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看完海上钢琴师的感受(这个世界的确很大)

看完海上钢琴师的感受(这个世界的确很大)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当人们认为只有亲眼见证、亲手触摸才可以了解一个世界时,《海上钢琴师》通过“1900”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新的观点,即要想认识某个世界的图景,不必依赖于身体各个感官的信息搜集,而在于用心来对各类信息进行内化整合,它不受地域与时间的限制,甚至在某些时候也不会因语言障碍而产生误解,因为一个人的举手投足在特定的情况下所表露的信息将更加真实且更为完整。“1900”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人们也仿佛想要用这样的仪式来鼓动他下船的决心,但都已失败告终。人们似乎以为“1900”不走上陆地,便会错过那个美妙的陆地世界。这是他们的同情,也是他们的误解。“1900”并没有错过这个世界,维基利亚相当庞大,它如同一座浮动的城市,但这座城市并不能被称为封闭的孤堡。那些形形色色的乘客无时不刻都在为这艘邮轮带来新的信息,而这些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信息如同被打乱的拼图,“1900”每一次航行都会完成这项复杂但有趣的拼


看完海上钢琴师的感受(这个世界的确很大)(1)

作者:小太爷

看完海上钢琴师的感受(这个世界的确很大)(2)

从此岸去,到彼岸来,维吉尼亚曾载着“1900”到过无数的港口,但没有一座城市有足够的理由让他下船。可以说,《海上钢琴师》是为“1900”谱写的奇闻回忆录,对于陆地的世界来说,他只活在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里,既传奇又神秘。

看完海上钢琴师的感受(这个世界的确很大)(3)

“1900”是一个被遗弃在维吉尼亚号上的孤儿,他被一名船上的水手所发现,并抚养长大。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不仅是养育他的水手,还有服务员、厨师、医生甚至包括船长都是他的老师。他就像是来自大海的孩子,而人类给了一套认识这个世界的思维方式。

然而,无论是在船上陪伴他长大的亲友,还是匆匆来去的乘客,他们都没能劝服“1900”下船去接触那一片新的世界,他们也无不叹惋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钢琴师不能前往陆地去获取荣耀与盛名,而他无师自通的传奇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卖点十足的噱头故事,没有人会认为这样的一位钢琴师会在陆地上碌碌无为。

但“1900”始终没有下船,他也曾对陆地动心,但最终选择放弃。那个人们口中的广阔世界,为何会让“1900”感到畏惧以至于退却呢?我想,当我们站在“1900”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时,也许会找到符合其心境的答案。

看完海上钢琴师的感受(这个世界的确很大)(4)

浮动的“城市”不是孤堡,而是包罗万象的天地

维吉尼亚号是一艘在欧洲与美国各大港口往返的邮轮,而那时的美国是世界久负盛名的自由之地,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如同火种一般,点燃了众人对美国的憧憬与渴望。这也促成了在这艘船上的不成文规定,那个在浓雾中第一个看到这座城市轮廓的人会向其他旅客汇报他的喜悦。在那一刻,他仿佛是一位发现新大陆的英雄,接受众人的景仰。

看完海上钢琴师的感受(这个世界的确很大)(5)

“1900”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人们也仿佛想要用这样的仪式来鼓动他下船的决心,但都已失败告终。人们似乎以为“1900”不走上陆地,便会错过那个美妙的陆地世界。这是他们的同情,也是他们的误解。“1900”并没有错过这个世界,维基利亚相当庞大,它如同一座浮动的城市,但这座城市并不能被称为封闭的孤堡。那些形形色色的乘客无时不刻都在为这艘邮轮带来新的信息,而这些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信息如同被打乱的拼图,“1900”每一次航行都会完成这项复杂但有趣的拼接游戏,并转化为他的创作素材。

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当人们认为只有亲眼见证、亲手触摸才可以了解一个世界时,《海上钢琴师》通过“1900”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新的观点,即要想认识某个世界的图景,不必依赖于身体各个感官的信息搜集,而在于用心来对各类信息进行内化整合,它不受地域与时间的限制,甚至在某些时候也不会因语言障碍而产生误解,因为一个人的举手投足在特定的情况下所表露的信息将更加真实且更为完整。

在某种程度上,“1900”所去过的地方比这艘船上的每个乘客都要多,因为他是用心来接触这个世界,他所拼接的世界来自于每个乘客汇集到其心中的所有信息。而陆地上的世界之所以没有足够的魅力让“1900”动心,我想其中的原因便包括这艘船已经为他提供了认识陆地世界的足够线索。在这艘船上,他可以游历世界各地的名山大川,就连伦敦的街道、乡间的汽车以及路上的老虎这些细节也能被他所捕捉。真正包罗万象的不是那些数不胜数的外在世界,人不可能在世间所有的地方都留下足迹,但内化于人的心却能在瞬息之间不断游走、徜徉。

看完海上钢琴师的感受(这个世界的确很大)(6)

诗与远方到底是向往的未来,还是徒劳的奔波?

世界就在那里,只要过了跳板就到了。这是故事的讲述者图尼劝“1900”下船的理由,也是这艘船上所有人的心中所想。跨洋邮轮的出现,使得以往分割开来的世界被这一运输工具连接在一起,世界便在无形之中被缩小了。于是,诗与远方不再是孤立的某个大陆,而是存在于世界地图上的某个地标。

看完海上钢琴师的感受(这个世界的确很大)(7)

那时的图尼并不理解为何“1900”不愿跨出那一步,因为在众人的想象中以及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中,纽约是自由之都,金钱、名望、地位这些都无不让这艘船上的乘客以及那些想要却未能登上的人所垂涎。尽管图尼与“1900”是挚友,但他依然未能触碰到他的内心。诗与远方看起来是充满美好愿景的未来,但在“1900”看来,那些踏上跳板的乘客有许多都是充满欲念与无知的莽夫,他们因欲念而狂热,又因无知而勇敢,他们或许有人撞上了大运而功成名就,但又有多少人到最后只是发现,那个想象中的诗与远方到最后只是一场徒劳的奔波呢?“1900”只是默默地看着这些来来往往的过客满载着希望踏上了大陆,但他不知道他们会有多少人会带着绝望回归于这艘船上。

《海上钢琴师》所想描述的重点并不是“1900”的孤独,而是想让观影者看到在他孤独的背后,是他泰然处事的那颗平和之心。固然有人诉说着外面世界的精彩,但那些精彩有多少人是经人设计后的杜撰,又有多少是不可复制的成功?当人们被这些他人之语所迷惑,又被想象中的诗与远方所诱惑时,若没有一颗懂得取舍、识得虚实的内心,那么便只能成为一个无畏但无知的盲流。

诗与远方到底是向往的未来,还是徒劳的奔波?问题的答案应当从你的内心找寻,而不是外界的建议或者评论。

看完海上钢琴师的感受(这个世界的确很大)(8)

有限的自己与无限的世界

“1900”尽管并不否认自己的孤独,但孤独并不能成为其放弃心中原则的理由。他不在乎被外界所追捧的虚名,即便打败了那个所谓的爵士乐创始人,也未曾想过在陆地上成为新的王者。但在邂逅了一次单方面的爱情后,他意外的产生了动摇,他想亲身体验一番那个让他的心上人魂牵梦萦的陆地,它会与他的想象不同吗?

看完海上钢琴师的感受(这个世界的确很大)(9)

“1900”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停留太久,因为在他走下舷梯的那一刻,他便开始迟疑,最终改变了注意。那时在“1900”眼前铺开的世界,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工业化城市,而是一头吞噬万物的巨兽,他看不见这头巨兽的尽头。我想,这一幕便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核心,即有限的自己与无限的世界之间的矛盾。“1900”固然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师,但他所经历过的生活都在那艘看得见头,也碰到到尾的邮轮,在这样一个有限的空间当中,他有信心掌控他的人生,也有把握面对他的未来。但在陆地上,那是一座没有尽头且不断扩张的城市,当他想象中的钢铁水泥以实物的方式刺激他的感官时,他察觉到了一种即将被吞噬的恐惧,而这意味着一种自我人格的迷失。

《海上钢琴师》刻画了一个有限的个体,以及一个有限空间,并用流动的信息使得这个有限的空间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在我看来,这一套流程的背后其实就是想要告诫观影者,要接受自己的有限以及外面世界的无限,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外面世界的逃避,而是努力地构建一个能够实现自我更新的有限空间,即个体的内心。那艘船所影射的便是“1900”那颗拥有有限空间的内心,但也正是这有限的空间,让他能够掌控自己的意识,并弹奏出了无限可能的乐章。

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确存在矛盾,但并非不能共存,而能够像“1900”那样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将会懂得真的自由不是一种对无限世界的执念,而是一种懂得运用有限而创造无限的超然。

看完海上钢琴师的感受(这个世界的确很大)(10)

“1900”直到最后都不能接受图尼下船的建议,因为他在那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抉择中顿悟了真正的自由。这个世界的确很大,但有太多的误解了自由,人们总是在不可控的欲望以及索取中追逐自由,结果迷失了自我,并最终一无所获。

看完海上钢琴师的感受(这个世界的确很大)(11)

而“1900”给我们的启示便是,我们对诗与远方保有罗曼蒂克的幻想时,请先认识到那个有限的自己,并努力打造一个有限但能创造无限的内心世界,或许那才是能被拥有的自由。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