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正确评价曹操的历史地位(各个时期对曹操的评价有何不同)

正确评价曹操的历史地位(各个时期对曹操的评价有何不同)  可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多时候都是政治需要。那么曹操是如何自我评价的呢?曹操对自己的评价就是那篇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也就叫《述职令》。曹操写作《让县自明本志令》的时间是在建安十五年(210年),此时的曹操已经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为曹魏的建立铺平了道路。曹操每次加强和巩固自己,都是在朝着皇帝的宝座迈进了一步。曹操一系列旨在独揽大权的举动都会被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拿过来拟作罪状,以此为借口申讨曹操当然名正言顺。  敌对势力反对并不奇怪,如果敌对势力不反对才有问题呢,敌对的一方,不管你做的对错,都会反对。但是在曹操把持下的朝廷里,质疑的声音也是从未停止过。在这种政治的背景下,曹操发布了这篇《述职令》,他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自己的志向,反击了朝野谤议,虽然有自己评功摆好的嫌疑,但是很多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曹操是争议比较多的历史人物。我们知道,曹操在后来的戏曲舞台上一律是大白脸的扮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废汉自立”等等,总之多半被认为不是什么忠臣。其实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曹操有不对的评价,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一直到北宋,对曹操的评价正面多于负面,因为这段漫长历史时期,中国政权的更替方式,大部分都是前朝的权臣采取所谓的禅让方式上位,这种改朝换代的方式全部都是复制了曹魏代汉的模式,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取代后周,也上演过禅让的节目,也是套用了曹魏代汉的模式。

正确评价曹操的历史地位(各个时期对曹操的评价有何不同)(1)

  直到南宋,对曹操的正面评价越来越少,负面评价越来越多,因为南宋偏安江南,处境类似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而占据北方的是女真和蒙古这些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于是对禅让天命什么的就不提了,而是特别强调华夷之分,特别强调正统地位,特别强调忠臣奸臣,北伐中原,恢复汉室汉贼不两立等等蜀汉政权的当年所用过的宣传口号就特别能引起偏安南方政权的共鸣。

  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当然更加要强调正统的地位了,因此匡扶汉室,恢复中原就是最正确的政治正确了,而这些口号都是当年蜀汉北伐时候的宣传口号,北伐的对象是曹魏,而曹魏的实际奠基者是曹操,所以政治需要,曹操的负面评价就越来越多了,随着皇权的不断强化,权臣坐大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完全失去能够产生像曹操那样权臣的政治环境了,而“禅让”之类节目几乎已经绝种了,而后来的当权者当然也不会再宣传曹魏代汉的模式为合法,相反要将曹魏式的禅让定性为非法,别的大臣权力再大也休想觊觎皇权!

  曹操代表相权的巅峰,以至于直接碾压皇权,宋朝建立以后,皇权越来越强,到了明清,皇权达到了巅峰,对曹操的评价是随着皇权的不断强化和相权的不断弱化而变化的,当相权强化的时候,曹操的正面评价就会随之水涨船高,当需要强化皇权或者皇权得到进一步巩固的时候,曹操的负面评价也随之越来越多,皇权步步强化,相权再也没有抬头之日,给曹操涂抹上的一脸白粉就再也不可能洗干净了。

  可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多时候都是政治需要。那么曹操是如何自我评价的呢?曹操对自己的评价就是那篇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也就叫《述职令》。曹操写作《让县自明本志令》的时间是在建安十五年(210年),此时的曹操已经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为曹魏的建立铺平了道路。曹操每次加强和巩固自己,都是在朝着皇帝的宝座迈进了一步。曹操一系列旨在独揽大权的举动都会被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拿过来拟作罪状,以此为借口申讨曹操当然名正言顺。

  敌对势力反对并不奇怪,如果敌对势力不反对才有问题呢,敌对的一方,不管你做的对错,都会反对。但是在曹操把持下的朝廷里,质疑的声音也是从未停止过。在这种政治的背景下,曹操发布了这篇《述职令》,他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自己的志向,反击了朝野谤议,虽然有自己评功摆好的嫌疑,但是很多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