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民国24年襄阳大水(道光二十一年的开封水灾)

民国24年襄阳大水(道光二十一年的开封水灾)刚到扬州的林则徐在收到道光皇帝的旨意后马不停蹄地折返至“重灾区”开封。所以这次开封水灾,纵观全国也只剩下林则徐是最合适的。《防守省城情形略》:有全村数百家不存一家者,有一家数十口不存一人者幸亏大学士王鼎秉直上书道光帝,言谈间极力推举被贬伊犁的林则徐前去治水。当年林则徐在翰林院期间就曾著《北直水利书》,同样的每总督一地也都大力兴修水利。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堤,开封城破。

“祥符四郊居民淹毙者十之四五”,祥符指的就是开封城。

这场水灾自道光二十一年的六月份开始一共持续了八个月之久,这场巨变带来的也不仅仅是居无定所,还伴随着瘟疫、饥荒和死亡

城外者颠沛流离,城内者辗转迁徙。

《防守省城情形略》:有全村数百家不存一家者,有一家数十口不存一人者

幸亏大学士王鼎秉直上书道光帝,言谈间极力推举被贬伊犁的林则徐前去治水。

当年林则徐在翰林院期间就曾著《北直水利书》,同样的每总督一地也都大力兴修水利。

所以这次开封水灾,纵观全国也只剩下林则徐是最合适的。

刚到扬州的林则徐在收到道光皇帝的旨意后马不停蹄地折返至“重灾区”开封。

民国24年襄阳大水(道光二十一年的开封水灾)(1)

这场黄河水患被誉为道光年间最危急的水灾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里的危急不光指开封段决堤造成的后果,还有黄河在次年的再次决堤。

此时的开封城内也是愁云密布,官员们面对着道光皇帝的“迁城”和“保城”两份奏章纷纷表示束手无策。

原来在七月十八日,道光帝奏章上已经言明“迁城,须慎重而行

但刚刚过了不到一天,道光帝就又下了一道旨意,大体意思就是城内灾民应该尽早迁移,留守开封的官员也不需遵从吏制。

这里的吏制指的是地方巡抚无论什么理由离开省会,都会被视为临阵脱逃而处死。

收到两份奏章的巡抚牛鉴只能‬心烦意乱‬的‬视察灾民,在城‬内‬却发现‬外省商贩和在外省有亲戚的居民不过十之二三,其他‬‬大多数都是祖籍在开封或者已经定居多年的住民。

实有万难议迁之势

这场“迁保之争”一直持续到八月份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结束,开封城的官员惊奇地‬发现大多数‬出逃的灾民都‬纷纷返回‬开封‬。

如果在这种关头再商‬议迁保,那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骚乱‬。

民国24年襄阳大水(道光二十一年的开封水灾)(2)

在确定了“缓迁”后,清政府也开始规划了一系列的抢修措施。

首先黄河决口一日不堵,则水灾一日不宁。

但由于周围州县都在遭受着水灾的困扰。道路不通导致物资的运送极为困难,开封也只好拆除大量的城内建筑以保证工需。

“惟大门及明远楼、至公堂、至慎堂、文明堂及四周围墙而已”

除了缺少建筑物资外,剩下的就是百姓的生活问题。

开封城内人口高达百万,城中的存粮根本就维持不了如此庞大的人口,城内也一度出现了”银贱钱贵“的局面。

为了挽回颓势,开封开始鼓励商人通商。

凡运送物资的商人可直接进城,卖毕亦可直接出城。

为了稳定城内民心,官府会出面尽量压低粮价,同时打击不法粮商。

民国24年襄阳大水(道光二十一年的开封水灾)(3)

这次的水灾处理竟然是清朝难有的一次官民同心,百姓士绅也纷纷出资出力,然而这场灾难依然持续到了第二年的二月。

不得不说这场变故使得本就贫弱的大清更加的雪上加霜,直到1851年这场水灾的后续问题还没有及时处理。

祥符至中牟一带,宽60里,长数百里的地段地皆不毛,居民无养生之路。

在前文中写的也都是水灾的积极一面,这场灾难之下也不乏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黑暗时刻。

首先有河督文冲对此次灾情不以为然,仍然每日饮酒作乐错过了最佳的抢修时机。

灾情发生后,河营守备王进孝贪图经费聚众赌博,一时之间河堤之上竟无一名民工把守。

甚至有的官员贪图功劳,明明未办之事尽皆“诡言已抉”。

道光皇帝虽然屡次惩处,但却仍然抵制不住官官相护。

最终在堵住黄河决口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附近又一次出现了决口,这次的决堤使得苏北等重要的产粮区颗粒无收。

数千万人的受灾也让清朝在这些地方的影响力急剧下降,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如此成功的原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