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清末民初由督抚转总督(由清河道晋升直隶总督)

清末民初由督抚转总督(由清河道晋升直隶总督)直隶清河道《点石斋画报·方敏恪公轶事》之四《点石斋画报·方敏恪公轶事》之二平郡王是清代世袭罔替的八家“铁帽子王”之一。王自幼聪明伶俐,被康熙帝看中,养育宫中。雍正四年(1726),年仅十九岁的福彭继承平郡王爵,后被雍正帝选入内廷,与皇子们一起读书,福彭因此与弘历成为同窗好友。雍正九年(1731),清军在与准噶尔交战中大败,雍正帝毅然任命尚在书房中读书,年仅二十五岁的福彭为定边大将军。方观承被福彭选中,在出征准噶尔时任命他为掌管文书的“书记”官,作为谋士相从。福彭治军有方,颇有战绩。凯旋回京后,方观承被平郡王推荐给皇帝,受到雍正帝接见,并被赐补为内阁中书衔。“世宗命以布衣召见,赐中书衔偕往,凯旋以军功实授内阁中书”。也就是后来乾隆皇帝诗中评价的“以书记起用,古有今则无”。此时方观承已经三十八岁,以后迅速升迁。而在晚清的《点石斋画报》中,方观承的坎坷经历被演绎为一段传奇(图文中误把“方恪敏公”

#2021头条带你看河北##2021我为河北文旅代言##河北文旅看图识景#

以“书记”起用

清末民初由督抚转总督(由清河道晋升直隶总督)(1)

《点石斋画报·方敏恪公轶事》之一

方观承由于家庭变故,少年贫寒却有大志,他的入仕和升迁与平郡王福彭关系密切。雍正九年(1731),经过族人推荐,方观承入平郡王福彭王府为幕僚,颇受赏识。清代笔记也有记载,方观承一开始在京师东华门给人测字谋生,一次平郡王福彭路过,发现他招牌上的书法写得很好,便请他入府攀谈。而福彭在与方观承谈话后,深为他的才华所感佩。姚鼐在《惜抱轩文后集》中则有方观承困苦时期的记录与评价:“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劝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清末民初由督抚转总督(由清河道晋升直隶总督)(2)

《点石斋画报·方敏恪公轶事》之二

平郡王是清代世袭罔替的八家“铁帽子王”之一。王自幼聪明伶俐,被康熙帝看中,养育宫中。雍正四年(1726),年仅十九岁的福彭继承平郡王爵,后被雍正帝选入内廷,与皇子们一起读书,福彭因此与弘历成为同窗好友。雍正九年(1731),清军在与准噶尔交战中大败,雍正帝毅然任命尚在书房中读书,年仅二十五岁的福彭为定边大将军。方观承被福彭选中,在出征准噶尔时任命他为掌管文书的“书记”官,作为谋士相从。福彭治军有方,颇有战绩。凯旋回京后,方观承被平郡王推荐给皇帝,受到雍正帝接见,并被赐补为内阁中书衔。“世宗命以布衣召见,赐中书衔偕往,凯旋以军功实授内阁中书”。也就是后来乾隆皇帝诗中评价的“以书记起用,古有今则无”。此时方观承已经三十八岁,以后迅速升迁。而在晚清的《点石斋画报》中,方观承的坎坷经历被演绎为一段传奇(图文中误把“方恪敏公”写成了“方敏恪公”,将他的谥号搞错了),从这些图画中可观照出人间沧桑和世态炎凉。

清末民初由督抚转总督(由清河道晋升直隶总督)(3)

《点石斋画报·方敏恪公轶事》之三

清末民初由督抚转总督(由清河道晋升直隶总督)(4)

《点石斋画报·方敏恪公轶事》之四

直隶清河道

清末民初由督抚转总督(由清河道晋升直隶总督)(5)

乾隆二年(1737),方观承充任军机处章京,累迁吏部郎中。七年(1742)七月,授为直隶清河道。保定府地面有着大清河、拒马河、一亩泉河、唐河、府河等9条河流,是历史上著名的九河汇聚之地。在清王朝建立之初,保定地区连年大雨,致使“九河泛滥”、“大水决堤”、水涝成灾。作为京南重镇,畿辅要地,保定的水利建设直接影响到皇城的安宁,对皇权统治也构成一定威胁。因此从康熙年间,屡派大员在华北修筑堤防。雍正三年(1725),“霖雨月余,河水泛滥”,大堤决口,危害地方。雍正皇帝再派其弟怡亲王允祥和大学士朱轼“查勘直隶水利”。第二年,遂大力进行水利整修。怡亲王为加强华北地区治水管理,建议将“大名道”改名“清河道”,全称为“分巡道直隶清河道”,移驻保定府。主官为道员,也称为道台,正四品,是省与府州之间主管河务的地方长官,主管保定周边二十余处州县的河务管理和官员调遣,后经吏部议准,辖保定、正定、河间三府和易、冀、赵、深、定五直隶州的河务管理,道员办公的地方称之为道台衙署,清河道署由此诞生。由于清河道署的设立,保定水患削减。“群泉涌,河纵横”,保定城中“水之占城十之四,渊锦舒徐,青绿弥望……”清代清河道员在历史上多为政清廉,有所作为。据记载,整个清代雍正至光绪各朝,共有111位清河道员,其中有方观承、周元理、刘峨、周馥、杨士骧等9人直接升任为直隶总督。而方观承作为第十二任清河道,由于其突出的政绩,成为首位由清河道晋升为直隶总督者。《汉名臣传•卷四》记载:

“七年七月,授直隶清河道。十二月,署总督史贻直奏勘永定河工,谕曰‘永定河实关紧要,卿于明春协同方观承详酌为之。此人想宜于河务,为其不穿凿而亦有条理也’”。

被乾隆帝认可特谕,在乾隆八年随直隶总督史贻直查勘永定河工。乾隆帝认为“直隶河道水利,关系重大”,因此对这一带的水利建设特别重视。永定河是该地区含沙量最高、汇流面积最大的河流,常常是千万重大洪涝的根源,又直接威胁着首都北京的安全,因此成为当时治理的着重点,修防之勤仅次于黄河。据《清史稿·河渠志》统计,乾隆年间对永定河进行较大规模的治理活动就有17次之多,乾隆帝曾多次亲自巡察,指导治河工作。先后命鄂尔泰、孙嘉淦、方观承等人主持治理,采取了诸如修筑堤埝、兴建减水坝、疏浚河道甚至人工改道等工程措施,提高了防洪能力,减轻了灾害损失。方观承长于治水,在综合治理直隶省内水利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清末民初由督抚转总督(由清河道晋升直隶总督)(6)

七年成直督

乾隆八年(1743),方观承迁直隶按察使。第二年,奉命随同大学士讷亲勘察河道和海塘工程。当年十月,方观承升任直隶布政使。乾隆十一年(1746)方观承署理山东巡抚。上任不久因奏稽察漕弊、严缉盗匪事而得到乾隆帝的嘉奖。十二年(1747),方观承处理了山东境内安山湖地拨民认垦升科一事。升科是将未征收田赋之地纳入正常征收范围。安山湖属于运河泄水之地,当地贫民认为湖地土质肥沃,在河水干涸到河水未来之前可以种植二麦,自愿认垦升科。方观承经过仔细察看后认为:安山湖确实是水土肥沃,但毕竟是运河泄水之地,如改升科之后,当遇到“秋禾被水,请蠲,请赈,请豁,徒致纷烦”。安山湖地可将升科改为分季征收,专种夏麦者,于麦收之后征收;兼种秋禾者,分麦禾两季征收。为了防止土地流失,每户贫民限领地二十亩,且不得私自典卖,这样官府所得租金与升科所得相差无几,而“除去升科名色,应征应免,可以随宜办理,且富户无从兼并,贫民亦长沾恩泽”。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方观承的做法得到了乾隆帝的认可。

乾隆十三年(1748),方观承升任浙江巡抚。在巡抚任上,方观承亲自查勘海塘工程,发现海塘引河部分地段已涨沙成陆地,从仁和县的观音堂到海宁县的淡水岭,丈量出可耕之地十五万四千八百余亩。方观承劝民承垦,并制定了管理制度,“认垦者核编字号,以十号为一甲,每十甲选老农一人,专司劝课,并根据土地成色,逐年升科”。乾隆帝对方观承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乾隆十四年(1749)七月初六日,方观承升任为直隶总督,短短的七年时间,他便从四品清河道成为官居从一品的封疆大吏,这与他的勤劳任事的工作精神分不开。雍正、乾隆两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为的政治家,在选人用人上,尤其注重考察实际才能。而方观承之所以能平步青云,由清河道晋升直隶总督,除了不懈地读书求学外,长时间的流浪生活所增长的见识,也内化为他的经时济世之才。《惜抱轩文后集》记载他“乾隆初,入军机处累迁吏部郎中,出为直隶清河道,直隶布政使,擢浙江巡抚,乾隆十四年,遂授直隶总督”。

清末民初由督抚转总督(由清河道晋升直隶总督)(7)

(转自:保定文化旅游)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