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优秀青年志愿者(热血青春10766名青年志愿者)
南京优秀青年志愿者(热血青春10766名青年志愿者)南京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博士研究生刘东明在南京脑科医院实习,21号下午接到医院和学校征集核酸检测志愿者的消息,刘东明果断报名。当日下午6点,刘东明出发到鼓楼区小市街道核酸检测点支援核酸检测工作,一直工作到凌晨4点。紧接着又从22号上午8点工作到下午2点,晚上只休息了短短4个小时。“最煎熬的是22号上午,那个时候天气尤其炎热,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太阳底下工作,汗水经常会模糊视线。”刘东明说,“但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穿防护服了,学校和医院早有严格的培训,早就习惯了。”云淡风轻的话语背后是沉甸甸的努力与艰辛。刘东明表示,作为一名医学生,能投入一线真正贡献力量,他感到十分的自豪。由于防疫安全的考虑,检测区不能饮水,志愿者们深知,自己休息会耽误疫情摸排进度,耽误群众们的时间,最终,6个小时下来,没有一位同学提出要求补给。在全市核酸全员核酸检测进行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次与时间的赛跑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疫情就是命令”!在南京,有一群热血青年在盛夏酷暑中火速集结踏着晨曦,披着星月,用心守护这座城市。
7月21日下午起,南京12个区全部安排青年志愿者上岗,截至目前,10766名青年志愿者在医院、学校、住宅小区、交通枢纽、核酸采样点等1424个点位昼夜交替接力、奋战在一线,开展分流疏导、秩序维护、信息登记以及协助解决应急问题,服务时长超9.5万小时,为守护南京贡献了青春力量。
责任!我是医学生我先上
在全市核酸全员核酸检测进行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次与时间的赛跑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就是投入一线的医学生们。
“23:30能到岗,晚上可以值夜班”“我符合要求,我可以去”“先选我我我,确定阴性”……7月22日,南京大学校团委第一时间联络鼓楼街道和南京大学医学院准确对接需求信息,召集参与核酸检测点服务志愿者。志愿者招募信息一经发出,南大医学院学子迅速响应,不一会儿已有140人争先恐后地报名,在综合考虑疫苗接种情况和社区需求下,科学筛选71名志愿者分三批,完成小组分配、确定领队等工作。
从23日早上7点半,到下午5点,五台山志愿分队领队、南京大学2019级临床医学专硕何其峰一直在忙碌中,除了中午吃饭外,他没有任何空闲的时间,“多休息一会,人们就要多等一会”何其峰告诉记者,他希望尽可能地坚守岗位,加快核酸检测的效率。在工作中,他不仅负责登记身份信息,还要安排志愿者的后勤保障事宜,记者看到,他在自己的防护服背面写下了“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希望以此来激励自己和同行的伙伴。
由于防疫安全的考虑,检测区不能饮水,志愿者们深知,自己休息会耽误疫情摸排进度,耽误群众们的时间,最终,6个小时下来,没有一位同学提出要求补给。
南京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博士研究生刘东明在南京脑科医院实习,21号下午接到医院和学校征集核酸检测志愿者的消息,刘东明果断报名。当日下午6点,刘东明出发到鼓楼区小市街道核酸检测点支援核酸检测工作,一直工作到凌晨4点。紧接着又从22号上午8点工作到下午2点,晚上只休息了短短4个小时。“最煎熬的是22号上午,那个时候天气尤其炎热,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太阳底下工作,汗水经常会模糊视线。”刘东明说,“但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穿防护服了,学校和医院早有严格的培训,早就习惯了。”云淡风轻的话语背后是沉甸甸的努力与艰辛。刘东明表示,作为一名医学生,能投入一线真正贡献力量,他感到十分的自豪。
“我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6位师弟师妹和我一起报名了,因为太忙,到现在也没有机会和他们见上一面。”刘东明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仅7月22日,南医大共派出220名师生投入检测一线,他们用实际行动写就医学生的担当。
“我还是在室内工作,但即使开了空调还是很闷热,很佩服在室外工作的同伴们。”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吴韬告诉记者,她所在的研究所20多名研究生全部报名了,她是22号早上8点到鼓楼区宁海路街道的核酸检测点,然后工作到下午6点。
南京医科大学妇产科学专业的戴垒负责支援中央门颂德里社区检测点,晚上6点负责接替中央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工作到凌晨12点半,整整六个半小时,他滴水未进,检测了200余人次。 “脱下防护服,感觉自己都‘馊’掉了。”戴垒笑言。看到医护人员不断合作、交接,身为医学生也是“准医生”的戴垒告诉记者,自己要拿好手中的“接力棒”。但他没有给自己的行为附加太多“高尚”的意味,“这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面对疫情,我是医学生,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戴垒也表示,目前自己处于24小时待命的状态,如果后续还有支援需要,会第一时间回到一线工作。
信心!所有人都在传递温暖
除了医学生,在此次疫情中,各大高校的留校大学生,也纷纷响应,在此次疫情面前同心同德,为缓解南京疫情而努力。
7月22日下午, 在接到秦淮团区委发来的志愿者需求后,南航团委第一时间发出“志愿者征集令”,短短半小时内,186名志愿者集结完毕,赶赴指定社区核酸检测采样点。
“说实话,这次核酸检测志愿活动是我参加的志愿活动中最辛苦的一次,但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次。社区里有行动不便的耄耋老人,有害怕检测一直啼哭的幼童,也有性子急不理解采样安排的居民,搀扶着老人完成采样,安抚着宝宝逐渐平静,向居民一一解释情况平复情绪……天气虽然炎热,汗水也打湿了衣服,但看着采样秩序慢慢变得有序,检测完的居民一个个笑着对我们说‘谢谢’,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了。南京,这所我爱的城市,助力疫情防控,南航人当仁不让!”正在中山门社区进行志愿服务的南航学生鲍创业告诉记者。
“大家不要急,今天都会帮大家做核酸检测的。先打开微信扫码,然后跟着这个步骤一步一步填写就可以了。” 22日晚间10点多,在暑气蒸人的采样点,预备党员、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大三学生方慧丽耐心地和前来进行核酸检测的学校退休教职工解释说。
“我的工作主要是引导退休的教职工进行核酸检测前的二维码资料登记。”方慧丽说,没想到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语言沟通,有的教职工爷爷奶奶是用南京话交流,不大能听懂他们具体想表达的意思,但从语气中感受他们的焦急,“我都会安慰他们,‘爷爷奶奶,我马上就登记好了,我们不急哦,等会我会陪你们一起去检测的’。”“老人们其实不大擅长智能手机的使用,加上手机上字体小,很多时候需要我拿他们的手机,帮助输入信息。”方慧丽说,直接接触手机之前,她都会使用免洗洗手液进行消毒,大家看到了,和我说:“谢谢你哦,安排你们小家伙在这,真的让我们安心多了。”
22日晚上8点左右,迎来了核酸检测登记高峰期,汗水早已经浸湿了方慧丽的衣服。“登记的过程中,一位奶奶看到我脸上和衣服的汗水,便不停拿手上的芭蕉扇给我扇风,还和我说:‘小姑娘,我不急的,辛苦了哦’。” 在一线虽然辛苦,但方慧丽也切身感受到了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高温下,检测核酸的人望不到尽头,但没有人叫苦抱怨,大家只是默默地坚守岗位,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谁吃完饭了,尽量提前来接班,换同伴下去休息,大家都不愿意离岗,尽量让同事多休息。”
南京林业大学的大一学生魏祺主动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投身到南湖第三小学的核酸检测志愿工作中去。她负责调度志愿者、处理突发问题。魏同学早上八点到位,晚上八点轮班后组织下一批志愿者,直到凌晨三点才能休息,“其实所有人都在传递温暖。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增病例,大家没有因为排长队而烦躁不安,没有因为再次核酸检测而不配合。核酸检测,与疫情赛跑,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相信我们可以赢得这场战斗的胜利。”
担当!各行各业“疫”不容辞
在此次疫情中,各行各业的青年志愿者“疫”不容辞,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原野是一名人民教师,半夜醒来在群里看到玄武团区委发布的紧急招募通知后,立刻报名,披上衣服就赶赴现场,和新报名志愿者、其他点位抽调的志愿者一同努力,极大地缓解了人手压力。同为人民教师的张庆雅得知消息后主动请缨,放弃难得的休息机会,全程投入到核酸检测的志愿工作中来,不仅参与前期的准备工作,在检测时还负责核对人员的信息,一直忙到凌晨一点。而第二天八点,她又回到学校继续工作。
面对采样点保障任务,玄武团区委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呼吁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薛启和家住浦口,是一位龙虾店老板,当他通过网络渠道看见玄武团区委的紧急招募通知后,主动联系团区委工作人员报名。面对在线文档填写报名的方式,薛启和表示自己有些“玩不转”,但他也表态“请团区委工作人员帮他报名,哪个点位最缺人就去哪个点位,报完直接告诉他时间和地点就行”。分配到科利华中学紫金分校后,他穿上防护服,从晚上七点工作到第二天早上九点,一直到手把手教会接班的志愿者工作流程,才放心地在群里报备后回家休息。
“不要紧,我是武汉人。滴水恩,涌泉报,我现在就过去”。这是来自武汉青年志愿者刘雨轩与栖霞团区委负责志愿者工作人员的对话。刘雨轩在栖霞区仙林街道检测点参与核酸检测的人员资料填写、秩序维护和知识宣讲解答等工作,结束当天的志愿工作后,当他看到栖霞区志愿者群内迈皋桥街道亟需人手,一身大汗的他没有回家休息,不顾路程遥远,第一时间赶去迈皋桥,继续工作。
城建团工委在南京团市委发出招募公告的第一时间,坚决响应团市委号召,按照单位内部发动一遍、驻地社区对接一遍、自上而下督促一遍的“三个一遍”工作要求,发动城建团工委各单位积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截至7月22日下午,十四化建、中建八局三公司、公交集团、大桥四公司、中煤科工、城建中专、水务集团等7个单位派出130名志愿者,奔赴栖霞、玄武、浦口、江北新区等地核酸检测点开展志愿服务。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王拓 蒋明睿
实习生 梁键强
编辑: 王甜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