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太现实了(金瓶梅的其实很高级)
金瓶梅太现实了(金瓶梅的其实很高级)在《金瓶梅》面前,曹雪芹是晚辈,他在写《红楼梦》时,多多少少参考借鉴了《金瓶梅》,无论是遣词造句、排篇布线,还是人物取名、形象命运,都能看到《金瓶梅》的影子。比如,王朔在没读过《金瓶梅》之前,一直对曹雪芹极为推崇,不过,在读过《金瓶梅》之后,他才恍然大悟,这《红楼梦》竟是大抄《金瓶梅》,“不光是思想抄,连细节也抄。”正如这本书的开篇序言: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若有人识得此意,方许他读《金瓶梅》也。《金瓶梅》是一直被低估了的。有人甚至说,读过《金瓶梅》的,特别是真正读懂了《金瓶梅》的,绝对没有人会再把《红楼梦》放在眼里。
在一般人看来,《金瓶梅》无非就是一部淫书,偷情,滥交,乱伦,性虐,无处不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
甚至蒲松龄也一度认为此书是一部“淫史”。
这其实就是把这本书读浅了。
这种作品,只有有一定的眼界、阅历的人才能看出它的好。境界不到的人,就只能被荒淫的表象所蒙蔽了。
正如这本书的开篇序言: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若有人识得此意,方许他读《金瓶梅》也。
《金瓶梅》是一直被低估了的。
有人甚至说,读过《金瓶梅》的,特别是真正读懂了《金瓶梅》的,绝对没有人会再把《红楼梦》放在眼里。
比如,王朔在没读过《金瓶梅》之前,一直对曹雪芹极为推崇,不过,在读过《金瓶梅》之后,他才恍然大悟,这《红楼梦》竟是大抄《金瓶梅》,“不光是思想抄,连细节也抄。”
在《金瓶梅》面前,曹雪芹是晚辈,他在写《红楼梦》时,多多少少参考借鉴了《金瓶梅》,无论是遣词造句、排篇布线,还是人物取名、形象命运,都能看到《金瓶梅》的影子。
可以这么说,在对社会、人生的悟性和见识上,《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是远在曹雪芹之上。
对此,冯唐也是心有戚戚焉,他曾如此说道:“金瓶梅朴素老实,人情练达,世事洞明,我喜欢。红楼梦和它相比,就仿佛是琼瑶的心有千千结和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比。”
当你在读《金瓶梅》一书时,别人忽然走过来问你:这本书讲了什么?
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茫然无知,一时语塞,思考良久也不知从何说起。
何以至此?无它,这本书体量太大,不是一言两语就能概括的,若能,不是强辞,就是诋毁。
所谓体量大的书,言无尽意无穷,每个人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身边的你我他。
《金瓶梅》就是要把人生整个给它撕裂,剖开。
兰陵笑笑生不劝世,没有道德训诫,更无因果报应的崇奉,在忙碌,欲望,苟且,徒劳的面前,他只是冷眼旁观,拿起笔来挑明给我们看。
当武大郎早起晚归,在冰天雪地中沿街叫卖炊饼时,他并不知道家中发生的一切:
西门庆和潘金良交合正欢。
王婆正在想方设法从西门庆身上多刮些油水。
西门庆的原配夫人吴月娘明知西门庆在外面眠花宿柳,却一筹莫展,黯然神伤。
贪婪成性的县令正在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惦记着自己那为拍马屁之用的宝贝,是否已被武松安全护送到京城。
孟玉楼的老公刚刚死去,一人正独守空闺,寂寞成愁。
春梅不甘心只做个丫鬟,一心想着如何出位,谋取前程。
应伯爵这群嚼尽泰山不谢土的狐朋狗友,正在合谋如何在西门庆身上蹭吃蹭喝。
一幅众生相,千百滋味尽在其中,说不清,道不明,只有细细咀嚼。
正如《金瓶梅》开篇:
豪华去后行人绝,箫筝不响歌喉咽。
雄剑无威光彩沉,宝琴零落金星灭。
玉阶寂寞坠秋露,月照当时歌舞处。
当时歌舞人不回,化为今日西陵灰。
热闹之后的枯寂,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权力,金钱,性欲,快感,人人都想紧紧抓住,心底却是一个无底洞,填不满,吃不饱,唯有聒噪。
西门庆把女人当玩物,把权钱当手段,女人是娶了一个又一个,财产是侵吞了一处有一处,但终究是欲壑难填,死不足惜。
潘金莲看似荒淫,却也是命苦之人,为争宠想尽手段,无所无不用其极,但男人却是换了一个由一个,到头来依然是无依无靠,两手空空。
李瓶儿心狠手辣,害死两任夫婿,但却也真心爱过西门庆,为此还忍受潘金莲的百般虐待,只不过,自打儿子死在自己前头,就一病不起,寂寥死去。
庞春梅命如纸薄,心比天高,天生一副傲骨头,但却因淫乱无度,欲火高烧,最后淫死于19岁的小伙子身上。
初读只觉可恨,再读亦觉可怜,慢慢品来,却不觉可恨,亦不觉可怜,只是看清吵闹后的淡淡悲悯。
鲁迅曾在杂文中说:“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观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想必,《金瓶梅》一书就是让我们见识这番吵闹,明白什么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