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道德经第十四章感悟(道德经智慧感悟)

道德经第十四章感悟(道德经智慧感悟)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释义:在后面一章中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的”冲“,和这里的”冲“应该是一个意思。万物一阴一阳或一正一反,黑格尔的正—反—和对应阳—阴—和,从阳与阴达到”和“的状态的桥梁是”冲“。”和“作为万物关系的最佳状态,对应老子通篇强调的始终”不满“的道,因而本段解释为: 道通过”冲“这个动词达到的状态而被使用,好像是不会满盈的。 像深渊一样可以包容一切,好像是存在的。我不知道有没有一个更高的存在产生它,它已经在一切现象之前。 ——第四章释义:这种断句方式由当代哲学家黎鸣先生提出。而黎先生对此句给出的解读在某种意义上以另一种方式全新解读《道德经》的意思。 (对于人类来讲)道分为可以认识的道、不可认识的道和一般的道(规律);因而对应三种道,概念又分为可以描述的,不可描述的以及一般的概念。在没有概念之前,天地就已经存在了,我们给孕育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奉为道教始祖,有著作《道德经》传于世。和古希腊时期的一些哲学家的认识一样,老子也认为世界有一个本体,它的本体是道,通过对《道德经》的解读我们发现道所具有的性质。

以下内容为对《道德经》中涉及到“道"的概念的阐释。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

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义:这种断句方式由当代哲学家黎鸣先生提出。而黎先生对此句给出的解读在某种意义上以另一种方式全新解读《道德经》的意思。

(对于人类来讲)道分为可以认识的道、不可认识的道和一般的道(规律);因而对应三种道,概念又分为可以描述的,不可描述的以及一般的概念。在没有概念之前,天地就已经存在了,我们给孕育天地的母亲一个名字。 保持没有欲望干扰的理智状态可以认识它的妙处,而带有欲望情感的认识则是片面的。 以上两组概念同出于一个来源,名字不同,但都很玄妙,是认识万物的方法。 ——第一章

道德经第十四章感悟(道德经智慧感悟)(1)

2.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释义:在后面一章中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的”冲“,和这里的”冲“应该是一个意思。万物一阴一阳或一正一反,黑格尔的正—反—和对应阳—阴—和,从阳与阴达到”和“的状态的桥梁是”冲“。”和“作为万物关系的最佳状态,对应老子通篇强调的始终”不满“的道,因而本段解释为: 道通过”冲“这个动词达到的状态而被使用,好像是不会满盈的。 像深渊一样可以包容一切,好像是存在的。我不知道有没有一个更高的存在产生它,它已经在一切现象之前。 ——第四章

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释义:道不死,是天地得以产生的根源,这个根源是永恒存在的。(根是指某个起点,因而《道德经》认为虽然道恒在,然而万物的产生是有起点的)。——第六章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释义:上等的善犹如水一般,水的善对万物有利而不争,因而水的善是众人所不能达到的甚至厌恶的,因而人鄙弃道就犹如人不会像水一样利万物。 居住的地方应是善地,内心的善以包容为准,给予的善以仁为准,言语的至善以可信为准,政治的善是善治,行事的善是能力,行动的善以时机为准。做到不争,就没有争的忧虑。 (疑点:①.我们看到居肯定以“地”为目的,“地”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词语,但所有的地都可居住而被称为善地吗? ②.正善治,治本身是一个动词,并不是善的一个标准,因为所有的治理都可称为善的吗? 显然未必。 所以提出这两点质疑,原因为比如心善的“渊”,与善的“仁”以及言善的“信”等等都是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的,而“治”与“地”并无这种区别,因而无法区分是否为善。) ——第八章

道德经第十四章感悟(道德经智慧感悟)(2)

5.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释义:道无法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所感知因而可能是无声、无象、无形的,所以我们所看到、听到和触摸的有可能常常因为是处在“无”的状态混在一起而无法分辨。因而它的状态可能正是没有状态,它的表象正可能是没有表象,因而是混沌的。无法从首部所发现,无法从尾部所发现。但却可凭借握到道的轨迹,从而认识万物的起始,这就是道纪。——第十四章

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释义:有一个混沌的存在先天地而生,在漫长的宇宙演变中独立存在且不变,循环运行而不停止,可以称为孕育天地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命名为“道”,勉强形容为“大”。大到可以用逝去来形容,消逝于宇宙的尽头,并在那尽头产生相反的轨迹。 用“大”来形容道、天、地和人。在已产生的“域”中有四大,人是其中一种。人之道法于地,地之道法于天,天法道,道之法自然无为。——第二十五章

7.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释义:道之大浩瀚无穷,因而绝对不可改变。万物依道运行正是道的本性,道的本性即是被依存,人们依道成功之后并不能由此而将道据为己有。能够为万物提供资财而不因此自为于万物之主,然而因为它的无欲并没有占有任何资财,因为没有资财支撑而被认为是渺小的。万物依存于它,却被认为是宏达的。因为它终不凭借它物支撑自己而变大,因而是独立运行的实体,所以没有任何存在可大于它。——第三十四章

8.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释义:道的主导的运行会由那看起来与现有轨迹相反的动力来推动。柔弱者正因为弱小因而是小于大而作为成于大的前提和动力被道所使用。天下万物的产生都有根源,而这个根源之前却是无(道),因而“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道德经第十四章感悟(道德经智慧感悟)(3)

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释义:道产生万物,而万物由阳气、阴气并和气三种状态构成。人们厌恶孤寂、少寡,但王公却以此为名,因而物体或者损而增益,或者增益而损。其他人所教授的,我也将教授,强要突出者往往不得善终,我将以此为开始(教授)。——第四十二章

从以上的综合,我们可以看出,有一个可以”为天地之母“的存在,那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在这个根源之前,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恒久的存在,那就是道,在漫长无边的岁月中,道一直在运行,道的浩瀚可以用逝去来形容,并在逝去的终点产生相反的轨迹继续运行。并在某一时刻“自然”产生了万物。

我们无法直接的获得对它的认识,因为道总是若有似无的隐藏在表象的背后, 然而这个“天地之母”,永恒存在,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假如我们认识到了它,就能够把握万物运行的轨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