的嘉靖《海门县志》中均有收录。
古海门县降为海门乡南通历史上还有过海门乡,这个乡是古代海门县降格后的名称,后改为静海乡。海门县建立后,从元末到清初,由于江海侵蚀,县境土地大量坍塌,县治被迫多次迁徙。海门县治的第一、第二次迁移分别在元代的至正年间和明洪武年间,这两次迁移,县治还在海门县境内的礼安乡。明正德九年(1514)县治第三次迁移,这时,海门县治所已移驻到通州的余中场境了。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海门县的乡镇除吕四以外,大部坍入江中,只得借通州清干乡部分土地作为辖区,县治移驻金沙场南,这是古海门县治的第四次迁移。
古海门县治的迁移(示意) 原载《南通成陆》
(按:图中“在市治所”因海门县治所在名失传,用“在市”替代)
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县管辖的民田再次坍塌,治所迁通州永安镇后降为海门乡,永安镇坍没后,乡迁兴仁。这个海门乡,因其来历特殊,还保留了一些科举的“特权”,例如这个乡还保留了原海门县的学额,学子们还可直接参加一定级别的科举考试等等。道光十二年(1832),那个乾隆年间建立的海门厅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在官方的行政往来中,海门厅与海门乡经常混淆,只好把海门乡改为静海乡。于是,静海乡也就继承了海门乡的权利。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中专列“静海乡”的条目,记上了古海门县的旧事;记录县学生员的《静庠题名录》中较详细地记下了海门县、海门乡以及静海乡各届生员的名单;清末张謇等人在创办中学时,邀请静海乡的士绅参与开办,今江苏省南通中学在开办之初名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这个“五属”之中除通州、如皋县、泰兴县、海门厅外,还有一个就是静海乡。
清代设立的海门直隶厅海门厅全称是“海门直隶厅”,是在清初长江江口段新涨沙洲的基础上建立的,现在的海门区也是由它演变来的。
18世纪前半期,通州东南江域中有沙洲先后涨积。据清乾隆五十七(1792)年海门直隶厅同知王恒《徐公堤碑》记载,海门设厅之前“境内沙名不下数十,其始必星罗棋布於大海中若堆阜,然虽渐次连络而终以海环其外”。最早出水的沙洲在通州东部余西到余东以南一带江中,有扁担沙、万盛沙、杨家沙等,通州、崇明的农民纷纷到沙洲上垦荒,史家留下了一个名叫陈朝玉农夫的拓荒记录。陈朝玉祖籍崇明,清康乾年间赴通崇沙洲务农。他带领妻子登上沙洲,制作农具,伐木除草,辛勤耕作。历尽艰辛,沙地上产出了多种谷物。不几年,生产所得自给有余。陈朝玉不畏艰难、勇敢开拓的精神以及初创的业绩,吸引了崇明的乡邻,他们纷纷迁来沙洲,共同开发,昔日江中的沙洲变成良田。
新沙洲不断涨出,通崇垦民往往发生争沙纠纷。于是,雍正十三年(1735)划定,以大安、戏台等沙为界,沙北归通州管,沙南为崇明地。其后30多年间又陆续涨出许多新沙,纠纷更多。江苏巡抚为平息纠纷,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设置海门直隶厅,归省管辖。划通州19沙、崇明11沙以及新涨10沙作为海门直隶厅的范围。海门直隶厅于1912年改称海门县,因1928年启东建县,其辖区有所调整。人民共和国建立,海门依然为县,后辖区亦有调整。1994年5月,海门撤县建海门市,2020年海门撤市设区。
历史上的“海门”有多种含义,作为地域的海门系指江口海域,而宋初通州海门岛、古代海门县、海门厅乃至海门县、海门市、海门区,则为内涵不同的概念,这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历史。
文章来源: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
文字编辑:余晓辉
美术编辑:沈洁
作者:陈炅
陈炅,1944年生,江苏南通市人,中学高级教师,插过队,教过书,曾任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员、编辑,现任张謇研究中心编辑、干事会干事,参校《陈金渊<南通成陆>》 参编《南通市教育志》 《张謇全集》(2012年版) 参撰《南通历史文化概观》 《南通濠河文化》 《江苏地方文化史•南通卷》等。
长按下图二维码,阅读最新“方志江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