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黄河流水鸣(长江故道听鹿鸣)
闻黄河流水鸣(长江故道听鹿鸣)清朝末年,麋鹿在国内灭绝,只有少量流落海外。1985年,中英两国签订协议,22头麋鹿从英国回归,在北京加以保护和恢复。一直以来,麋鹿的保护、繁衍和生息都是科研人员的重要任务。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绕“恢复麋鹿野生种群”核心任务,竭力保护麋鹿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为湿地精灵保驾护航。朝阳下的雄鹿几台抽水机把地下水抽进洼地,保证水量充足专家考证,300万年前,麋鹿就曾在长江中下游的湿地繁衍生息。如今,麋鹿已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长江生态指标的旗舰物种之一。目前,全世界仅存麋鹿约万头,其中野生麋鹿不到4000头。
□图/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辉
□文/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初秋时节,在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00余头麋鹿徜徉在长江故道,或悠然觅食,或戏水追逐,一派和谐的大美生态图景。
成群麋鹿在湿地撒欢
朝阳下的雄鹿
几台抽水机把地下水抽进洼地,保证水量充足
专家考证,300万年前,麋鹿就曾在长江中下游的湿地繁衍生息。如今,麋鹿已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长江生态指标的旗舰物种之一。目前,全世界仅存麋鹿约万头,其中野生麋鹿不到4000头。
一直以来,麋鹿的保护、繁衍和生息都是科研人员的重要任务。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绕“恢复麋鹿野生种群”核心任务,竭力保护麋鹿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为湿地精灵保驾护航。
清朝末年,麋鹿在国内灭绝,只有少量流落海外。1985年,中英两国签订协议,22头麋鹿从英国回归,在北京加以保护和恢复。
1993年、1994年,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两次引进64头麋鹿,并进行野化训练,逐步恢复野生种群。
30年来,石首麋鹿已经发展到2500余头,其中保护区内1500余头,周边自然扩散1000余头,遍布两湖流域的两省九县市,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领域的成功范例”,成为湖北长江大保护的一张亮丽名片。
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好,依托长江故道的天然优势,拥有丰茂的水草和湿地,为麋鹿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保护区的麋鹿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呈现高水平增长态势。”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科研科副科长杨涛说,今年,保护区新生幼鹿307头。目前,保护区内拥有高等植物321种、脊椎动物320种。“良好的自然环境,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麋鹿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喜好沼泽湿地环境。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与长江故道形成的夹角之间,占地2.3万亩,是麋鹿的绝佳栖息场所。
洼地内,麋鹿在悠闲觅食
夕阳西下,一群麋鹿在草丛中休憩
为保护湿地精灵,保护区每天安排6名巡护人员负责日常巡护监测。“主要观察麋鹿的精神状态,有无干扰因素等。”杨涛说,巡护员需要骑行10余公里才能完成一次巡护。
今年,受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影响,保护区的湿地环境受到挑战。“今年的水位线与往年同期相比,后退了1公里多。”杨涛说,为了给麋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连日来,作业人员先后在保护区地势较低的洼地周围打井取水。
与此同时,低水位条件下,麋鹿穿越故道的水域围栏,外逃保护区的可能性增大。为此,保护区严格控制人员进入,并加强对裸露浅滩的渔网进行收集,防止威胁麋鹿安全。
“向地下掘进十多米深就可见水。”60岁的谭清刚家住保护区周边,得知保护区水位下降,他带领几位村民承担打井任务。从上月中旬开始,他们已经打下了7口井,然后通过水泵将井水抽排到一处低洼池塘。
“水位后退,麋鹿的生存空间更大。”杨涛介绍,相比于内涝,干旱带给麋鹿的影响其实更小。“往年发生内涝时,草场遭受长时间浸泡,水质变差,麋鹿的活动空间也减少。”
工作人员正打新井,保障麋鹿用水
鹿回头
麋鹿在洼地享受“泡浴”
杨涛解释,之所以给低洼池塘抽水,一方面是为了净化水质,为麋鹿的饮用水源提供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在高温天气时,抽排井水可为泥泞降温。 “千方百计为湿地精灵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近年来,为给麋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石首市相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2017年,石首市启动保护区土地征收划拨协调工作,共流转8000亩土地给保护区扩容,涉及700多户3300余人。
人退鹿进,展现的是人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态度。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温华军说,将围绕打造中国优质麋鹿种质基因库和种源基地,科学评估保护区麋鹿环境承载量,开展麋鹿种群预测预警工作,对麋鹿种群进行科学管理,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提高环境承载量。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