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京剧名家袁世海逝世(京剧大师袁世海的学戏简史)

京剧名家袁世海逝世(京剧大师袁世海的学戏简史)尽管如此,家里也没让袁世海吃一点儿苦。因为家里穷,孩子们都念不起书,袁世海又是最小的孩子,家务事也帮不上忙,除了帮妈妈送活儿取活儿,就是变着法儿看戏。袁世海1916年,袁世海生于北京,家里兄弟姐妹五人,他是最小的一个,父母为他取名瑞麟,小名叫小三儿,因此他后来也被很多朋友叫一声“袁三爷”。家里兄弟姐妹五人,大哥早夭,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由于家里人口多,父亲劳累成疾,在袁世海还不满两岁时,就去世了。家里全靠母亲和大姐给人做针线活儿度日。袁世海一家住在前孙公园,那里是个大泥塘,一下雨,十天半月都走不了路。他们住的是大杂院,纸顶棚塌了,被糊得五颜六色。墙用柱子支撑着,如果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会下小雨,地上摆满盆盆罐罐接漏下来的雨,有时连炕上都要撑伞,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京剧名家袁世海逝世(京剧大师袁世海的学戏简史)(1)

袁世海

他是真正的德高望重的长者,是一生都献给舞台的令人尊敬的艺人,是京剧郝派艺术的最佳继承者之一,是京剧袁派的创始人,是京剧表演艺术的改革家,是杰出的文化活动家,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京剧大师——袁世海。

作为外行子弟的袁世海,凭着对京剧的一腔热爱,执着追求、奋力探索,年仅三十几岁就红遍大江南北。他极富灵性,耐得住寂寞,忍得住痛苦;他说:“人,贵在能认清自己的位置”;他集众家之长,以精湛的表演被观众赞誉为“活曹操”“活李逵”“活张飞”。

本文节选自《人民艺术家》杂志第202006期,内容有删改。

四处蹭戏的小戏迷

1916年,袁世海生于北京,家里兄弟姐妹五人,他是最小的一个,父母为他取名瑞麟,小名叫小三儿,因此他后来也被很多朋友叫一声“袁三爷”。

家里兄弟姐妹五人,大哥早夭,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由于家里人口多,父亲劳累成疾,在袁世海还不满两岁时,就去世了。家里全靠母亲和大姐给人做针线活儿度日。

袁世海一家住在前孙公园,那里是个大泥塘,一下雨,十天半月都走不了路。他们住的是大杂院,纸顶棚塌了,被糊得五颜六色。墙用柱子支撑着,如果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会下小雨,地上摆满盆盆罐罐接漏下来的雨,有时连炕上都要撑伞,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京剧名家袁世海逝世(京剧大师袁世海的学戏简史)(2)

袁世海

尽管如此,家里也没让袁世海吃一点儿苦。因为家里穷,孩子们都念不起书,袁世海又是最小的孩子,家务事也帮不上忙,除了帮妈妈送活儿取活儿,就是变着法儿看戏。

四五岁时,袁世海常跟着他那爱听戏的和尚四大爷到天桥戏园子听戏,看过歌舞台小马五的《纺棉花》、魁华舞台蔡莲卿的《锯碗丁》《春阿氏》。戏中演到婆婆虐待儿媳妇,小姑儿折磨嫂子时,台上哭,小袁世海也跟着流眼泪,小拳头攥得紧紧的。他恨那婆婆和小姑儿,他心里想着:“等我长大了,一定保护可怜的儿媳妇和嫂子。”舞台上的形象,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他最早接触的戏曲。

京剧名家袁世海逝世(京剧大师袁世海的学戏简史)(3)

李世芳与袁世海

看戏看得多了,袁世海对京剧越来越喜爱。他大爷家后来开了马车行,包拉梨园界。于是,他便顺理成章地经常跟着大爷的车到后台去玩,去看戏。此外,他还会跟着给“城南游艺园”京剧场里的包厢卖茶的邻居提前入场,变着法儿地听戏。他看了杨小楼、王又宸、余叔岩、陈德霖、荀慧生……只要是名角,就没有他没看过的。

因为爱听戏,他还结识了著名花脸裘桂仙的二儿子大群子(裘盛戎),两人一般大,都是戏迷,常一块儿看蹭戏。那时候的老式戏园子,戏台三面坐人,中间是正池子,楼上是包厢,是“上等人”坐的。两廊观众以商人居多。那时角儿得了彩声,要看看是来自两廊还是来自正池子,正池子、包厢的彩声多,才是真正的够味儿。正池子两旁、楼座儿底下有大柱子,贴在柱子前边儿看戏,不挡人,没人轰。两人便一边柱子上贴一个,看到精彩之处,两个人同时一扭头,互相对对眼光,一点头,那个美劲儿就甭提了。

京剧名家袁世海逝世(京剧大师袁世海的学戏简史)(4)

裘盛戎

有时候,他们也会仗着岁数小从戏园子门口混进去,甚至一起翻过城南游艺园的后墙,沿着水池边溜进戏园子,只要进了大栅栏,他们就会在几家戏园子里来回蹿,堪称听蹭戏的行家。

袁世海最爱看的是花脸戏,特别是侯喜瑞、郝寿臣的戏,他简直是钻头觅缝地去看,哪儿有他们的戏,他就往哪儿赶。他和裘盛戎每次听完戏,一出戏园子,就学着台上的模样,嘴里念着锣鼓点子,一路唱回家。他们还经常跑到兴胜寺医院里头的大槐树底下过戏瘾,裘盛戎拿着他爸爸的破胡子,袁世海找到他大爷赶车的半截鞭子,两个人东一句,西一句,招得大人孩子围一大圈。

拜师学艺

袁世海去听戏的时候,经常过樱桃斜街,路过梨园公会。有一天走到那儿,他听到里面有耍藤子棍儿的声音,进去一看,是著名武二花许德义在教把子,他就舍不得走了,站在那儿看。

此后,袁世海天天到点就来,越看越入迷,进去时先一鞠躬,叫声“老师”,再往旁边一站,目不转睛地瞧着。许德义发现他瞧得这么专心,就问他:“你愿意学吗?”“愿意!”袁世海赶紧回答。“你耍两下子我看看。”于是袁世海就仿照戏里演的,拿起枪舞耍了几下。“还真像那么回事。”许德义就这么把袁世海收下了。

京剧名家袁世海逝世(京剧大师袁世海的学戏简史)(5)

袁世海

袁世海没花钱,没烧香,就磕一个头,拜了第一位名师。从那天以后,他就每天跟许德义老师练功。朱桂芳(著名武旦)、吴彦衡(当时唱老生,后改武生)也常来这儿和许老师一起练功。

有一次,尚小云、王又宸在“中和园”唱《汾河湾》,缺个孩子演薛丁山。青衣老演员吴彩霞(吴彦衡的父亲)便介绍袁世海去。尚先生一看:“成!”袁世海就跟着去了。“打雁”一场,袁世海背着弓,持着枪上场,唱到“弹打南来张口雁”,把枪往脚上这么一别,取下弓,搭上弹,反身一拉弓,“啪!”一个亮相,没想到,还得到了一片彩声。这是他第一次登台,还不满九岁。唱完这出戏,袁世海得了一块钱,他马上交给了妈妈,妈妈把他搂在怀里,高兴得热泪夺眶而出。

这次演出更坚定了袁世海学戏的决心。他想着自己要是学出戏来,可以帮帮妈妈,所以练功也就更用心了。

京剧名家袁世海逝世(京剧大师袁世海的学戏简史)(6)

《九曲黄河阵》赵公明

进入科班

1927年12月25日,11岁的袁世海找了保人签了“关书”,进入富连成科班。在科班,学生挨打是家常便饭,练功的时候,老师手中总拿着藤条或竹板,看哪个偷懒学走了样,举板就打几下。

袁世海每天早晨五点,先拿顶然后练毯子功、翻虎跳、毽子、小翻。他们练完武的还要练文的,先学念词,口齿要清楚,念错了词,老师就拿一根筷子在学生嘴里搅,有时候搅到口腔流血。

即使这么苦,袁世海也从没想过放弃,因为只有学好戏,母亲才不会再受穷,债主不会再逼债,姐姐也不会因穷无法医治而病亡。

京剧名家袁世海逝世(京剧大师袁世海的学戏简史)(7)

京剧名家袁世海逝世(京剧大师袁世海的学戏简史)(8)

《将相和》廉颇

进入富连成科班,也是袁世海正规学艺的开端。开始入科时什么都要学,但他主要学习老生,13岁那年,因为萧长华先生认为他虎头虎脑的,是个唱花脸的架子,勾上脸更像郝寿臣,于是袁世海就转学了花脸。

袁世海白天的时间被排得满满的,只好在夜里大家都睡觉后,借口上厕所悄悄地到后院去练私功。他白天看了老师教别人排的戏,晚上偷偷照着练,三遍五遍、八遍十遍,不辞辛苦地一直练到熟悉,没人给他纠正身段动作,他就借着月光投下的影子,自己瞧着改。袁世海不仅仅满足于学会,还要进行创造,觉得哪里不合适,就把以前看蹭戏看到的好动作放进去,改改换换,一定要满意了才行。正是因为他练私功练到常人不可想象的地步,所以仅仅三年时间,袁世海竟然在富连成科班里学习了近百出戏,能够扮演几十个不同年代、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那时才十四五岁的他,已经成为科班里的骨干力量。因为学郝寿臣学得太像,他还被观众称为“小‘小桥红’”。

出科拜师郝寿臣

1935年,袁世海出科。“搭班儿如投胎”,袁世海在富连成时固然很红,但对于学员来说,在科里红没用,学完出来以后得搭班儿演戏,经过几年实践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京剧名家袁世海逝世(京剧大师袁世海的学戏简史)(9)

《野猪林》鲁智深《野猪林》鲁智深 《野猪林》鲁智深

在跟着李盛藻师哥演郝寿臣先生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时,袁世海一炮打响了。郝先生听说后,就让他的儿子郝德元去看看袁世海演得如何。郝德元回去后跟郝先生说:“这个徒弟您收也得收,不收也得收,太像了,一招一式,每一句念词都学得跟您一样。”

那时袁世海在社会上逐渐有了些名气,便由马福禄先生介绍,于1940年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终于拜了郝寿臣为师。当时有三百余人参加拜师会,京剧界盛评一时。郝寿臣兴奋地对袁世海说:“我很高兴,年轻人应该好学、求上进,我老了,已退出舞台,这点艺术是我费了多半生心血才得来的,我愿意都掏给你,传下去,能不能接过去,就看你是不是真用心。‘功到自然成’,这也算是老师给你的见面礼吧!”

京剧名家袁世海逝世(京剧大师袁世海的学戏简史)(10)

郝寿臣与袁世海

在郝寿臣的培养下,袁世海的艺术进步令人刮目相看,三十几岁便红遍了大江南北,被人称为“活曹操”“活李逵”“活张飞”等。郝寿臣不仅传授了自己一生的艺术体验,还把自己的行头连同彩匣子都赠给了袁世海,同时还把很多的演出机会让给袁世海去创造、实践。

袁世海在年近耄耋时还能把《龙凤呈祥》“芦花荡”中的张飞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舞台上,越跑越快的圆场,轻快的“小垛泥”“飞天十八响”“反飞脚”亮相,每个动作都干净利落,捋耳毛子、捋扎,眼睛转动的神气,把豹头环眼的张飞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些都离不开郝寿臣的谆谆教导。

京剧名家袁世海逝世(京剧大师袁世海的学戏简史)(11)

《芦花荡》张飞

袁世海继承了郝派,又对郝派进行了发展和提高,唱得更细腻,更富有韵味。他在多年的艺术实践当中,汲取了各家艺术精华,丰富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嗓音浑厚圆润且感情表达浓郁,形成了袁派。他还大胆突破了传统京剧架子花脸的表演模式,增加了曲牌、调式、板式,如反二黄、二黄三眼、高拨子等,丰富了架子花脸的唱腔种类。

1956年,北影拍摄戏曲电影《群英会·借东风》。原本请郝寿臣演曹操,但郝寿臣试演一次后,感觉自己年事已高,体力不支,为了艺术的完整,他便推荐袁世海来演:“这出戏让我的徒弟来吧。”郝寿臣把这个艺术形象永世留存的机会,让给了得意高徒。当时袁世海亲正在国外访问演出,回国后刚一下飞机,就收到让他参加这部电影拍摄工作的通知,他将所得的一部分酬金为老师郝寿臣拍摄了几十幅彩色脸谱照片,出版了《郝寿臣脸谱集》,完成了郝老师一生的心愿。袁世海也常说:“没有郝老师的精心传授就没有我的今天。”

2002年,袁世海因病去世。纵观袁世海的一生,他将自己奉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不疾不徐,质朴守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