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团结实干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狠抓发展第一要务)

团结实干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握“五大机遇”,布局“六大工作”,一整套全新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为接下来如何走好“坚持工业强市 壮大实体经济”之路指明方向,梅州又迎来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时刻。今后五年,一个呼之欲出的趋势是,梅州将进入一个因发展而兴的时代。11月27日至29日,历时3天、备受全市人民瞩目的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经过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场内,476名党代表心潮澎湃;场外,540万梅州人民热切期盼。“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突出实体经济、乡村振兴两大重点,推进文化名城、生态文明、重点民生建设,强化苏区政策落实、人才队伍保障、社会治理创新、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奋力谱写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新篇章。”梅州市委书记马正勇向大会作报告时指出。

团结实干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狠抓发展第一要务)(1)

11月28日,中国共产党梅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在梅城开幕。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团结实干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狠抓发展第一要务)(2)

AII01-AII04版

策划:汤凯锋 辜昀玥

统筹:唐林珍

11月27日至29日,历时3天、备受全市人民瞩目的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经过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

场内,476名党代表心潮澎湃;场外,540万梅州人民热切期盼。

“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突出实体经济、乡村振兴两大重点,推进文化名城、生态文明、重点民生建设,强化苏区政策落实、人才队伍保障、社会治理创新、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奋力谱写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新篇章。”梅州市委书记马正勇向大会作报告时指出。

今后五年,一个呼之欲出的趋势是,梅州将进入一个因发展而兴的时代。

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握“五大机遇”,布局“六大工作”,一整套全新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为接下来如何走好“坚持工业强市 壮大实体经济”之路指明方向,梅州又迎来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时刻。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57次

今后五年狠抓发展

实体经济摆在工作首位

过去五年,梅州苏区振兴的发展步伐稳而有力;未来五年,梅州目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8亿元以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立足当下看梅州,站在未来看现在,梅州需要确立一个新的发展坐标。

在建党百年之际、“十四五”开局之年、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起点上,大会着重强调狠抓发展第一要务,意味深长。

字字珠玑的“梅州蓝图”上,发展一词出现了57次。

“报告中‘狠抓发展第一要务’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点明了未来梅州的前进方向,将成为各级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干事创业的行动指引。”广东嘉城建设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张晓说。

狠抓一词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梅州发展薄弱,急迫发展之心。

直面现实,经济总量、主导产业、科技创新、投资规模、要素支撑力、人口总体外流、改革动力、担当意识等方面仍是梅州的短板,制约着梅州的发展,也在鞭策着梅州的发展。

梅州将“集中发展要素,不断壮大实体经济”摆在了今后五年主要工作的首要位置,足见分量之重。第一个为何是它?

实体经济是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大关键。

报告明确指出,梅州要优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狠抓招商引资,做强现有企业,优先支持税收大、就业多、成长性好的项目,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

坚持工业强市,加快发展制造业,梅州提出将按照绿色低碳发展的思路,做大做强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大幅增长,培育一批百亿级龙头企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11月29日下午,中共梅州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马正勇再次强调要紧紧抓牢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他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梅州当前的最大矛盾。梅州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办好工业园区、培育主导产业、大力招商引资、扶持骨干企业、推动乡村振兴上来。

“梅州市作为工业相对欠发达的地方,立足生态发展的同时,需要突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超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铜箔事业群总经理孟基中表示,作为梅州制造业领域的一员,本次党代会极大增强了企业做大做强铜箔产业的信心。

说一千、道一万,梅州最根本的大事,还是发展制造业,壮大实体经济。

“抓住工业就抓住了实体经济,抓住了实体经济就抓住了梅州发展的‘牛鼻子’。”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经济学教授陈鸿宇认为,梅州提出狠抓发展第一要务,是正确的路子。

5大机遇

借力借智借势

激发内生动力

“全面激发内生动力”成为与会党代表和社会各界关注热议的话题之一。

“现在村里主要缺乏的就是内生动力,报告为今后乡村振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五华县龙村镇湖中村党总支部书记何俊霞说,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就是要激发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开路看先锋,群众看干部。如何激发干群的内生动力?打铁还需自身硬。业内专家表示,这个内生动力,首要是全面从严治党。

过去五年,梅州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打好攻坚战、同步建小康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

今后五年,梅州将继续加强政治建设,加强思想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五个“加强”彰显的是梅州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激发内生动力、凝聚发展合力的决心。

苏区振兴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

“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报告中的这句话让我倍感振奋。”何俊霞说,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劲头,树立起求真务实这个思想作风。

另言之,全面激发内生动力,不是不要外因,而是要借力、借智、借势用好外在条件,使内因得到更全面激发。

诚如报告指出,梅州要把握“五大机遇”,即把握新征程推进共同富裕带来的机遇,把握“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带来的机遇,把握新时代中央和省支持老区振兴发展带来的机遇,把握“一核一带一区”带来的机遇,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机遇。

于内,梅州综保区顺利通过联合预验收、梅龙高铁建设稳步推进、瑞梅铁路正式获批同意新建、一批产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于外,按照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部署,深化穗梅对口帮扶,申报广东自贸区梅州联动发展区,对接“一核一带”“双区”“两个合作区”“海西经济区”,开拓江西、福建大市场,促进粤闽赣边界交通互联、产业共建和生态共保。

机遇大于挑战,能否把机遇变为生产力,关键要靠内生动力。

让人欣喜的是,梅州开始形成“既靠外力推动,更靠内力作用”共识。“集团将抓住‘双区’‘两个合作区’、海西区域发展机遇,借势借力,加强与中央、省级、县属国有企业的沟通合作,为报告中提到的‘做大做强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作出贡献。”张晓表示。

“全市干群要形成‘靠自己’的共识,机遇已经到来,要敢于去树立信心,去开辟新的局面。在这个时候,市委市政府要拿出更具体的方案和举措,领导有决心,群众才有信心。”陈鸿宇表示,激发内生动力,梅州要做到形成共识、树立信心、彰显决心。

1234举措

推动梅州苏区

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纲举而目张,谋定而后动,一份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报告对梅州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非常精简、务实,全文不到1万字,是少见的简洁报告。”梅州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张达宏曾多次参与起草市党代会报告。

“市委书记马正勇指出,这份报告要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传达一个信息:各项工作直接体现政治强不强、与人民群众感情深不深、工作成效实不实。”张达宏说。

“这次党代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实’,开幕会只持续1个小时,党代会报告内容仅16页,文风简洁、精炼、务实。”梅州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汤志平认为报告敢于直面问题、亮出短板,敢于与兄弟地市做比较、找差距,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工作举措。

细阅报告,记者总结出梅州今后发展的“1234”工作举措:“1”即狠抓发展第一要务;“2”即突出实体经济、乡村振兴两大重点;“3”即推进文化名城、生态文明、重点民生建设;“4”即强化苏区政策落实、人才队伍保障、社会治理创新、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

对梅州人民来说,“1234”不仅是几个数字,更是苏区振兴所呼唤的,苏区人民所期盼的。

“嘉城建设集团作为应用型企业,未来在绿色建材产业、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张晓表示,“1234”工作举措与嘉城建设集团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集团将谋划好项目,发展好主业,强化国企担当。

孟基中表示,超华科技作为梅州市本土企业,将围绕市委、市政府“坚持工业强市,加快发展制造业”的战略部署,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材料及前沿新材料方面深耕,为梅州市打造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产业集群,实现“中国铜箔之都”尽绵薄之力。

一句句话语,折射出全市上下矢志不渝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的坚定信念。

从集中发展要素、加快发展制造业、突出主导产业,到做强工业园区、激励技术创新、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培育壮大县域经济、规划建设高铁经济片区、探索建设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根据报告,梅州部署了一系列工作,细致到每一个发展点。

做好“1234”工作举措,动力在哪里?报告直接指出,要在发展中推进改革开放,激发苏区振兴活力,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敢啃“硬骨头”、敢蹚“深水区”、敢闯“无人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人心齐泰山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大会号召,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合力攻坚,营造团结拼搏、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凝心聚力,未来可期,接下来的五年,梅州将因发展而兴。

对话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经济学教授陈鸿宇:

梅州制造业

要“挂上链”和“融进圈”

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全文仅9000多字,文字简练,目标清晰,明确提出“狠抓发展第一要务 全面激发内生动力”,此次大会透露了哪些重要信息?踏上新的发展征程,梅州面临哪些挑战?南方日报就此专访了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经济学教授陈鸿宇。

南方日报:报告明确提出“狠抓发展第一要务 全面激发内生动力”,您认为有何重要意义?

陈鸿宇:首先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梅州把全面激发内生动力作为当前重要的战略目标。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是影响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梅州发展还是要靠梅州人民自己的力量,换言之,必须通过全面激发梅州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来加快梅州的发展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省里给予粤东西北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梅州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营商环境、体制机制、人居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极大改善,但与珠三角、邻近的闽南地区相比,整体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在外部环境和机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今天,将中央和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转换为梅州发展制造业、发展实业,转化为激发梅州内生动力的关键时刻已经到来。这是梅州敢不敢、愿不愿、能不能在“造血”功能上打一个翻身仗的关键时刻。

其二,此次报告立足梅州的发展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明确了梅州未来发展的方向,问题看得准,措施提得准。

工业化是任何区域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光靠服务业、房地产业或文旅产业不能解决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制约梅州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产业支撑力量不足,内生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工业企业少,工业化进程缓慢。因此,抓住工业就抓住了实体经济,抓住了实体经济就抓住了梅州发展的“牛鼻子”。

梅州提出“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工业强市””发展制造业““壮大实体经济”,显得特别及时,至关重要。

南方日报:梅州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将壮大实体经济摆在首位,您觉得梅州发展“工业强市”要补哪些短板?如何加快发展工业产业?

陈鸿宇:报告抓住了梅州发展的两大短板,这也是造成梅州工业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一是工业企业没有嵌入国际、国内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断链、缺链现象时有发生,各链节间联系薄弱,水平不高,导致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是以往梅州的交通条件、区位条件不具备,只能单打独斗,梅州制造业融入更大空间的都市圈、经济圈的密切程度不高。因此,梅州制造业的“弱”,就弱在“挂不上链”和“融不进圈”两个方面。

加快梅州的工业化进程,一是要使梅州制造业的各行业“挂上链”,选好支柱产业,嵌入更大范围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此次报告抓住了梅州产业选择问题,提出做大做强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五大支柱产业,要求突出主导产业,做强工业园区,要求每个县(市、区)培育1至2个主导产业,培育壮大县域经济,都体现了补链、强链的要求。

二是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姿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和汕潮揭都市圈,围绕经济发展主战场,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在“融圈”上有新突破。梅州提出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基本建成省际区域性交通枢纽,成为粤闽赣联通拓展的桥头堡”。一头连着珠三角和汕潮揭,一头连着闽赣浙,梅州的发展可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