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为什么只要买得起)
为什么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为什么只要买得起)可孩子到底要买什么才符合家长的评判标准呢?我和拍爸买东西尚且统一不了,更别说和孩子的世界了。妈妈可以忍受孩子买一次两次,买多了这些“水货”,那可就坚决不同意了。商场里不少见哭着喊着睡地上打滚的孩子,旁边一定站着一脸尴尬的家长。“对,我就要买这个,这盒糖太漂亮了!”小拍一点都不带犹豫地死死盯着手里的糖。“可是它太贵,而且也不见得好吃啊……”我试着说服眼前这个被hello kitty勾了魂的孩子。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想买的东西,这个不划算,那个质量太差,这个家里太多了,那个不好玩,总之孩子挑的东西,既幼稚又没有价值。
上次准备从美丽的滨海城市三亚回来,在机场等候登机时,小拍看中了一家商店门口摆着的hello kitty彩虹糖,硬拉着我买给她。
我一看价钱,哦天,足足要78块大洋,糖也只有那么几颗而已。我瞪大眼睛问她:“你确定你要买这个?你知道家里有多少hello kitty的东西了吗?”
我家小拍虽然是个风一样的女汉子,但她的喜好却真是百分百原装少女心。家里的粉色系,冰雪奇缘装备,芭比公主,hello kitty……几乎装扮了她的整个房间。
这回她看见hello kitty走不动道,我当然是理解的,但要在机场商店买这么个不划算的玩意儿,我还是有点接受不了。
“对,我就要买这个,这盒糖太漂亮了!”小拍一点都不带犹豫地死死盯着手里的糖。
“可是它太贵,而且也不见得好吃啊……”我试着说服眼前这个被hello kitty勾了魂的孩子。
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想买的东西,这个不划算,那个质量太差,这个家里太多了,那个不好玩,总之孩子挑的东西,既幼稚又没有价值。
妈妈可以忍受孩子买一次两次,买多了这些“水货”,那可就坚决不同意了。商场里不少见哭着喊着睡地上打滚的孩子,旁边一定站着一脸尴尬的家长。
可孩子到底要买什么才符合家长的评判标准呢?我和拍爸买东西尚且统一不了,更别说和孩子的世界了。
在他们的眼里,喜欢就是喜欢,没有性价比,更没有什么标准可言。
想到这里,我突然释怀了那盒奢侈糖的存在,我的评判标准真的没资格硬套在小拍头上,不论她今年几岁。
把孩子的需求钉在耻辱柱上
除了对孩子要买的东西嗤之以鼻,我们还喜欢做的一件事,是对孩子这个人“下重手”。
8月份,我老家的同学和他妹妹两家人趁着孩子暑假,分别带着儿子到长隆动物园玩,两个表兄弟相差不过2岁,因为我家就住长隆对面,于是陪着逛了半天。
两个孩子对稀有动物的兴趣倒不是特别大,但是看着可爱的公仔玩偶却是“口水直流”。
可一看价钱,随便一个小小的公仔就要六七十。4岁的弟弟才不管这么多,嚷嚷着“妈妈给我买这个老虎,好威风啊”,而6岁的哥哥却什么也没说,眼巴巴地看着爸爸。
同学妹妹马上说:“你看哥哥多乖,就你要买这买那,一点都不懂事,你不知道我们进来的门票要多少钱吗?把你卖了都买不起!赶紧走!”
弟弟一脸不高兴,嘟囔着走出了公仔店。哥哥三步一回头地瞅瞅,依旧没说一句话。
就这样,两家人带着孩子在动物园逛了一天,什么也没买。同学妹妹忍不住跟我抱怨:“我这儿子一路上就知道买玩具,光是骂他就把我累死了,他哥哥真的懂事的不得了,大两岁就是不一样。”
我心里有些无奈,不敢说自己想要的哥哥,怕也是从小被这样压抑惯了,弟弟只不过是在重复一遍走哥哥的老路罢了。
但凡孩子想买点什么贵的东西,“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不知道妈妈赚钱很辛苦吗?”“你看看别的小朋友会不会像你这样?”
这些被贴上的道德标签,就像机关枪子弹一样无情地扫射在孩子身上,令孩子无法招架。
可实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需求,就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划分的那样,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成就感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谁没有需求呢?需求是太正常、太自然的一件事。
可为什么单纯如白纸的孩子提出需求,就要被我们不自觉地钉在耻辱柱上?
我们为什么不敢做诚实的大人
有人可能会问,这也不行,那也不能,难道孩子要买什么就买什么吗?
不,我们不是神,也没那么有钱,但我们可以做到诚实。
孩子挑的东西太贵,我们不想买,可以说:“妈妈知道你很想要,可是妈妈觉得它太贵了,很抱歉。”孩子心里会很清楚,这是妈妈的问题,不是我的需求有问题。
他聪明的小脑袋瓜子说不定还能抛出你意想不到的解决办法,比如“从我的零花钱里扣”,或者“书包我就不换新的,妈妈给我买这个”……
或者我们也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购买渠道,“不用非在这里买,网上还有更便宜更多选择的呢”。
只要和孩子达成了共识,就真诚地去实现它。这件事情,就不再是一场战争了。
而我们最害怕的应该是无法和孩子达成共识的时候。孩子有表达需要的权利,我们却不敢用诚实表达拒绝的权利。
在我们的意识里,说“不”好像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有几个人能不带情绪、正常说出拒绝别人的话?
拒绝好像是一种伤害,伤害会引发愧疚,愧疚是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情绪,为了避免产生愧疚,我们会很快用愤怒掩盖这种情绪的产生。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爸爸妈妈赚钱多辛苦你知道吗?”“再这样妈妈下次就不带你出来了,太不听话了”,看起来是在批评孩子不该提要求,实际上却也是在为自己找理由,于是说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不是“我舍不得”。
常常被这样对待的孩子呢?他的意识明明很想要,潜意识却说这样的需求很可耻。心理专家李雪说“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才是形成心理创伤的基础”。
不要害怕诚实地拒绝孩子。人总是无法避免地要经历喜怒哀乐,孩子的需求被拒绝也难免会有悲伤的情绪。
当我们温和而坚定地接纳孩子的这种情绪,允许他哭闹,允许他发泄,陪伴在他身边,告诉他:
“你很想买这个公仔,可妈妈觉得我们的条件不允许,我知道你很失望。我会一直在这里陪着你,如果你愿意,我想抱着你,让你在我怀里哭。”
最终,孩子的悲伤情绪因为你的陪伴和理解,它慢慢升起,也会消失。你的拒绝也并不影响他对你的爱,更不会造成伤害。
其实在我们身边,无法正常表达自己需求的人太多了。面对世界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似乎无欲无求,做个“老好人”,实则自我坍塌。这跟小时候被压抑的经历不无相关。
我们尊重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别忘了,也要尊重他作为生命的需求和渴望。
告诉孩子,你的需求没问题,虽然我不能满足它,但我看见了,我尊重它。
为人父母,我们不完美,但可以很诚实。
-End-
欢迎关注爱读童书妈妈小莉(xiaolijiangg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